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 廣西·南寧 530007)
現代學徒制成為我國較為關注的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模式,不僅是培養人才的模式,還是具有制度形式的職業教育。并且,現階段工學結合已經逐漸成為我國職業教學過程中實施學徒制的核心構成成分。學校與企業進行密切的合作最典型的模式為:學校通過定向培養或者安排學生簽訂合同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進而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以及實際實踐能力的培養。職業學校是人才培養的直接實施者,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困境,這些困境的出現嚴重限制了學徒制職教模式的穩定開展。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社會對“互聯網+”的定義呈現出多樣化,但是其核心內容為,傳統的各個行業通過與互聯網進行有效地融合,進而提升各個行業的經濟發展的效率、促進其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特征。其一,跨界融合;跨界是將互聯網的思維以及相應手段應用在社會各行各業的基礎前提。[1]實行融合的主要是對“互聯網+”中的傳統行業進行相關改造、走向革新之路。其二,創新驅動;我國推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理念,實際上就是借助互聯網的先進技術,學會突破自我,形成創新的意識。其三,結構重塑;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給社會各個行業的團體組織結構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不僅打破傳統發展模式,還為各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其四是尊重人性;互聯網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對社會造成的最大變革就是讓社會上的每一個生命體都受到高度關注。無論是在經濟學領域發展的“精準營銷”,還是在教育行業進行的“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方式,都是通過互聯網技術關注并管理所有的生命個體。其五,開放生態;互聯網生態具備的特征有開放、透明、快捷、反饋等,同時這也是互聯網區別于傳統傳播形態的主要特征。其六,連接一切;互聯網中先進的技術能夠連接所有的連接節點,并且能夠貫穿所有能夠貫穿的通道,流傳一些可以通過進行流傳的信息思想,共享所有能夠實現共享的思想,足以體現出“互聯網+”技術具有的真實魅力。
學徒制指的是一種古老且重要的職業人才教育培養模式,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將其與現代化的發展模式相互融合,然后應用在職業教育過程中,有助于創新出一種新型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教學模式。[2]這樣的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整體上主要有5個重要特征。其一,會單獨的指向某一行業或者某一技藝,進而達到的對行業的發展技藝技藝技術的繼承,有助于促進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其二,通過學徒培訓企業與職業學校之間的相關合同,來完成合同雙方的相關權利與義務。其三,職業學校的學生,通過去企業進行實習實踐工作的過程中,有助于協調工作與學習之間的關系,對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具有重要意義。其四,職業學校的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實踐過程中,企業應當向作為學徒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報酬。其五,提供學徒培訓以及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相關協議,都受到法律保護,并且具有明確的時間限制。學徒制職教模式基于這五個特征的背景下,大大提高了進行學徒制職業教育培訓的成才效率。通過這種培訓方式,不僅能讓學徒在企業中學到最先進的知識技能,使得學徒能夠直接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完美對接,提升力了實際的人才利用效率。[3]
加強“互聯網+”技術和現代學徒制職業模式的融合進程,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以及職業教育培訓模式的發展方向。職業院校實行人才培養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進而保證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因此,將“互聯網+”的相關思維及手段與現代學徒制進行緊密融合,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對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進行升級及改造,有助于為現代職業教育開辟嶄新的發展道理。但是,就當前“互聯網+”與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結合情況來看,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其一,職業院校在實際運用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進行人才培養期間,采取有效的措施與“互聯網+”技術的相關思維以及手段進行有效結合,進而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整體效率,是新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應當注重探討的熱門話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階段“互聯網+”的相關思維已經成功滲透到教育領域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的微課、慕課、課程網絡平臺的相關建設等等。這不僅打破了職業院校中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良好發展具有積極意義。[4]如果根據“互聯網+”相關技術思維來對職業教育中的學徒制進行改革,將會大大縮減職業院校的規模,而且職業院校的教師需要逐步轉變為培訓教師的角色,并且學生實際接受教育的場所會有學校課堂逐漸轉件轉變為企業實際作業工作現場。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老師將分清學院課堂與企業培訓之間的界限,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界限也就越來越難分清,這樣有違背了學生到職業院校學習的真正意義。[5]甚至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企業會興辦很多職業院校,由相關的教育監督機構進行監督,
其二,如何企業與職業與職業院校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進行密切、有效合作也是現代職業教育學徒制發展與“互聯網+”互相融合的一個重大難題。企業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同樣也需要借助“互聯網+”相關技術,對自身實際的經營發展模式進行升級改造,進而推進自身經濟的穩定發展。從理論的相關角度出發,“互聯網+”背景下,加強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的合作,并借助現代學徒制的職教模式對學生進行培養,從而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推進企業的發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企業的額外資金的投入,并且這些額外的資金投入并不是馬上見效的,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將“互聯網+”技術中的相關思維合理地與我國現代的學徒制職教模式進行有效地結合,并將這種方式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方式,應當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注重思考的問題。在實際實施進行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6]
其一,分步驟進行穩定不推進,在實際實行的過程中,應當先進性試點先行,遵循“先易后難”的發展原則,不斷對“互聯網+”的相關思維進行分析整合,結合著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學生實際的發展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國家在實行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試點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互聯網+” 技術的思維特征,開展一些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的培訓項目,并為其提供充足的資助力度。另外,對參與項目培訓經考核合格的學生,發放相應鼓勵的資格證書。
其二,加強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和“互聯網+”技術之間的密切融合,有助于對傳統企業的實際發展進行改造與升級。為將實際的培訓效果最大化,首先,國家相關機構應當給予大力的支持,職業院校在對合作企業進行選擇的過程中,應當根據社會實際的發展趨勢,并對現代學徒職教模式進行細致化的分析,著重選擇有意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企業的升級和改造進程。而且,學徒制職教模式在發展期間,職業院校還應當不斷地引入“互聯網+”相關戰略思維,并將其與現代化學徒制職教模式進行有效融合。其次,校企學徒培訓合作,正是“互聯網+”切入到職業職業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7]另外,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職業院校不僅要明確選擇的具體崗位,還應當開大會對各種職業的實際能力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詳細的討論,并將其融入到學生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中。最后,校企學徒培訓合作主要體現的是“互聯網+”戰略思想,并且將“互聯網+”思維的主要著力點放在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上,不僅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更有助于保證現代化學徒制與職教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有效結合。
綜上所述,未來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同時也離不開高新技術人才。我國未來職業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當將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與“互聯網+” 技術進行有效結合,進而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