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盛華
(揚州市江都區宜陵鎮成人教育中心校 江蘇揚州 225000)
“淮南為橘,淮北為枳”。在發展社區教育的過程中,客觀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別、發展差別、城鄉差別、理念差別,不同區域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互相借鑒作用,但發展模式、服務對象不能生搬硬套、全盤復制,必須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來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活動品牌。
宜陵農業人員比重較大,農場農業走在全省前列,因此說到底,宜陵還是農村,與其他地區既有地域差別,也與以蘇南為代表的地區之間還存在發展差別,更存在農村社區教育與城市社區教育的城鄉差別,這是以宜陵代表的農村社區教育不容忽視的現狀,也是鄉鎮成人教育、社區教育發力的基礎,為農服務更是我們廣大社教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谝陨系恼J識,在打造社區教育品牌的過程中,注重淡化地域、城鄉差別,彰顯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堅持內涵發展,切實提升品牌特色“創新力”,努力形成“一鎮一特、一村一韻”的農村社教課程品牌特色。
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學習、生活、工作需要,鄉鎮成人校既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注重滿足群眾對優質社區教育資源的需求,具體工作中,我們全力打造“一古一今”兩個特色培訓項目。
“東原書場”評話表演培訓項目。聽戲要聽梅蘭芳,聽書要聽王少堂,宜陵作為“少堂故里、評話之鄉、揚劇發源地”,我們緊緊抓住本地“王少堂紀念館”建設的契機,以鎮成人教育中心校牽頭,投入十萬元建成了集“培訓、表演”為一體的“東原書場”。同時,深挖評話之鄉內涵,以揚州評話培訓為抓手,將“普通話”翻譯成“地方話、百姓話”,組織編排具有時代特色評話新段,將枯燥的“說教”變成有趣的“嘮嗑”,在說好《武松打虎》等傳統節目的基礎上,創作了一批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評話新段,培養了二十多名揚州評話表演者,多次在區、鎮進行表演,讓評話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借力農民這一群體的力量,堅持“農”字當頭、實用為先,從學員的遴選、內容的篩選和教師的精選三方面著手,主動響應中央鄉村振興這一偉大戰略部署,加快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范基地”這一項目。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項目的實施,發揮社區教育中心、村民學校網絡作用,廣泛動員,積極開展中專及以上層次學歷培訓。具體開發利用過程中,注意堅持做到“時間活”“地點活”“形式活”,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學模式,以課程的“點餐式”和教學的“自助式”相結合來實現教學的“不拘一格”,有效滿足不同學員的不同需求。從而方便農民學技能,讓學員們在家門口就能學知識長技能,為地方培養一批高層次、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牌”“落地型”人才。
群眾是社區教育的受眾,也是社區教育的主體。鄉鎮成人校、社區教育中心可以在“動”(舞)字上做文章,在“靜”(唱)字上下功夫,積極開展“政、校、企、社”合作社區教育活動。具體要求實踐中,我們全力打造“舞蹈、舞龍、唱揚劇”三支文藝團隊,努力形成地方社區教育三張特色名片。
舞蹈團隊。目前,群眾對廣場舞等健身項目樂此不疲,鄉鎮成人校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引導社區成立廣場舞表演隊。以作者工作的鄉鎮宜陵為例,充分發揮居民社區教育文藝表演的“輕騎兵”作用,以群眾性文化活動為抓手,主動參與并承擔相關社會文化教育活動,社區教育舞蹈隊先后在“宜陵鎮法治宣傳進社區”“文藝進社區”“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文化惠民演出”“黨員干部冬訓班”等活動中進行表演,尤其是七里、焦莊兩個社區的舞蹈團隊還在市區比賽中獲獎,《花香鼓舞》更是代表江都參加了省運會開幕式。
舞龍表演隊。自古以來,農村人民就有在喜慶時節表演舞龍的習俗,舞龍這一表演也只能在農村里出現。我們以此為契機,切實加大社區教育供給側改革力度,以鎮成人校、社區教育中心牽頭,幫助一些社區組建了舞龍隊,每年的春節、“宜陵螺螄大眾美食旅游節”等重大節日期間,兩條龍在宜陵街頭舞動,為幾千名群眾送上了豐富的文藝大餐,特別是宜東社區舞龍隊,曾于2017 年12 月6 日參加央視《美麗中國唱起來》走進江都外景拍攝。舞龍人讓宜陵社區教育的“泥土”芳香更加濃郁,鄉鎮成人校的“磁場”效應更加強大。
揚劇票友會。充分彰顯宜陵是揚劇發源地這一特色,聯合社區教育共同體單位鎮文體中心,共同組建了宜陵鎮揚劇票友會,多次組織揚劇表演進社區、進敬老院等演出,用揚劇說唱表演的形式來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讓揚劇這一古老劇種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更讓宜陵老年人的思想更加積極向上,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個人心態始終保持“年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