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梅
(萍鄉學院 江西萍鄉 337100)
教師一直是社會中認可度比較高的職業,師范院校的學生具有特有的優勢。但是從2015 年開始,教育部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教師資格證考試,這對于師范院校來講是一個較大的打擊,小學教育專業也深受影響,怎樣在制度下進行轉型是師范院校在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1]。
首先,生源面臨的困境。師范院校主要是為社會輸送師資,培養的師資力量對社會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時師資質量與學校的辦學水平緊密相關。同時在教師資格證制度影響下,師范院校不再具備原來的優勢,很多學生在報考時不會優先考慮師范院校,這是師范院校在發展中面臨的生源困境。其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困境。教師資格證和教師質量緊密相關,當前很多非師范類學生會選擇考取教師資格證,走上教師崗位,師范生的崗位競爭優勢已經不存在。同時,當前師范院校有向綜合性高校發展的趨勢,在發展過程中會使其專業化程度有所削弱,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師范院校學生在就業時面臨較大困境。
合格的教師不僅需要較強的專業教學能力,還需具備廣泛理論知識。針對教師資格證制度,師范院校需設置適應學生終身發展的綜合性課程,課程的設置能夠促進師范院校獲得更長遠的發展。首先,設置課程時不能照搬照套,而是需要將當前高校實際情況作為依據,結合教師資格證制度,實現對兼具特色化、實踐性課程體系的構建。其次,課程的設置需和考試科目結合在一起,當前設置的考試科目和原有考試科目相比,增加了學科知識、學科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在師范院校的傳統課程中,僅僅是設置了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并且沒有講授新增學科,在設置綜合性課程時,需將新增學科納入到原來的課程體系中,保證學生在考取證書和應聘教師時能夠占據優勢,使師范院校擺脫當前面臨的困境。再次,在師范教育中應重視師德建設,在課程中增加和師德相關的內容,并且使師德課程在學分中占據一定比例,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使學生在加強自身師德過程中更有動力。高校也可以在校園中通過講座、張貼海報等形式進行宣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師德建設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教育真諦,并且在此引導下不斷發現自己和發展自己。
相關教育文件中指出,為了滿足素質教育以及課程改革的實際需要,要重視對師范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提升學生專業理念和專業水平。因此,師范院校應注重對師范生專業追求的培養,凸顯師范教育的自身特色[2]。實際上,師范生在見習方面有著一定優勢,但是縱觀以往見習結果,師范生沒有實現教育水平的提升,優勢并沒有得到發揮,因此師范院??梢赃m當將教育見習的時間延長,并且建立可行性較強的評價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更有利于師范生專業素養以及教學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在校園學習中得到鍛煉,這樣才能使師范生將自身專業優勢在競爭中凸顯出來。同時師范生應注重在三字一話方面的技能訓練,并且每天堅持,而學校也應該實施相應的考核,通過考核的形式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就當前情況來講,雖然多數師范生在普通話考試中都能通過,但是也不應該對這一方面有所忽視。當前師范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和以前相比都有一定差距,這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競爭力。因此,師范院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師范生的專業性,使其在社會競爭中占據優勢。
在復雜社會背景下,多數師范院校對就業率過于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有所忽視,因此在教育教學中需形成正確教育價值觀。在具體實施時,可以從這幾方面進行:首先,幫助學生樹立對社會的信心,使其能夠清晰認識到社會主旋律,避免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其次,幫助學生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意識,使其認識到教育對社會的作用。最后,幫助學生形成對自身的自信,使其了解教育的本身是在養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較好師范精神,進而在步入工作崗位后踐行立德樹人理念。在學生不具備直接獲得教師資格證優勢的情況下,教師隊伍中的師資力量也會受到影響,從發展的角度來講,師范院校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培養和師范性教育十分必要。
總之,教師資格證制度背景下,師范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機遇和挑戰,在此過程中需正視機遇和挑戰,并且將當前政策法規作為依據,對自身存在的不足積極進行彌補,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性培養,關注時代發展實際需求,設置綜合性課程,優化人才培養整體模式,發揮師范院校人才培養優勢,為社會輸送綜合性較強的優質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