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玉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 300387)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當前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很多困難,如何將二者融合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文化對我國國民的思想帶來了很大的沖擊。由于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1],甚至部分大學生會認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就是封建迷信、思想落后,心理存在較大的抵觸情緒。而對于國外多元文化,則會盲目崇拜,不加辨識,全盤接受,迷失自我,這些使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難發揮作用,思政教學工作也舉步維艱。
目前高校專業從事“傳統文化”教育的老師較為缺乏,授課形式也較為僵化單調,缺少人文特色;加之教學方法鮮有創新,不能滿足學生對多樣化、靈活性教學的需求,也未能建立完善的課程教材體系及教學評估體系,這些都會嚴重影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
學校要積極倡導“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通過標語、板報、宣傳欄、校園廣播站等方式擴大宣傳,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舉辦有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如中國傳統知識競賽、詩詞大賽、以棋會友、文藝表演等,積極鼓勵廣大學生參加;也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校園網等網絡平臺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融合[2],定期推送相關內容,營造出有利于大學生交流、發表觀點的平臺。通過線上與線下的多方宣傳,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自身素養,打造“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品牌特色,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大亮點,實現“文化育人”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達到既定目標,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創新融合包括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目前傳統的形式還是以老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今后應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在思政教學中組織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堂討論、辯論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并且可借助新媒體工具超越時空局限,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優勢互補,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3]。在內容上,則不應局限于以往的教學內容,而應與時俱進,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結合高校大學生的成長規律,探索適合于大學生需要的教育路徑,發揮協同效應。通過創新融合,有利于大學生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樹立自信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同時也有利于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大學生的自我修養,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目前,各大高校雖然都有具備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的思政教師,但是極少有思政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兼備的教師,這就需要高校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教師主動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意識的思政教師。同時,可定期從校外聘請講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者或非物質文化繼承人等到校開設講座,并應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激勵政策,努力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學資源融入到高校教育體系中去。
宋代大詩人蘇軾詩中云:“春江水暖鴨先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要檢驗“文化育人”的效果,就需要通過社會實踐教育來實現,例如組織大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歷史名勝古跡、參加民俗活動等,可激發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加快吸收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從而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升大學生的傳承意識。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在新時代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時也能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植根于這一深厚的文化土壤,從中汲取精華,使大學生在思政課的學習中深刻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