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姣姣
摘 要:聊城“運河秧歌”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受到了當地人們的喜愛與歡迎。但在保護傳承存在一定的問題,當地需要充分做好這一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發揮“運河秧歌”的重要作用,豐富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下面結合聊城“運河秧歌”的藝術特征,深入探析內在的文化價值,最后提出了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聊城;“運河秧歌”;藝術特征;文化價值;傳承;保護
在明清時期,在大運河的帶動下,聊城商賈云集,經濟繁榮,是運河沿岸的重要都會,聊城“運河秧歌”應運而生,在長期傳承過程中,融入了樂器表演、動作表演、戲劇表演等,逐漸形成特有的文化藝術特征。從當前聊城“運河秧歌”藝術傳承現狀來看,雖然當地不斷加大扶持力度,但是在多種因素的沖擊下,仍然存在不少的的問題。本文通過研究聊城“運河秧歌”,能夠為聊城“運河秧歌”藝術價值開發提供借鑒和幫助。
一、聊城“運河秧歌”藝術特征
聊城“運河秧歌具有綜合性的特征,融合了多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了“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下面主要從表演特征、舞蹈特征、音樂特征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表演特征
聊城“運河秧歌”為了便于觀眾欣賞,既可以在舞臺、戶外廣場等進行固定演出,也可以在大街小巷中流動演出。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借助道具,跟著音樂節奏,完成跳躍、旋轉、翻跟頭等動作,面部表情豐富,并且伴有歌詞,按照出場順序依次表演,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有逗樂的,有跳舞的,有演唱的,構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表演場景。
(二)舞蹈特征
聊城“運河秧歌”屬于民間自娛自樂的大型舞蹈,參與人數眾多,傳播范圍廣,傳承歷史悠久,場面熱鬧,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聊城“運河秧歌”通常以棒舞作為開場,然后舞傘人登場,隨后其他角色進場,其中的丑角會通過滑稽的動作和詼諧方言把觀眾逗樂。另外,聊城“運河秧歌”借鑒了傳統“踩高蹺”“跑驢”等其他民間藝術的動作。
(三)音樂特征
聊城“運河秧歌”包含了多種音樂形式,歌詞通俗易懂,節奏歡快活潑,既有伴奏,又有演唱。從伴奏的樂器來看,通常有嗩吶、堂鼓等,能夠演奏出很好的效果,受到人們的喜愛。在聊城“運河秧歌”表演中,演員通過敲打、吹彈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音樂伴奏形式,真正把表演藝術、舞蹈藝術、音樂藝術結合起來,提升了藝術表演水平,體現特色民間藝術特征。
二、聊城“運河秧歌”文化價值
聊城“運河秧歌”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下面主要針對聊城“運河秧歌”文化價值展開論述。
(一)傳承價值
聊城“運河秧歌”屬于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歷史淵源深厚,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彰顯了特殊的傳承價值。每到重大節日,聊城“運河秧歌”隊伍就會進行表演,聲勢浩大,陣容宏大,體現了傳統的歷史民俗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聊城“運河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出現新的特點和形式,被賦予了新的寓意和涵義。比如演員演唱的祝福詞,寓意來年好收成、好年景,給人們帶來歡樂吉祥。
(二)娛樂價值
聊城“運河秧歌”表達了人們內在的情感,借助相關的道具,配合基本的舞蹈、音樂,來展現自我愉悅的心情。不同的秧歌節目節奏起伏不同,但是都能通過身形展現內心活動。與此同時,觀眾通過欣賞“運河秧歌”,也會情不自禁投入其中,不僅實現自我娛樂的效果,而且可以娛樂他人,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和審美價值。
(三)社會價值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聊城“運河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變化,并且融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宣揚新時代的精神面貌。開展形式多樣的“運河秧歌”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秧歌活動中,真正感受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主動接受熏陶和感染,積極宣傳社會正能量,倡導社會良好風氣,不斷清除各種陋習陋規,表達人們對生活的贊美與熱愛,追求真善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聊城“運河秧歌”的保護與傳承
為了實現聊城“運河秧歌”更好的發展與傳承,不斷豐富當地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需要不斷開發內在的文化內涵,做好民間藝術搜集工作,豐富秧歌形式,激發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賦予新的活力,創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實現應用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
(一)建立聊城“運河秧歌”文化品牌
聊城“運河秧歌”具有多種藝術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當地要立足于這一特色民間藝術,通過多種宣傳渠道,建立文化品牌。
(二)做好聊城“運河秧歌”節目整理和挖掘
“運河秧歌”作為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大都集中基層,整理和挖掘的難度比較大,需要發揮管理部門的指導和扶持作用,不僅做好經費的支持,還要做好傳承人的培訓,為他們提供演練和演出的場地,組織形式多樣的秧歌活動。隨著短視頻的興起,當地藝術傳承人可以把精彩的“運河秧歌”錄制成視頻,然后上傳到網絡平臺,可以產生帶動作用。在重大節日組織相關聊城“運河秧歌”活動時,可以利用網絡直播的方式,通過點贊、留言的方式獲得更多的關注。
(三)組織建立專業的“運河秧歌”隊伍
目前,聊城市梁水鎮、沙鎮、道口鋪、閆寺等地均有秧歌隊,并且每年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娛樂和交流。當地需要制定專項的扶持政策,針對區域內不同類型的秧歌隊伍進行扶持,通過吸納本地人才,穩定秧歌隊伍結構,組織建立專業的“運河秧歌”隊伍。
(四)發揮當地學校的參與作用
學校作為教育場所,在傳承和發展聊城“運河秧歌”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在2018年,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啟動“運河秧歌”非遺進校園項目,其中全運會開幕式舞蹈《泰山童子迎全運》的表演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和贊譽。民間藝術進校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精神,還能提升文化自信,實現民進傳統藝術的創新發展。
四、結語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舞蹈藝術,聊城“運河秧歌”體現了多樣性的形態,將這種優秀的文化藝術形式轉化生產資源,追求新時代審美,彰顯內在的藝術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聊城“運河秧歌”發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和豐富的空間,實現長遠的傳承。
參考文獻:
[1]王穎. 聊城“運河傘棒舞”的功能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7.
[2]許士紅. 運河(聊城段)三種民間樂舞的變遷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3]許士紅.繁華過后落寞的運河音樂文化——以運河秧歌“傘棒舞”為例[J].北方音樂,2015,35(05):34.
校級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山東運河秧歌;
項目號:31126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