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軒
(淮安工業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淮安 223200)
互聯網+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日益成熟,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多種價值觀的交織碰撞導致學生們陷入迷茫和放縱情緒中,校園失范行為的預防和管理刻不容緩。但失范行為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行為,只有在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作下才能有效控制失范行為的發生。
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喪失規范”的行為,而規范分為正式規范和非正式規范,正式規范通常是以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對違反者有特定懲罰,而非正式規范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定,能被群體普遍理解、接受。失范行為是一種反文化行為,學校里的失范行為會引發學校秩序的混亂。
職業院校生的失范行為主要歸為道德失范、課堂失范和網絡失范。
1.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在道德領域已經不能通過社會的輿論和人們的內心約束來控制人們的行為,是基本道德規范的缺失。職業院校生的道德失范主要體現在缺乏公德心:隨地扔垃圾,吐痰,破壞公共設施;組織紀律薄弱:不聽從班級管理等等。
2.課堂失范
教育部實行擴招政策以來,高等教育不再是從前的專業精細教育,它演變成了大眾教育,中職院校也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進程,但由于大量擴招導致很多職業院校的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學生本身就沒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同時又缺乏教師適當的管理,以淮安工業中專為例,學生們的課堂失范主要表現為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玩手機,看課外書;學習態度不端正:常常遲到、缺勤,考試作弊屢禁不止,這些都與學校主導的目標和價值觀相反。
3.網絡失范
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早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截至2020 年3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04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互聯網與群眾生活的結合日趨緊密,職業院校生通常以電腦和智能手機作為上網工具,學生們可以利用網絡科技作弊,在網絡上造謠傳謠、利用網絡隨意誹謗惡意攻擊他人,甚至進行網絡詐騙。出人意料的是研究報告顯示90 后是受網絡詐騙的比例最高的群體,因為不良信息充斥網絡世界,往往能夠蒙蔽心智尚不成熟的職校生、大學生,色情、暴力等因素會誘導學生們做出違法犯罪行為或成為受害者。
任何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言行都會受到所在社會的影響,在我國,普通教育一直是培養社會精英的主要途徑,古有范進中舉,今有鯉魚躍龍門,讀書一直都是社會階層上移的敲門磚,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職業教育就是“末流教育”,是學業失敗者的集中點。雖然目前國家提出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但當人們提到職校或職校生時得到的都是貶低性的評價,這些標簽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懷有自卑情緒。然而擺在眼前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本科率只有4.43%,職高就業率高達96%,相對于普高而言,職高只是側重于技術和職業性,選擇中職學校的學生并不低人一等,相反中職院校成為青少年就業性價比最高的直通車。
許多中等職校,教育者只力求做到學生們不出事不惹事,從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想法和需求,為了加強管理,嚴格規章制度,加大懲罰力度,他們常常采用例行公事化的策略來管理學生。尤其當學生有失范行為時,只會采用寫檢討,請家長甚至開除學籍的方式來管理學生,生搬硬套的方式反倒會激起青少年的反叛意識。以淮安工業中專為例,2005—2007 年度受到紀律處分的學生三年累計288 人次,學生們早就對這樣數量過多的紀律處分習以為常,已然起不到威懾作用。
對子女的期望值影響著中專學生的自我要求和行為方式,一旦他們覺得父母已經放棄了自己,那么很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因此也放棄了對自己的要求。家長的期望值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學校的教育方式,調查顯示,職高生中父母為農民、工人個體戶占76.4%,家長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下占92.33%,職校生的父母職業地位和文化水平都處于弱勢地位,這對職校生的教育帶來了先天的阻礙。再者,家長們不重視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主體地位的缺失導致學校對學生們的教育要求一再降低,家長無心顧及子女在學校的表現,放棄自己的教育責任,對子女學校生活情況的消極參與態度,都致使學生有了更大的放縱空間,缺乏來自家長方面的監督關注,青少年在學校的行為會表現得更為放肆[1-3]。
針對學生手機使用和互聯網失范行為,學校應該建立相關制度進行預防與管理,在淮安工業中專,學校嚴懲課堂上手機的隨意使用,如有違反立即沒收,學校除了依靠法律懲處,還通過社會懲處對學生們進行管理,營造社會大眾普遍認知的輿論,在校園內學生們的大部分失范行為屬于違規違紀行為,法律僅起到威懾作用,因此,教育者可以利用各種社會評價手段對失范者進行心理懲罰,從而達到樹立適度目標、形成班級規范,引導學生們的價值觀重塑的目的。
一方面,校內建立相關社團組織,轉移學生注意力和興趣愛好。首先,面對具有失范行為的青少年,除了教育、批評以外,學校更應該仔細調查產生這些失范行為的歸因,有針對性地處理問題;其次,在許多中職院校還沒有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國家應該考慮在學校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并配備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學校也應針對具體情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另一方面,管理層應著手清理學校周邊環境,包括酒吧、網吧、KTV,杜絕校園周邊有毒有害的生產經營活動,整頓和規范文化市場,為青少年成長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在教育者的引導幫助下,受教育者對多方面的社會問題進行感悟,德育途徑分為直接道德教育和間接道德教育,前者是通過開設專門的道德課程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和理論,后者是要求學生們在日常集體生活中感悟而并非刻意填鴨式的教學,用講授科學知識的方法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容易導致知行分離,因此潛移默化地間接道德教育更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主流。
2019 年9 月27 日,江蘇省淮安工業中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舉行了主題為“我和我的祖國”的快閃活動,本次活動展現了淮安工業中專學生的學習生活風采,以此向新中國誕辰70 周年獻禮。本次快閃活動是淮安工業中專豐富的校園生活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該學校已經連續6 年定期開展義剪活動,共為2000 多人次提供了服務,這兩次活動不僅喚醒了廣大學生的愛國激情,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讓青少年懂得為他人奉獻的美好,為他人服務的滿足感與幸福感,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集體活動中提高學生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4]。
綜合對中職學生失范行為的成因研究,我們不難發現中職學生失范行為表現和成因是非常復雜的,它不僅反映出學生個體的問題,也折射出社會、家庭和學校的不良做法的危害。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教育的缺失;教師的管理方式,學校的制度安排;社會的偏見都是中職學生“失范行為”的歸因,任何問題的最好處理方式都是綜合處理和干預,只有做到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方式,才能正確地預防和轉化學生的失范行為。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資本主義的奢靡氣息給青少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中職院校生往往追求短暫的享樂,這導致校園內失范行為的現象日益普遍,對于學生失范行為的預防和管理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且煩瑣的工程,廣大教育者應加強學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規范,注重學生心理狀態發展,引導學生培養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在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職業院校才能有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