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升華
(四川省蓬安縣興旺初級中學校 四川蓬安 637885)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初中教師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學方式來傳授知識,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就使得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了課程教育效果。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道德與法治課程涉及諸多理論知識,教學任務較重,教師只關注教育目標的完成,沒有切合學生實際來創新課程教學形式,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枯燥,直接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積極性,削弱了課程教學的效果。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就要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使他們的思想觀念與道德素養在學科實踐中得到提升。但很多教師只重視學生文化成績的提升,沒有借助學生身邊的實際加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果[1],使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活動脫離,學生文化素養與實踐能力不匹配。為了保證學生道德觀念與法制觀念的共同提升,教師要關注學生校園生活的細節,積極組織他們參與有關道德與法治的主題活動,提升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對初中生而言,他們更熱衷于學習充滿趣味性的課程知識,固定、單一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2]。教師要將課程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既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趣味,又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提升他們學習知識的效果。以“關愛他人”為例,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聯系生活事例來傳授理論知識,舉出同學間幫助打掃衛生、幫助解決學習難題,以及學生幫助父母做飯、協助環衛工人推車等事例,使學生在精神上產生共鳴,對知識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時,教師要借助校園生活環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學校走廊邊的經典道德事例、各個班級內的道德與法治主題墻報等,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校園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教師要重視學生道德法制觀念的宣傳,組織“國旗下演講”,引導學生聆聽道德與法治模范的先進事例,培育其道德內涵與法制觀念。
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其他學科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并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要嘗試將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教學形式融入課程教學實踐,通過展示多樣化的故事案例、圖片及音頻來創設趣味教學情境,讓學生投入具體化的情境學習,使理論知識更加生動、有趣,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與掌握。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導入一張有趣的圖片或一個具體的事例來吸引學生的興趣,隨機抽取學生朗讀故事內容,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整個課堂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中的資源,組織學生以角色演繹的方式來再現真實場景,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此外,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優勢,設置課堂搶答環節,讓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幻燈片內容來回答與本節課相關的知識,對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減少作業量的獎勵,有效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參與積極性,加深他們對知識的印象。
相比于理論教學,課外實踐活動更能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增進他們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識。長期的理論教學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甚至會降低其課業成績。因此,教師要將課外實踐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推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同時,滿足學生對提升實踐能力的追求。開展活動前,教師要了解與關注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并積極與其溝通活動形式。在師生達成一致后,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明確實踐活動的意義與教學目標,并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踐行理論知識,使道德素養與法制觀念更深入學生內心。在完成關于法律部分知識的教學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分組搜集與知識相關的法律案例與相關條例,并開展“我是公正小法官”的活動,讓各個小組結合所搜集的材料分享法律事例,展現其權威性、嚴肅性,讓學生學法、懂法、用法,不斷增強他們法律觀念。在組織法制實踐活動的同時,教師可將關注點轉移到道德實踐教育中,如組織學生前往敬老院參加義工服務、走近革命先烈紀念碑、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還可引導學生進入小區,給孤寡老人送溫暖、清掃垃圾、清除小廣告等。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初中生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積極發現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并積極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實現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教師要通過將生活實際融入課程內容來引起學生對課程的好奇心,并借助信息技術來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另外,教師要借助多樣化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實踐來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