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琛
(天津市空港經濟區學校 天津 300300)
“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內容緊密聯系青少年的生活實際,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采用了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科學合理的融入整個教材體系,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主題,牢牢把握住了社會主義辦學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向。當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僅要緊扣教材體系、教材內容,更要善于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基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的視角,能夠發現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對青少年學生提出了共同的教育要求。具體來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社會,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公民,都需要一代又一代“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具體來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要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牢牢把握“四個著力點”,即:著力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著力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著力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培育,著力夯實學生法治精神根基。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因此培養青少年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尤為重要。
當前,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支撐,建設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的聯動教育機制,創新理想信念教育的話語體系,從而形成多方合力,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施加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影響。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要講清楚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的關系,將個人的理想信念、成長成才與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結合起來,將個人理想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中去。突出強調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的普遍聯系、相互依存,立足于個人生活實踐,用“中國夢想”引領“個人夢想”,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真正統一。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題中之義,作為教育工作中的基礎性一環,“道德與法治”課程理所應當承擔著這樣的職責。當前,基礎教育階段的大部分學生都是“05后”“10后”,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同時,他們又面對著比過去更加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能否更好的應對未來社會發展過程中意想不到的挑戰,能否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這迫切的需要他們全面的發展自己,全方位的提升自己。而這其中居于基礎地位,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就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和關鍵,它對其他方面的素質能力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共識的凝聚,思想精華的匯聚,國家之德、社會之德、公民之德的涵養,對國家、社會、群體和個人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把基礎教育階段的思想道德教育抓好,是實現個體人生價值的基礎。
青少年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正是學本領、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青少年要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動力,而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無疑是最重要的改革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落實改革行動、以創新驅動發展,都需要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人,在學習科學知識、提高自我素質的同時,培育青少年具有較強的改革創新精神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任務。“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要以推進國家發展為基準,社會進步為根本,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開放性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要善于用通俗易懂、靈活多變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情,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轉變,了解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改革開放四十年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巨大成就和前進方向,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只有改革才能發展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國情和改革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正確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緊迫性、長期性、艱巨性與重要性,要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切實增強當代青少年的創新精神、改革精神。
法治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內容,而培養一代代具有法治精神的青少年更是重中之重。長久以來,我們的法治教育無論是從目標、內容還是手段等方面都甚為薄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也造成學生普遍存在著法治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匱乏、法治精神欠缺等現實問題。而反應到社會中去,就出現了所謂的“社會精英”“知識分子”等高學歷人才“知法犯法”“渾不知法”等違規、違法問題。究其根源,這與基礎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法治精神培育相對薄弱不無關系。
誠然,在初等教育階段由于學生個體差異、升學、課時壓力等主客觀困難的存在,普法教育、法治精神培育中的不連續性問題很難避免。然而,作為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明顯的重“德育”輕“法治”的教學傾向。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主動承擔起普法宣傳、法治精神培育的重要職責,引導學生從小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解,要深刻認識到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重要舉措不僅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部署,同時也關系到每個人的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僅要進行基本的普法教育,更要進行深入心靈、重擊靈魂的法治精神培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學生,把握好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法治教育的特殊性,創新方式、方法,把法治精神培育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任務。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僅需要專業的法律人才,更需要所有學生從小就知法、懂法、護法,只有從基礎教育階段夯實學生法治精神的根基,才能保證個人在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始終做到以德省身、以法立本,才能真正做到“心靈深處有反響”,做到學而用、學而行, 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切實提升個體法治實踐能力。
青少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一般思想政治工作的地方,主要在于它面對的是處于認知尚不全面,思想高度活躍學生群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應停留在對24個字的研究上,因為24個字邏輯清晰、層次清楚、容易記憶,但是能否真正讓學生入耳、入心、外化于行,這才是真正考驗思政課教師的地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涉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深入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是對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最高抽象。
總的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重點和要求都不一樣,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理論創新,更重要的對全體社會公民提出了具體的實踐要求。無論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共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社會,或者是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公民,都要立足于具體的社會實踐,也就是具體的人的活動。創新“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要緊緊圍繞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面對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新特點,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審時度勢、繼往開來,以全新姿態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