章莉萍
(江西省南昌縣黃馬中心小學 江西南昌 330203)
體驗式教學活動在數學教育中運用,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獨特的個性,并掌握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那么,如何在教育工作中落實體驗式教學,提升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效果呢?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所謂的情景教學,就是在實施教育行為的過程中,有目的的引進一定的場景,利用此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高質量教育目的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素材作為情景創建的依據,將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創建真實的學習情境,利用此調動學生學習動力,提高教育工作質量[1]。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是提升學生學習熱情,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方法之一。在情景教學中,教師需要作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魅力,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效果,促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提升,實現學生學習經驗與情感的豐富。
例如,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實際生活,創設這樣一個情景:星期天,小明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因為家中沒有食材了,所以媽媽買了21元的蔬菜,和35元的水果。并在收銀臺付賬。展示情景后,對學生問道:同學們,在這個情景中,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1:我發現這個情景中,有很多數字,小明媽媽買水果、蔬菜,分別花了35、21元。教師:哇,原來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與數學有關的內容,那你們可以根據這個情景,設計數學問題嗎?學生2:小明媽媽一共花了多少錢?學生:水果比蔬菜多花多少錢?師生簡單的對話后,教師可以引出兩位數加法計算方式,幫助學生對情景內容進行計算,以此提升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效果,提升教學效果。情景教學方法,增加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意識到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系,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欲望,提高教育工作質量。
小學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操作活動,利用此增加學生的體驗學習經驗,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存在,并將此內化。在動手操作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分析,并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實驗操作活動,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效果,促使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2]。為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進行操作學習,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分享操作經驗,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水平,促使學生能力提升。
例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章節中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相鄰的四名學生分成同一個小組,將正方體的平面圖畫在黑板上,讓學生對正方體的組成有初步的認識。當基礎知識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可以根據黑板上的平面圖,制作一個正方體嗎?學生紛紛點頭。這時,教師給予學生3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一邊討論,一邊制作正方體,感受正方體形成的過程中。當學生掌握正方體的制作方法后,則引導其對長方體制作方法進行探究,并親自動手實踐,以此提升學生數學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加深對幾何體的認識,提升學生實踐學習能力。該方法的運用,豐富學生學習經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促使學生學習興趣形成。
在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方法的運用,豐富學生體驗學習經驗,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學習成長來講,自主學習方法更適合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能夠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活動開展[3]。在教育工作中,加強對自主學習的利用,為學生創建獨立學習空間,并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進行探索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與信心,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水平,為學生能力發展提供動力。
例如,學習《圓的周長與面積》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以往幾何圖形學習經驗,制定學生自主學習目標,并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探索,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課本知識,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效果。根據教學大綱及教材內容,設計以下學習目標:第一,認識圓的特征,學會用工具畫圖。第二,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系,明白什么是圓周率。第三,運用基礎知識,計算圓的周長與面積,并牢記公式。確定學習任務后,則引導學生在課前完成預習活動,了解教材內容,并做好課堂學習準備工作。課堂活動開始前,與學生互動:通過課前的自主預習,你們知道圓半徑與直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嗎?學生1:半徑就是直徑的一半。教師:那么一個圓有幾條直徑和半徑呢?學生2:有無數條。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了解學生綜合學習情況,能夠為高質量教育活動開展提供教學依據。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活動中,通過情景教學、實踐操作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提升教育工作質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數學興趣得到發展,為綜合素質培養奠定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