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群
(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貴州都勻 558003)
黔南紅色文化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少數民族地區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教學、輔導員工作、校園文化活動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和地方特色優勢。地方高職院校深入挖掘、充分開發運用黔南紅色文化及其成果,這對提高思政課堂教學質量、完善思政教育體系、開展地方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新時代價值[1]。
黔南,本課題主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它位于貴州省中南部,包括都勻市、福泉市、荔波縣、羅甸縣、貴定縣、長順縣、甕安縣、龍里縣、獨山縣、惠水縣、平塘縣、三都水族自治縣等十二個縣(市)和都勻經濟開發區。黔南既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有著獨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瑰寶,又是一個紅色革命之地,還擁有較為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為指導思想的先進文化。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成果,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重精神的優秀傳統,體現了我黨的優秀作風和優良傳統。而黔南紅色文化則是指我黨在黔南地區領導黔南人民在革命、建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載體的總稱。黔南擁有較多的紅色文化,如: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鄧恩銘烈士、紅七軍板寨會師舊址紀念館、“板寨會議”“猴場會議”“強渡烏江”“巧奪垛丁關”、獨山深河橋戰役……這既是我國紅色文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又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必不可少的文化資源。因此,把黔南紅色文化的思想內涵和教育價值融入到黔南地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對培養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強化他們的使命擔當、提高他們思想道德素養、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具有積極的影響。
黔南紅色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載體,是我黨在帶領黔南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和價值追求。因此,將黔南紅色文化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有助于推進、完善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建設,又有助于發揮黔南紅色文化當中的育人價值,讓地方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學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溫情、更具活力,“潤物無聲”地給民族地區大學生以思想引導、人生啟迪和精神力量。
黔南紅色文化蘊藏著深刻的歷史文化、精神力量、革命氛圍,將其融入到地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為其把握正確的方向,做好學校意識形態工作,對高職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信仰、價值選擇,增強學生“四個認同”。同時,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應以黔南紅色文化為優質資源和教育載體,不僅深化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豐富社會實踐課的教學素材,而且還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形式,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黔南紅色文化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優勢,把黔南紅色文化利用好。
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貫穿黔南紅色文化的內容,把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實踐課之中。例如:教師在講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時,可以以紅色歌曲欣賞、紅色經典閱讀、紅色經典影視觀看、紅色主題演講等活動形式,將黔南紅色文化有效地融入到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道德情操等教育教學進程中,將促使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更加“貼近學校實際、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思想”,便于他們積極主動地了解、黔南紅色文化,感受其精神魅力,將其內化為自身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外化為行動準則,這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將黔南紅色文化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中,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在其熏陶下、自覺將理論武裝到頭腦,弘揚中國革命道德。這不僅豐富了課程的教學方式,加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一課堂育人的實效性,而且還拓展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途徑、促進了地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黔南紅色文化內涵較為豐富,凝聚著革命先輩堅定的理想信念、偉大的民族精神、優良的道德品質、敢于擔當的責任使命等寶貴品質和革命精神。因此,地方高職院校要充分挖掘黔南紅色文化資源中的育人元素,以生動鮮活的革命人物和歷史事件為素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把黔南紅色傳統發揚好、把黔南紅色基因傳承好,讓黔南紅色文化鮮活傳播開來、讓黔南紅色文化繁榮發展起來。
①堅定理想信念。黔南紅色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載體,鄧恩銘紀念館、毛澤東行居、比鳩紅軍橋、垛丁關紅軍戰斗遺址、板寨紅七軍會師舊址、“板寨會師”紀念館、坤地紅七軍宿營地舊址、甕安“猴場會議”舊址、長順紅軍標語紀念館、惠水紅軍烈士墓等紅色文化史跡都折射出革命先烈們的崇高理想,是地方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課堂和有效載體。地方高職院校要深入挖掘黔南紅色文化中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努力奮斗的素材,引導青年學生不斷提高思想理論認識,增強技能操作水平,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激發他們為祖國繁榮富強、為民族偉大復興、為人民幸福安康而發憤學習的使命感。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黔南地區漢族、布依族、苗族、水族、瑤族等各族人民在我黨領導下,齊心協力地繼承和發展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創造了以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勇于奉獻、團結拼搏等偉大精神為主要內容的黔南紅色文化。用黔南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不僅可以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認清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和腐朽觀念的實質,堅決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堅定他們為國家、為社會干事擔當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③塑造高尚道德品質。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紅色特工”冷少農、黔中雄杰舒葆初、抗日將領熊正詩……這些真實、感人、有說服力的黔南紅色人物和感人故事,給青年大學生傳遞了正能量,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榜樣激勵。高職院校要利用黔南紅色文化,教育引導大學生規范行為,明確自身責任與使命,激勵他們錘煉優良道德品質。這既有利于大學生深切感受革命前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不怕犧牲、敢于擔當等崇高的道德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又有利于他們發揚革命道德,增強價值認同,提升道德品質,強化責任意識,勇于擔當使命,用實際行動多做好事,多辦實事[2]。
綜上所言,地方高職院校應緊扣新時代主題,“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教書育人使命”,充分發揮黔南紅色文化所蘊涵的價值,主動探尋新時期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把大學生培育為能夠展現民族精神、昂揚時代精神、具有創新精神、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社會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