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莉 張永莉
(樂山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 四川樂山 614000;富順縣特殊教育學校 四川富順 643200)
送教上門是擴大教育對象、延展教育空間、提升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2017 年頒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明確提出:“堅持統籌推進,普特結合,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全面推進融合教育,普通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責任共擔、資源共享、相互支撐”[1]。特殊教育學校作為送教上門工作的重要參與主體之一,送教上門的質量保證與特殊教育學校中送教上門工作的切實開展之間關系密切,相輔相成。富順縣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富順特校”)立足于學校自身實際,在送教上門實踐過程中,逐漸探索出以“三四三”為基礎的工作模式。通過送教上門的逐步推進,富順特校在送教對象能力、送教家長期望值、教師效能感等多方面均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獲得上級教育單位肯定,作為市級特殊教育學校中送教上門的工作的成果展示,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富順特校作為一所縣級特校,在落實送教上門的工作中,通過不斷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些許思考與經驗積累。擬通過對富順特校送教上門的實踐策略進行闡述,為相關特殊教育學校送教上門實踐工作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啟示。
送教上門的教育對象大都存在著障礙程度嚴重、家庭位置交通不便、照顧者缺位等困境,送教上門服務是此類特殊學生獲得高質量教育的根本途徑之一。據此,學校領導充分考慮教育對象、路線、時間、經費規劃等限制性因素對送教上門質量的影響,并作出合理規劃,以確保送教上門能夠落實到位。首先,對象規劃。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障礙類型、身心發展特性等,實行障礙分層歸類,以確保個別化教育得以實施。其次,路線規劃。學校領導基于對送教上門對象的家庭位置進行合理分析的前提下,提出同位置、同一組的送教路線,以此減少交通往返途中所浪費的時間。再者,次數規劃。學校確定一月不少于三次的送教次數,時間安排分別為月初、中旬與月末,以此保障送教上門服務的連貫性與有效性。并在送教過程中學校充分尊重家長的送教反饋動態,在送教次數安排上進行靈活調整。最后,經費規劃。學校領導為送教工作提供專項經費,用于送教教師購置相關教具、工作量補助、教師的車旅費等方面,以便在經濟上保障送教工作的有序開展。
送教上門的師資隊伍一直存在著師資不足、質量不高、隊伍單一等問題[2]。為保證送教上門質量,富順特校提出青年教師與專業且背景的雙重定位作為團隊負責人的標準,確立凸顯專業導向、明確團隊分工、建構學科統合的送教師資建設與工作思路。專業性的突出將有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有助于教育對象學習的有效提高。團隊合作與分工可以有效解決教師倦怠、個人教育專業能力有限等問題,保障送教隊伍的活力與激情。建構學科統合,給予送教學生多方面的學科體驗,送教上門的送教內容以三類課程標準為依據,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學科課程和功能性課程里所學的技能,盡量幫助學生“走出去”[3]。
送教上門是個別化教育的具體實踐,“一人一案”的明確提出則是送教上門服務個別化教育工作的落實情況與質量評價的依據。富順特校充分重視“一人一案”與“一生一課表”兩大送教上門文本的操作。“一人一案”的制定側重于康復工作的質量落實,配套“一人一課表”的優化教學目標要求。校領導以“內容可操作、形式多樣化”為工作思路,以“可視化”的送教上門學生檔案為抓手,夯實學生檔案管理,形成送教上門的內容特色。為確保送教上門工作的內容與形式并重,學校領導將定期檢閱送教上門中送教工作的開展情況,并及時對送教工作中的開展情況進行反饋,以促進下一階段送教上門工作質量得以提升。
送教上門的服務是一個系統化的工作,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各因素間的協調配合。富順特校的送教上門工作的開展,并不是間歇性的教育支持,而是教育服務的持續化、規律化、常態化。從開學之初,富順特校便有條不紊地進行送教上門工作,直到學期結束。學期送教服務結束之后,學校領導隊伍將對送教上門對象進行不定期走訪,以“一人一案”“一人一課表”為參考基礎,評估學生成效之變化,認真聆聽家長意見,結合送教隊伍職業效能感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對學校一學期的送教上門的工作質量進行深刻的總結,并以此為優化基礎,為下一階段送教上門的工作提升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也為下一階段送教上門的路徑改革提供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在不斷的探索與發展中,富順特校逐漸形成了以三段進程、四維主體、三個導向為基礎的“三四三模式”送教上門實踐路徑,此模式中蘊含著富順特校對送教上門工作高質量發展方向的不斷探索與不懈追求。
總覽富順特校的送教上門的落實工作,可總結為充足的前事準備、切實的送教行動、深刻的教育總結。前事準備的有效性,是送教上門工作持續有效開展的基礎,幫助整個送教上門的工作目標得以明確、送教隊伍充滿信心、送教體系持續建設與不斷優化。切實的送教行動,強調落實到“送什么”、“怎么送”、“送得好不好”等諸多層面的逐一落實與逐步提升,同時進行送教師資隊伍培訓,促進送教隊伍的再優化,形成送教質量提升的良性循環。送教評價機制的建立,充分發揮評價體系中的激勵、導向、總結作用,促進送教上門工作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活動管理和運行機制,進而確保送教上門工作的開展始終處于一種高質量的水平上。
富順特校為保障送教上門工作得以有效推進,建構了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為教學主體、家長協助參與、學校宏觀把握的四維主體合作機制。教師與學生共享共建,注重送教內容的個別化服務,為送教學生增權賦能。送教教師尤其注重家長在整個送教過程中的參與作用,鼓勵家長積極擔任助教教師參與孩子的教學工作,教導家長如何對孩子的送教目標進行再教育與再鞏固,積極實現家庭的期望目標與教學實際目標間的有效達成。學校領導作為銜接特教教師與家長需求之間的溝通橋梁,將對整個送教上門工作的實踐情況進行宏觀把握,并積極為送教對象一下階段的合適性的教育安置與轉銜提供選擇。全方位送教主體的分工協作,將送教上門服務形成一個規范、完整的體系,讓送教上門工作能夠更系統地服務于特殊家庭[4]。
1.質量導向
提升送教質量導向,進一步規范化送教內容的文本操作。針對“送什么”教學內容的深度思考,學校領導將成立送教科研小組,對送教上門工作的過程性材料進行匯編,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送教案例,編撰《富順特校送教上門案例集》,推動送教上門的持續發展之路有可借鑒的操作藍本,以解決送教上門內容中,文本操作不規范、流于形式等弊端,保證送教上門質量。其次,注重科學評估與教學內容的一體化服務方案的建立。針對性地評估是有效開展教學的基礎,學校將基于送教經驗的積累與總結,進一步著手進行校本化送教上門評估量表的編制,以此探索出更具有區域特色的送教上門服務。
2.支持導向
建構送教支持導向,完善以區縣為單位的送教上門制度,為殘疾學生提供規范、有效的送教服務是特殊教育學校應該遵循的要求[6]。隨著特殊教育發展的模式轉變,眾多特殊教育學校進行了積極的角色轉型。富順特校作為具有雙重定位模式的特殊教育服務平臺,基于身份的特性,富順特校將立足于特校的教育教學任務之根本,落實送教上門的教育質量服務,也將充分發揮資源中心的指導與建設作用,優化送教上門的支持體系結構,為送教家庭提供信息資源支持、政策服務支持、心理咨詢支持、康復方法支持等,建設多元性的支持服務與資源服務。
3.整合導向
送教上門逐漸形成以特校教師為主,普校教師為輔,殘聯等部門配合的多方關注、協同實施的送教隊伍,提供專業的服務[7]。富順特校將立足于現階段的教育條件,促成教康整合、醫教結合、普特結合、學前融合等多方面的資源整合與銜接安置,盡可能地實現讓每一個不同障礙類型、不同障礙程度、不同年齡階段的特殊兒童均能獲得適應性的送教目標與安置形式,促進送教上門工作的落實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特殊需要家庭,幫助送教上門工作實現一個階段性的整體上升。
從十七大報告的“關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的“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十九大的“辦好特殊教育”,體現出國家與社會對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與質量的期待。送教上門是一場堅定行走與發展并重的特殊教育行動,富順特校將在這場行動中,積極發揮自身的光與熱,幫助每一個特殊兒童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