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超
(汶上縣第一實驗中學 山東汶上 272500)
隨著新課標的改革發展,其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十八大上針對教育事業指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語文作為一個文學類的學科,在進行立德樹人教育上存在著一定的相通性。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學生的學習素材中也會出現有關德育教育相關的理念,這在很大程度上為教師開展立德樹人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教師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進行德育理念的不斷滲透,讓學生在長時期的熏陶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長發展。
根據《教育規劃綱要》中所明確指出的,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主體內容,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因此,初中的語文教師應該響應新課標的改革要求,承擔起立德樹人教育的使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德育思想,結合語文學科思想教育性,在語文課堂上滲透進德育方面的相關思想。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做的是,縮短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感,走進學生真正的內心世界,得到學生對教師的真正認同。當學生在語文學習上遇到困難,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時,教師不可以一味地埋怨學生不努力,而是要究其根本,弄明白學生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理,然后再對癥下藥幫助學生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從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對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樹立有著很大的幫助。[1]
例如,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會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背誦練習。由于學習進度的影響,教師一般會給學生設定相應的時間限制。但是,學生記憶水平和記憶方式存在著一些差異性,有些同學在面對長篇幅的語文背誦時,心理會產生一定的壓力,造成對背誦內容的遺忘。很多同學會在背誦過程中產生放棄的心態。這時候,教師就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對背誦內容進行刪減,對于背誦方式不太合理的學生進行引導,積極地幫助學生克服困難。
對于德育教育來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結是進行德育教育的必要環節。教師除了要傳遞給學生“小愛”,還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家國情懷的“大愛”精神。國家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因為有國才會有家。而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只有我們大家攜起手來,國家才會富強。語文資源中有大量的愛國主義題材的內容,向我們講述了祖國的壯麗山河,也向我們介紹了為國家奉獻犧牲的英雄們。在進行學習時,教師要把愛國主義精神落實到我們的日常學習中來,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和正確的文學觀點。[2]
例如,在學習《過零丁洋》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下作者寫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作者文天祥在元軍南下時代表宋朝談判被扣留,后來得以逃脫。隨后他起兵抗元,兵敗被俘,他拒絕了敵軍的威逼利誘,最后選擇了英勇就義。作者在面對國家大義和自己生死面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國家大義。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維護國家的利益。
初中階段的語文課本,有許多對于學生立德樹人教學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適當設計語文的教學環節,把立德樹人貫穿到課堂中來。語文課文中包括了古代的文言文以及現代的課文,涉及范圍極廣。即使不同文章反映的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文化的德育內涵,但它們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對于中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中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和文章中的教育內涵來引導學生,促進立德樹人教學的實現,促使中學生形成正確的德育觀念。
例如,《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故事中對于各個人物的諸種表演,作者有濃墨重彩、繪聲繪色的描述,卻不見聲嘶力竭、痛心疾首的詛咒;他的諷刺,并不是揭露性、批判性、帶有明顯痛感的諷刺,而是詼諧、幽默意義上輕松的諷刺。他嘲笑皇帝的愚蠢、大臣的餡媚、看客的人云亦云,但是,這種嘲笑不含敵意和輕蔑,卻飽含善意和溫情。教師不僅要對文章進行講述,還要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寓意。學生可以從文章中領悟到要做一個誠實的人,而虛偽往往會蒙蔽人們的雙眼。
總而言之,立德樹人教育觀念已經逐漸深入到教育教學中。隨著德育理念的出現,其對于初中語文教學是一個重大的挑戰,語文教師需要把立德樹人教學理念更好地運用到語文教學之中,來有效地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同時,培養中學生的正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認知,使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格。學生在提升語文水平的同時,對應的文學情操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