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玄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常州 213164)
調查發現,我校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出現了諸多的問題和矛盾,教學的整體效果甚微。部分教師仍在沿用傳統的在線教學模式,單一地將視頻課件上傳到教學平臺上讓學生自行下載觀看學習,這種靜態的學生模式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多元互動,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再加上,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欠缺學習動力和學習信心,且自制能力普遍較弱,在缺乏教師引導的前提下,讓在線教學流于形式,學習收獲較少。為此,本文在綜合比較釘釘、超星泛雅、Moodle等云課堂平臺的基礎上,提出基于Moodle平臺構建及時反饋機制的在線教學質量監控系統,以提升在線教學質量。
基于Moodle平臺構建及時反饋機制就是在傳統在線教學的基礎上,引入Moodle課程管理系統,借助平臺本身具備的功能及資源,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提供在線教學的多種渠道,然后在其提供的反饋評價系統的基礎上,利用AI和大數據技術,對在線教學全過程的數據進行挖掘,并建立學生學習過程數據庫、學生測驗考試數據庫、錯題庫、問題庫、教學內容質量反饋庫等,以便相關教學管理人員及師生對教學過程及質量進行評估與考察,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及管理的策略。
這種基于Moodle平臺的及時反饋機制主要包括四個實施步驟,即教師在線教學、基于大數據進行數據采集、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師生及教學管理者訪問相關數據庫獲取評價反饋,從而實現對教學全過程的有效監控。
在采用基于及時反饋機制的監控系統對在線教學實施監控時,Moodle平臺是基礎,教師和學生通過登錄平臺進行在線教學,一改傳統教學模式下靜態孤立的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進行必要的交互。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實現對知識點的教學,學生也可以在平臺上進行相關知識點的習題練習。其次,平臺會借助大數據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及練習情況的相關數據進行全面、真實的采集[1],并自動地將數據納入相應的數據庫,且自動生成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報告。然后,教師可訪問相關數據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成績、學習過程中的態度等指標,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和分析,并進行必要的聚類處理,輔助教師及時地發現哪些同學存在學習不良的情況,為開展分層教學或小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以對這部分進行及時的補救,并讓基礎好的同學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
同時,學生也可以自主訪問相關數據庫,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及答題情況進行分析,各數據庫會將學生知識的薄弱點進行分析,學生通過訪問錯題庫能夠快速地進行錯題定位和錯誤原因的分析。然后有針對性地去平臺的資源庫中尋找類似的題目進行練習和強化。接下來,教師也可以利用論壇版塊,與學生進行在線交流,了解大部分學生的問題所在,然后針對這些問題點,開展查漏補缺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進行糾錯和反思,幫助學生充分掌握知識點。這一輪的教學數據會再次被納入相應的數據庫,教師通過再次訪問相關數據庫,可對這一輪的教學進行再次的評估,以掌握教學效果是否得以改善。
最后,教學管理者也能登陸后臺,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及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通過參考大數據及時、具體的反饋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合理地開展計劃管理、排課管理、考試管理等教務管理活動[2],并幫助教師不斷調整教學的方向及策略,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
鑒于高職學生在學習方面缺乏動力及信心、學習習慣不良等問題,傳統的在線教學模式下,單純地依靠線上視頻教學和線下學生大量的做題,導致大部分學生的在線學習效果甚微,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受挫,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較低。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得對其學習進程進行全面的跟蹤和監測,并建立及時的反饋機制,以在教學中實施。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以往在線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幾個階段可以說是相對孤立的,教師未能有效將幾個環節進行聯合。首先,在課前環節,教師通常是將教學任務和教案上傳到平臺或以通知的形式下發給學生,僅僅是讓學生去了解學習的要求,未能促使學生進行高效的預習。而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及時反饋機制下,教師在發布教學任務時設置相應的問題及練習,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去進行預習,同時通過答題,將自己預習的結果反饋到相關數據庫。教師通過訪問數據庫,則能有效把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對絕大部分同學都能回答正確的題目,在課中教學時就一帶而過,而針對大家都難以解答的問題及知識點,則進行充足的課前準備,并在課堂上與同學們進行深入的探討,通過這種“人+機”雙向反饋的原理,讓課前預習與課中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
其次,在課中教學環節,當發現一些較難掌握的知識點,或者是學生很容易出錯的知識點時,教師可訪問相關數據庫,例如錯題庫,對學生的答題過程及解題思路進行分析,然后對同學們的易錯點進行歸類和錯因分析,并在課堂中針對錯題進行加強講解及練習。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小組討論活動,或者是全班的頭腦風暴,讓學生一起來解決難題,使他們在思維的碰撞與交流中,取長補短。同時,對于一些性格內向、不敢提問的學生,教師要有選擇地進行一對一的在線輔導,讓其能夠有機會開口提問和請教,幫助其在與教師的溝通中糾正學習過程中的偏差,逐步樹立學習信心。
此外,在這一輪之后,教師還要針對課前和課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后,匹配相關的學習資源及練習,發布到平臺上,讓學生去進行復習及鞏固練習。同時,教師還可以對部分掌握較好的學生進行拔高練習,布置一些稍微超越其水平的任務,讓其去進行深度思考,促使其在“跳一跳才夠得著”的基礎上去積累知識增量。此外,也可以開展一些討論,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切磋與答疑,用學徒制的形式,通過及時反饋,和“人+人”互動,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與成長。通過三個教學環節中,信息的互通與反饋,讓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更好地學習知識,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帶著更加明確的目標去主動學習,以跟上同學們的腳步。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主體,及時反饋機制下的各項數據應面向全體師生開放。學生通過訪問各數據庫,能夠實現對自身學習過程的全面跟蹤與監控,通過對比分析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所在,從而進行學習時間的合理規劃,并逐步激發其學習主動性,努力向優秀的同學看齊。
教師通過訪問數據庫,可以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結果,通過分析其答題情況、考試成績、交流互動頻率、主動提問、發表見解等情況,對其進行聚類,合理地把控及調整教學的進度,對有著相同學習水平、相似學習態度的同學,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通過開展分層次的因材施教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同學,獲得不同學習需求的滿足。
同樣,教學管理者也可以通過平臺及數據庫,必要時發布匿名投票或征詢教學感想及建議的方式,對教師的教學進行有效的監控,實現教學管理層與全員參與的社會人才培養監督機制。從而促使管理者進行教學監控制度的完善、管理機制、協調機制以及創新機制的建設,將提升教學質量作為促進學校發展的文化建設,將教學過程監控與績效評價相統一,并促進校內多方共同協調責任機制的建立,讓教師以教學質量為根本出發點。
在基于即時反饋機制的在線教學質量監控系統下,基于Moodle平臺,我校的在線教學學情得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我約束及管理能力提升。大數據的及時反饋下,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學習方面的不足及與其他同學的差距所在,從而激發其自主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多渠道多模式的多元互動及交流,讓師生、生生之間實現了教學相長,協同進步,促進了學生知識水平及職業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