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紅輝
(湖南省岳陽縣第一中學 湖南岳陽 414000)
在智力結構中,美中能力都和創造性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是發散思維和創造性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想要培養出具有較強創造力的人才,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師中,教師需要摒棄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堅持創新性原則,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對學生實施發散式教學,在把政治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的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想要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且保證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流暢性,需要學生記憶中貯存大量的信息。具備大量的信息量,學生可以廣泛閱讀文藝、理論、科技的熟記,還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在掌握豐富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可以融會貫通的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1]。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引學生對知識進行全面掌握,并指引學生靈活利用所學知識,結合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網絡,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宗旨”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編制立體網絡圖,以我國外交政策為中心主題,分支出外交政策、國家性質、國家利益、我國對外活動獲得的矚目成就這幾個分支,通過立體網絡體,把零碎的知識進行整合,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實現教學目標。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發散性思維特性,基于給定的信息,指引學生聯系所學知識,進而衍生出新知識,進而打破學生的定式思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在練習中,一題多變、一題多問等,均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開闊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概念與規律的特點,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使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思考和解決問題方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靈活利用知識,使學生感受一題多問訓練,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2]。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一題多變主要包括條件變換和題型變化。例如,把填空和選擇進行互換,把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進行互換等。通過靈活變化題目,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與其指引學生反復練習同一層次難度的題目,不如基于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訓練,在該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挑選立體,組織學生進行多邊訓練,使學生可以通過多練和多做,對解題規律進行尋找,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例如,在講解有關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決定性因素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利用中日關系進行解決,如中國與日本在科技、經貿等方面為什么進行友好合作?通過逐層深入,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復雜、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掌握,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具有邏輯和條理。
高中政治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抽象枯燥的內容很難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欲望,若教師照本宣科,或把知識一味的灌輸給學生,學生會對政治學習產生抗拒的心理,更不要提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3]。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式教學手段,對學生開展發散式教學。教師在提問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利用敘述性提問、判斷性提問、說理性提問,在該些提問下學生的思維是很難得到拓展的。教師在提問時,可以利用發散性提問方式,指引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思考,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還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在講解“影響價格的因素”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拋開教材內容,結合實際生活,列舉出自身覺得影響價格的因素。在該過程中,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長期以往,學生可以在短時間想到多種答案,雖然其中有可能會有錯誤的答案,但是在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方面仍然具有較為積極的作用。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應用發散式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目前,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提升學生的政治成績,忽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意識到發散式教學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實施發散式教學,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和政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