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云 謝正明 張曉曉
(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云南昆明 652501)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1-4],不僅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與貫徹教學的中心環節,而且實現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的定位,在“隨風潛入、潤物無聲”的知識學習、教學過程中融入“入腦、入心、入行”的精神力量、品格指引。
要發揮專業學科優勢,在專業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充分發掘不同專業課程特點的“思政資源”點,并深度拓展、延伸教學內容。例如測量技術課程教學中,根據課程性質、內容特點,制定如下“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自覺遵守技術規程、行業要求,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增強團結協作的精神,注重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職業素養;促使學生養成耐心、認真、細致的作業習慣和工作認知態度。
在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體系中:在測量崗位和職業理念認知中發揮思政資源的遞進、補充作用;課程點、線、面基本理論知識的構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遷移、融合;測量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
理論與實踐配合,讓學生熟悉與掌握具體測量工作內、外業一體化的作業流程和施測方法,夯實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在測、計、讀、算基本業務素質及操作技能的熟練掌握;結合教學過程的作業要求,從誠信做起,不弄虛作假、偽造數據等,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
第一,教學實施與職業崗位認知、專業課程思政目標的設計、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專業課程思政內容的選擇、專業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路徑、思政目標與專業課程“標準”,明確為專業教學設計“課中課”的六個環節,將思政內容匯入教學資源、課程教學中。
第二,把課程思政的教育點根植于專業課程的線、面,教學中積極發掘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和資源。對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學設計理念與方法進行深度融合,把思政工作與專業課程進行無縫銜接、緊密融合。
以上兩點,測量技術在課程介紹及測量教學工作時,要告知學生測量人員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測量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結合測量現場、生產項目等采用現場情景教學法、視頻討論法、工程案例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野外測量的艱辛,引導學生做好思政內容的自我教育、自我剖析。在教師點評環節,要明確指出案例中的思政元素,以學生為對象開展愛國主義、誠信、職業崗位認知以及團隊合作教育等工作。
在“六個環節”中植入“課程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測量職業意識與素養的形成,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度與專業課程持續性的正確價值導向。
課程思政是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疊加、復合,又是專業課程的立足點。首先,每一門專業課程都富有情感、態度導向的教育精神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先導作用的一個“出發點”。其次,課程思政是指依托專業課程的載體,以隱性教育的方法,課程設計、教材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出發點”。再次,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核心內容與要求作為“落腳點”,在課程教學體系上,充分挖掘和激發思想政治教育點的本質與內涵。
最終,移植式融入專業課程建設的提升、改進,有效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結合點的相輔、相適。
如何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意義與專業課程設計匹配、對接?第一,專業課程選取有所取舍、循序漸進。選取基礎性專業課程。即綜合考慮學段、學科專業特征及延展性等因素,注重學科系統專業知識能力與實踐技能素養的雙提升、雙促進。第二,找準“契合點”,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銜生性”關系。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立足學科行業視野,把新理論、新方法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有機統一。第三,突出“重點”,以教育的“深入”、“深刻”為突破點。
在高職教育中,教師不僅做到專業技能傳授者的有的放矢,而且做好政治教育引領者的躬親踐行,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彌補專業技能的不足。首先,思想上的破冰,提升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消除思想誤區,提升教學的思想效能。其次,激發專業課教學的主動性,以“樂教”的態度開展課程思政。在某種程度上,教師主動性的發揮,能夠幫助其改進教學態度、激發教學熱情,進而走向“善教”。反過來,“樂教、善教”態度的養成,也有利于教學效能主動性的提升。再次,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形成話語對接意識,推動專業教師的“善任”。實現專業學科知識與人文精神核心原則和教育要求的互化,筑牢教師思想意識本色、教育因子底色。
總之,只有不斷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從真正意義上將愛國主義精神、工匠精神、測繪精神等滲透到測量技術專業課堂。逐步實現“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到專業課程育人的真正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