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婷
(重慶市黔江區阿蓬江初級中學校 重慶黔江 409008)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要求七到九年級的學生了解詩歌、誦讀古詩詞、背誦優秀詩文,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1]。學生系統性地學習古詩詞,掌握平仄規律和用韻要求,往往能在解題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幾處早鶯爭暖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亂花漸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記得“誰家新燕啄春泥”和“淺草才能沒馬蹄”,但不記得正確順序。
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要求補充完整的是頷聯和頸聯,除押韻外,還要求對仗。
先從詞性來看,“誰家”和“幾處”相對,“新燕”和“早鶯”相對,“啄春泥”和“爭暖樹”相對,“幾處早鶯爭暖樹”的下一句應為“誰家新燕啄春泥”。
“淺草”和“亂花”相對,“才能”和“漸欲”相對,“沒馬蹄”和“迷人眼”相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下一句應為“淺草才能沒馬蹄”。
再從平仄分析,“幾處早鶯爭暖樹”的第二、四、六字依次為仄聲、平聲、仄聲,則下一句的第二、四、六字依次應為平聲、仄聲、平聲。“家”是平聲,“燕”是仄聲,“春”是平聲,符合要求。
同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第二、四、六字依次為平聲、仄聲、平聲,則下一句的第二、四、六字依次應為仄聲、平聲、仄聲,“草”是仄聲,“能”是平聲,“馬”是仄聲,也符合要求。
故正確答案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學生經過系統性的學習,熟悉詩詞的格律要求,便可輕松解決類似疑問。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亦要求學生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1]。愛美是人的天性,即使是不懂詩詞的人也能感知到詩詞中的某些美好意境,但這種感知是淺顯的、甚至是不準確的,只有通過系統性地學習,才能淋漓盡致地體悟詩詞中的美好意象,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
所謂意象乃是作者將某種情感附加在某種客觀事物上而創造出來的形象。如楊柳、長亭可用以表達惜別,明月、大雁可用以表達思念,梅、松、竹可用以抒發感慨或托物言志;等等[2]。
“冰雪磨練出,忽然放幾株。獨自寒風里,一朵開五福。”(鄭祖精《梅花》),寫梅花經雪而開,以贊頌堅強不屈的品格,亦是學生的自我勉勵。
“嘆人生幾許,時光匆匆。問人生何謂有?夢醒一場空。昨日詩一首,今朝酒一杯,功名利祿,不過指間灰飛。”(冉玲玉《自度曲·新想》)小作者雖不識酒中滋味,但見成年人你來我往、推杯換盞,便借酒抒懷,表達對人生的感悟。作者小小年紀就能意識到“功名利祿,不過指間灰飛”,實屬難得。
陳江僑的《如夢令·冬》:“窗外菊花凋落、墻角臘梅如火。白雪掛枝頭,門內老翁獨坐。沉默,沉默。游子何時歸左。”則是通過對比凋落的菊花、如火的臘梅、枝頭的白雪和獨坐的老者,表達老人對游子的思念,并借此表達小作者對外出務工的父母的牽掛。
學生通過系統性地學習古詩詞,不僅能更好地體悟詩詞之美,也可以用詩詞描繪生活、表達情感、抒發志向,并在學習和創作中逐步提高審美情趣和個人素養。
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統一,保持民族自尊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做到的。
古詩詞中不乏歌詠愛國精神的名篇佳作。通過閱讀和學習這些愛國詩詞,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教育,認同愛國主義,認可中華文明,認識到祖國統一的重大意義。
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等等,具是古詩詞中膾炙人口的愛國名句。學校定期開展愛國詩詞誦讀活動,并在課間播放學生的朗誦作品,既可提高學生參與度,又可在潛移默化中弘揚愛國主義。
學生通過系統性地學習古詩詞,不僅能認同愛國主義精神,還能通過創作,表達愛國情懷。如,沈枚的《春》:“一陣春風來,滿山花兒開。田野新苗秀,農民喜心懷。”;胡鑫的《夏日雨后》:“夏雨落一朝,暑氣竟全消。禾苗重歡唱,百姓樂逍遙[3]。”兩位小作者以小見大,通過描寫所見所聞表達樸素的愛國情懷。
總之,古詩詞教育重返初中課堂,既是出于中考的現實要求,也是關注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宣揚愛國精神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