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亨麗 任萍萍
(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清鎮 551400)
國務院“職教20 條”強調,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職業教育是廣大青年學子獲取知識,進入社會,謀取工作的最有效途徑,其擔負著培養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職責。但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加快了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有了更高標準,不僅有更高專業知識的要求,也有基本素養及能力的全面要求,這就促使職業院校在培訓技術技能型人才時,應與企業接軌,適應市場要求,構建多元化化辦學格局,推動企業積極參與共同育人,培養企業發展需求的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因此,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教學成為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受市場經濟因素的影響及我國經濟水平發展的制約,目前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項目教學方面還停留在口頭上、表面化的階段,其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通過調查、走訪了解到,現在的高職生基本屬于獨生子女,在家父母比較偏愛,普遍存在對扶貧政策缺乏全面的了解。同時,高職學生在思想、態度、意識、素質較普通院校本科大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其表現在學習積極性不強,缺乏主動探索的意識、創新能力不夠、基礎較薄弱、綜合設計表現能力欠佳,且對藝術設計行業缺乏全面的了解。在參與教師項目教學設計時,前期調研階段為設計的關鍵階段,但由于現在的高職院校與企業、與扶貧村寨分別屬于不同的地點,學生為了省事、省錢,產品調研往往根據網絡資源和自己的設計思想進行粗略匯總,缺乏專業的、系統的實際調研,沒有詳細的講解與分析。在設計時,缺乏創新意識和專業設計能力,設計構思往往是以點概面;有創新的往往又是天馬行空,缺少文化內涵、與市場脫軌;且缺乏團隊合作意識、溝通意識,只重視個人想法,學生作品往往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提交,從而使設計作品質量不高,難受到企業的青睞,難落地。
通過調研,扶貧村村民一般文化程度都比較低,長期以傳統農業或外出務工為主,收入比較低,收入來源單一,不僅掌握技能少,缺乏對扶貧政策的了解,而且思想落后,想法單一,缺乏積極、主動、創新的探索精神和超前的服務意識,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不愿意花時間、精力、物力、財力參與校企合作。
近年來,由于職業教育的興起,高職院校不斷引進新的教師,這部分教師有著年輕化、專業知識扎實、有責任心、積極性高等優點,但缺乏下鄉支教經歷,缺乏對鄉村語言、風土人情、鄉村文化的了解,從而缺乏創新意識,掌握不了設計要領,在課堂教學時難指導學生設計具有操作性和代表性的真實作品。其次,由于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對學生特點的掌握和心理的把控能力不足,在課堂上往往以自己為主體,當和學生發生沖突后,不能很好地進行調解,導致一部分學生思想叛逆,學習不積極主動,甚至出現不按時完成作業、逃學等現象。最后,在現在的高職院校,每個教師每周往往擔任十多節甚至二十多節課,教學任務重,同時還要擔負起自身教學能力比賽、學生比賽訓練等重擔,導致教師精力不夠,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計劃,導致學生興趣不高,課堂效率低下,項目教學更是難以完成。
目前,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和市場經濟的轉變,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也初見成效,但還存著機制保障不完善;學校重視不夠,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企業合作意識不強,缺乏內生動力等多方面的問題。
最近幾年,隨著市場經濟與職業教育的雙向發展,政府大力提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要求企業、教育與人才三方聯動,創造有效銜接機制,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管理水平,但大部分政府對校企合作重視不夠,缺乏足夠的指導和引導,同時,尚未有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機制保障,使企業在人才、技術、資金方面得不到保障,使企業合作動力不足。導致校企合作無法順利開展。
在企業方面,企業合作意識不強,缺乏內生動力,是校企合作難落地的最大障礙。首先,從大的層面是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機制保障,沒有暢通的合作渠道,校企合作流程復雜,導致企業不愿意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達成校企合作。其次,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其以營利為目的,一般以“能夠給企業帶來利潤”這一標準來衡量是否與學校合作。而在校企合作中,企業的投入大,收益小,導致企業參與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即使目前有部分企業參與了校企合作,但也只是把校企合作作為獲取人才的途徑,對于人才的培養沒有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校企合作也只是表面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