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馳 余夢靈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南昌 330063)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必須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1]。這一文本規定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專業基礎課程不僅是夯實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基本平臺,同時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機組成部分。如何結合專業特點、課程結構以及課程內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效有機融入專業基礎課程教學過程,對于提升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意義重大。尤其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管理實踐,專業基礎課程中蘊含著源源不斷的鮮活思政資源,充分挖掘并有效運用這些資源對于落實立德樹人、培養理想信念堅定的新時代合格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專業優勢。
專業基礎課程是一個結構嚴謹的課程體系,內容編排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思想、學理背景,對國內外各個歷史階段的專業知識發展有系統的歸納與凝練,其理論總結來源于實踐又用于指導實踐。為此,挖掘專業基礎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要立足于四個融會貫通,即:古今貫通、中外貫通、理論與實踐貫通、思政與學理貫通。
經濟管理活動植根于現實生活,個體的經濟生活實踐為其觀察并思考經濟管理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視角,這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挖掘思政要素帶來了極大便利。立足中外經濟發展與管理的歷史背景,在專業基礎課程講授過程中全面闡釋并比較經濟管理活動中蘊含的具體文化社會背景,對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不無裨益。如《經濟學原理》課程中講述經濟史這部分內容時,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義與利的關系,經世致用的思想,以民為本的發展觀延續到當代發展為了人民等內容的系列闡述,就具有很好的思政教育價值。再比如,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部分通過引導學生深刻洞察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管理領域無法調和的深層次矛盾,進而促使學生理性思考中國經濟建設及發展領域的現實問題及解決路徑,有利于學生對中國道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一系列重大主題達成深刻理解與認同。總之,通過四個融會貫通,傳道、授業、解惑并重,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發展觀,使專業教師成為傳授專業知識技能與全員參與思政育人有機結合的重要力量。
這一原則體現為在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應該使思政素材的挖掘融入價值觀塑造,促進“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全面融合,包括:思政元素與專業基礎理論的融合、與專業熱點問題的融合、與學生專業發展的融合、與學生專業興趣的融合等方面。
融合原則可以從兩個主要維度得到體現:一是專業基礎課程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優秀品格、堅強意志、廣博視野、健全人格等個性方面的特質;二是在專業知識技能講授過程中滲透價值引領作用,通過對知識技能產生、發展及運用規律進行全面系統地闡釋,使學生對知識技能背后的價值理念產生情感共鳴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有鑒于此,專業基礎課程教師自身深厚的專業素養、正確的價值取向、優秀的教學品格、健全的個性人格是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前提,教學過程中對正確價值觀要義的嫻熟駕馭與系統闡述則是貫徹這一原則的有效保證。
科研與教學相統一,以科研促進教學是高校育人的基本特征。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質疑與反思精神,思政教育不能僅僅照本宣科進行空洞的灌輸,尤其專業基礎課程中對課程思政的促進,必須結合學科發展前沿來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與價值認同。
比如《會計學原理》課程講述中,引導學生對當前科研聚焦的熱點進行思考,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目前對會計準則進行闡釋的科研選題很少?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對不同類型企業績效的影響等課題受到關注有什么意義?通過科研與教學的結合使學生知道:目前會計準則闡釋所指向的趨同與等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體現,作為一種體現民族文化與經濟社會背景但又廣泛應用于國際交流的經濟語言,對會計準則的理解與闡述不能脫離具體的國情和文化背景,這就如同對唐詩宋詞的理解,通過翻譯出來的文本進行國際交流永遠不可能達到完全趨同或等效的價值;而研發經費的加計扣除,則體現了我們國家對于創新發展的迫切期待以及對培養企業創新能力的真誠扶持,關注研發產生的創新績效這方面的課題,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優化公共政策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以學科發展前沿來促進課程思政,既促進了學生對專業知識最新進展的了解,又達到了理解國情,認同國家公共政策制定的課程思政效應。
在專業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有意識地圍繞某一主題進行思考、討論、交流,進而厘清相關問題并形成新的認識,通過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可以有效推動課程思政。
例如在《經濟學原理》課程中講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成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一些文獻和數據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來進行思考、討論、交流并達成共識。從縱向看,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份額從1978年的4.9%提升到2017年的18.2%,這四十年中中國的經濟年均增速接近10%。從經濟結構看,四十年來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4.6%升至51.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從 47.7%降至40.5%,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從27.7%降至7.9%;再從橫向看,四十年來巴西、印度、印尼等主要發展中國家,年均經濟增速均不及中國的一半,巴西為2.97%,印度為4.11%,印尼為4.5%。通過縱向與橫向的數據比較之后,師生之間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學生更加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全面增強了學生的制度自信以及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進程的決心。
課程思政是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環節,專業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只是課程思政的平臺之一,課程思政建設不能囿于課堂之內,有必要拓展到課下的時間和空間,專業教師也是專業課堂之外課程思政的重要參與者。為此,需要以多種形式搭建平臺落實課程思政。
比如可以采用好超星學習通、微信群、QQ會議、Zoom等多種學習交流群來促進交流與學習;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給學生推薦一些相關領域的線上課堂、書籍或者學者講座;搭建更多實踐平臺,經濟管理理論來源于實踐,引導學生從經濟管理實踐中去學習經濟管理理論,才能讓學生在新時代的經濟管理實踐中感悟情懷;強調科學方法的育德功能,結合經濟管理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數理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法育人,比如采用撰寫小論文或者提交調研報告的方式,讓學生就一個專題查閱文獻資料、構建數理模型、或者開展實證調研,形成小論文或調研報告,通過加深學生對具體問題的理解并提出解決思路或方案,增強課程思政的效果。
總之,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具有得天獨厚的思政育人優勢,專業基礎課程教師一方面應該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嚴標準要求自己,另一面也應高度重視對課教學內容和思政元素的挖掘,通過厚植思政教育的土壤,夯實“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方案”的教學目標,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