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玉寶
(重慶市永川景圣中學校 重慶永川 402160)
景圣中學校坐落在重慶市永川區南部五間鎮,距永川城區25公里,是典型的農村中學校。學校現有56個班級,初中25個班級,高中31個班級,近3100名學生。這些學生中,不論初中高中,基本來自農村并且大部分屬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環境復雜,學習習慣、行為習慣較差,導致學生在學校違規違紀現象時有發生。這主要是學生不講紀律、不守規矩造成的。對此,學校亟需加強法治教育提高學生法治意識,使學生自覺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用紀律和規矩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中學生大多處于12~18歲的年齡階段,正處于青春成長的關鍵時期,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心理上的急劇發展,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強,都帶來了許多思想困惑和不適應。這種身心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中學生情緒不夠穩定,好感情用事,考慮問題也不夠周全,容易出現穿奇裝異服、打架斗毆、抽煙打牌、曠課、夜不歸宿等違反校規校紀的行為。若不及時制止,這些不良行為有可能發展成為違法犯罪。
景圣中學地處農村,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且家長多在在外打工,無法在家照顧孩子,只能從物質上給予彌補,對孩子溺愛、遷就。農村家長大多在初中文化以下,自身文化素質較低和社會習氣較重,不知道如何引導、教育孩子,也不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節日返鄉后,大多忙于家務或沉湎于搓麻將、打撲克,對孩子不聞不問,彼此很少交談溝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淡漠,對孩子疏于管理。這些學生進校后給學校帶來很大的教育管理難度。
景圣中學校園位于五間鎮上游水庫旁,背靠泄洪河道,是一所依坡而建的狹長的樹木茂密的綠色學校。這樣的環境本是一所適合學生讀書學習的好學校,但是也給一些行為習慣較差、不講紀律、不守規矩的學生提供了違規違紀的場所。學校處室的個別職工、食堂超市的臨聘人員工作態度、服務意識不到位,特別是個別班主任、教師法律意識淡薄,對學生的教育簡單粗暴,對“后進生”只會抱怨、指責,采取“卸包袱”的方法,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將學生逼出校門。這些現狀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制約著學生法治意識的提高。
景圣中學十分重視法治教育,但受社會大環境的不良影響,往往是堂上四十分鐘,堂下一分鐘。學生周末放假在水庫堤壩邊逗留玩耍,使學校領導、德育處、安穩辦,特別是班主任常常是提心吊膽,生怕出現意外事故。隨著經濟發展,社會日益包容開放,學生進入游戲廳、網吧、KTV、影院等場所。由于中學生自控、自制能力脆弱,很快會盲目效仿,這對涉世不深的中學生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也使很脆弱的學校法治教育成果在現實環境里很快失效。
學校擁有一批愛崗敬業、師德師風優良的班主任隊伍和道德與法制課的政治教師隊伍。學校在2017年成為永川首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2018年成功創建第六批重慶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學校法治教育取得的一定成效,為攻破上述難題提供了前提條件。
對此,學校加強法治教育提高學生法治意識,以期繼續加強法治教育來提高中學生法治意識,使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從而為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
學校通過加強德育過程管理、班級管理、法治教育過程管理、政治教師隊伍、師生權益維護等制度建設,并加強對班主任隊伍、政治教師隊伍的建設。學校規范管理才能使教職工、班主任依法依規從事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才能使教職工在校園里強化“誰管理誰教育”的法治意識。
學校通過對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學生干部通過民主選舉并親自參與班級規章制度的制定,這樣學生才能自覺遵規守紀,才能在法治氛圍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
學校對學生法治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
1.學校通過對學生德育活動過程實施,可以讓中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班級自主管理活動中,去關注社會、學校,并反思自己平時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是否符合社會、學校的要求。特別是學校對班級自主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指正,班級自主管理結束后在全校學生集會時頒發流動紅旗,并將自主管理的情況反饋給各個班級。
2.學校可以在家長學校中聘請教育專家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各年級、班級成立家長委員會并召開家長會,引導家長改變家庭教育的誤區,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配合學校教育,讓家長和學校形成有效合力,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3.學校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建立規范的心理咨詢室,對中學生分年級、分班級、分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團輔課,各班級開展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改變青春期特有的偏激、孤僻、嫉妒、無所謂、焦慮煩躁等心理不健康現象。
4.學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政治教師在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積極反思學生問題和撰寫育人案例,推動學校德育科研工作、德育工作的開展。
學生講紀律、守規矩意識的提高離不開學校的法治教育活動。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法治教育活動可以親身體驗和感悟。
1.學校通過以道德與法制課堂為基礎,利用政治教師的特長,思考學校學生的違規違紀的案例,寓法治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
2.學校以法治講座為載體,邀請司法人員到校用實際案例作案例分析,強調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學校通過加強校園法治宣傳,利用校園法治宣傳室、法治櫥窗、法治展板、校園廣播對學生進行空間上和時間上的覆蓋,通過國旗下講話、法律知識板報、法律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法治主題班會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動,以活動育人、活動化人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學校開展隊伍建設、德育實施、法治教育只是提高學生法治意識的方法和措施,學生法治意識的提高還需要一定的檢測過程,這一過程主要以學校為主,班主任、政治教師為輔。
只有教育措施與檢測過程相結合,學生才能在校園的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將法治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名講紀律、守規矩的中學生,學生才能夠順利成長、健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