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貞尚
(皖北衛生職業學院 安徽宿州 234000)
為了加強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各高校從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踐教學、教學方法及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專業綜合改革試點。護理專業是我院最早開設的醫藥衛生類專業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護理專業已成為我院的骨干和長線專業。2015年9月,我院護理專業作為高職院校質量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開展建設,在課程體系、師資建設、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綜合改革探索。
我院在充分發揮并積極鞏固中職護理專業歷史悠久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護理專業結構,構建護理、助產相關專業群,形成具有衛生類高職院校特色鮮明的高中起點、中職起點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和初中起點“3+2”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我院進一步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改善教學條件,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突出專業特色,提高教學質量,打造護理專業品牌,動員學校各方條件,根據職業教育發展需要,有的放矢,力爭把護理專業建設成為省級示范專業。
我院建立適合不同入學起點護理專業培養模式,借學院新專業設置與舊調整為契機,進一步優化普通高中起點、中職(中專)起點與初中起點的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例如,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按教育部要求,加強政治思想理論課程建設,同時注重課程思想政治建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專業課程教學中,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實現三全育人;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如創業創新教育的核心課程建設、專業主干精品課程群建設、優秀校外專業課程引進的建設等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實現不同層次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從滿足區域發展和護理崗位需求為出發點,我院邀請全體護理專業教師、行業專家、主管領導、學生家長代表及學生代表等積極參與完善并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比如,突出技能訓練,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學校在原有護理醫學人文素養教育的模式下,繼續完善、豐富人文教育內涵,同時加強護理專業學生執業勝任能力的培養和研究;進一步完善護理學生實踐技能培養方式,構建“強化專業能力,突出創新能力,提升綜合能力”的三位一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我院依托各系部、臨床學院和附屬醫院雄厚的教學資源,實施課程負責人制;凝聚各課程的優秀教學人員,加強制度建設;充分發揮教學激勵與約束機制,鼓勵院領導、教授上講臺;組建實力雄厚的課程教學團隊,實施各課程的教學,充分發揮優秀教學人員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和質量保障制度,是實現護理專業綜合改革校院合作制度化的根本前提。學院完善教學管理方法和改革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專兼職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發揮教學團隊在專業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學院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專門指導專業建設,逐步推進教學管理改革向制度的完善。其次,學院建立院、系(部)二級管理制度,加強院系級教學督導建設,有利于對各系部的教學管理實施動態監控,切實保障教學質量。最后,學院與教學醫院、實習醫院簽訂合作培養協議,建立健全合作保障制度,實施臨床學院教學模式改革,促進專業素養與職業人文素養深度融合,推動醫教協同共同發展[1]。
學院進一步優化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引進和培養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使專業教師隊伍碩士學位以上比例達到90%以上。為了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學院引進和培養雙師型教師,對實踐性很強的部分課程,聘用各級各類臨床一線的護理人員參與講授專業課程。
學院通過鼓勵教師參與護理專業實踐和應用性科研課題研究,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通過組建學術團隊,幫助廣大教師盡快提高科研水平;有計劃選派專業教師到國內有影響力的院校及實習醫院學習。
學院嚴格執行青年教師帶教制和教學督導制,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和教師教育技能的培訓,定期開展青年教師展示教學或賽課等活動,提高青年教師整體教育教學水平。
學院與實習醫院、附屬醫院協同共建相關學科及課程研究最新進展,構建與護理專業實踐緊密相連的專業課程體系,提高課程體系理論與實踐價值;充分發揮實習醫院和附屬醫院在培養技能型高級護理專業人才的優勢,積極推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特別支持互聯網技術在教學工作中的應用,注重網絡課程學習。學院以《社區護理》《基礎護理》等專業課程建設為抓手,推動護理專業各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建設省級及校級精品課程,在省級課程建設質量工程上取得了突破。
首先,學院緊緊圍繞課程建設目標,進一步加大教材建設力度,鼓勵專業教師與實習醫院和附屬醫院共同編寫護理專業教材;鼓勵選用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省部級以上規劃教材等優秀教材。其次,學院還緊密推進護理專業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研制開發護理專業各專業課程課件,大力推進多媒體教學,積極創造條件確保教師采用多媒體授課的課程數量逐年增加。
(一)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積極邀請合作教學醫院醫護人員參與教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使課程設置和實習實訓項目的安排,符合各級各類醫院的工作需求。首先,學院積極探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其次,學院充分利用合作醫院和學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建立有實習醫院護理專家參與的護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通過與實習醫院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密切與實習醫院之間的接觸,充分發揮實習醫院的專業優勢。
(二)探索實施第三方評價制度,為教學方法改革提供科學依據。學院建立用人單位、服務對象、學生及其家長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醫院和服務對象的滿意度等作為衡量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為教學方法改革、專業課程優化等提供參考依據。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學院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方法,轉變傳統的灌注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護理基本技術》中臨終護理、壓瘡的護理,其余內容均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護理導論》中護理程序等內容試行PBL教學改革;《內科護理》中呼吸、循環、消化等內容試行PBL教學、角色扮演、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法;《健康評估》中身體評估、心電圖檢查等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這些都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手段,對重點、難點、圖示、操作等內容運用多媒體(電子教案、CAI課件)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因此,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達到80%以上,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護理專業技能大賽對護理技能的要求反映了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護理技能競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基礎、動手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職業素養等多方面綜合能力[2]。護理技能大賽對護理專業課程改革能夠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推進了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3]。近年來,學院積極探索護理專業技能大賽如何推進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每年定期舉辦校級護理技能大賽,并選拔優秀選手參加省級大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技能大賽也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考試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貫穿于教學方法改革的過程中,學院改革的基本原則是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定,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是考核內容的改革。學院建立理論和實踐試題庫,堅持教考分離,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使所有課程均擺脫以單一考試成績作為課程成績的考核方式,將平時理論及技能考核、實訓報告、階段綜合考試、實習前三站式綜合技能考核、實習出科考核、畢業前三站式綜合技能考核等以不同的權重計入學生的最終考核成績。二是考核方法的改革。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的能力。
通過實踐與探索,學院目前已建立適應于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滿足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和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一是規范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文件,切實提高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水平;二是建立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基地,教研成果顯著;三是打造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專業方向明確、雙師型比例高的教師隊伍。這些培養模式和方案使學校形成文明、守紀、嚴謹、勤奮的校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