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男 郭素平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 100083)
道德榜樣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垂范性,在道德榜樣教育的過程中,樹立起榜樣標桿,不僅對于整個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起到導向作用,而且能夠調動受教育者的精神動力,使他們爭取自我提升,提高自身素質,為社會做出貢獻。道德榜樣教育宣傳優秀的道德品質,某種意義上就是傳播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鼓勵人們具備這些品質,形成符合社會規范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信仰態度。對于正處于經濟轉型、社會迅猛前行、創新勢頭明顯的現階段來說,人們需要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將道德榜樣納入到教育過程中,他們像旗幟一樣高高飄揚,可以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明確的方向,減少盲目性和無助性,可以促進受教育者了解榮辱、正義、奉獻,促進整個社會和諧文明進程的推進。
良好的行為規范是道德榜樣精神的重要載體,良好的道德行為準則有助于我們不斷進行自我改造、自我超越。具體來說,當我們了解道德人物的行為或聽取模范報告時,會產生無意識的共情或興奮。在道德教育中,以微妙的形式感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有意識地學習某些人物的道德品質,是隱性道德教育的教育方式。“隱性道德教育通常通過微妙和漸弱的教育方法來實現。”[2]是相對于顯性德育而言的。顯性感染方式表現為直接正面的灌輸,有著明確的目的等等。當然,道德力量的感染,無論是通過顯性的方式還是潛移默化的隱性的方式,都會使人們思考善良,震撼心靈,達到通過道德榜樣行為和事跡感化他人、教育他人的目標。
精神是示例行為中包含的價值載體,道德榜樣教育通過一定的價值信號來表達。例如,通過對張海迪的堅韌不拔、雷鋒的無聲奉獻以及李培斌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的精神解讀,會對全體社會成員產生恒久而深遠的教育效果。他們所持有的精神品質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變遷而暗淡甚至消失的,反而會愈加強烈,這就是榜樣精神的激勵效應。在日常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指導的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教育藍本一般都是道德榜樣折射出的精神的偉大與平實。正是這種精神能夠吸引普通人的注意力,使每個人不斷思考原始價值,從而鞏固行為模式。
健康的人格不僅是一個正常的社會成員所應當具備的心理品格,而且從側面也可以折射出道德榜樣的精神特質和人格品質。這種健康的人格可以凝聚起堆砌在人們心底的情感,呼喚起人們的信仰。健康人格將個體性和普惠性作為前提條件,將尊重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基本人格作為橋梁紐帶進行連接,健康人格表現為個體對真、善、美的追求。然而,單靠教育這一種因素是無法造就社會成員或者受教育對象的精神風貌、品格特質的,它與個體的日常習慣、外界環境、生活經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每年在統一學習榜樣人物后,受教育對象會自發地掀起學習時代楷模、爭做時代先鋒的熱潮。無論是通過幫助身邊人群,抑或是對自身行為加以約束規范,都是對學習成果的一種反饋。尋找到自身認同并堅信通過努力可以達到類似標準的模型范本,是每一位思維健全的社會成員的本能行為,也是迅速提升自我人格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道德榜樣教育功能的發揮僅僅依靠某一兩種途徑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對受教育者進行全方位教育,因此推進道德榜樣教育宣傳模式的多樣化及豐富性對促進道德榜樣的功能發揮具有良好的作用。比如,可以借助當前“互聯網+”熱潮下涌現出的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手段,不斷提高傳播速度、降低傳輸成本、增大年輕受眾的教育范圍。同時,它也可以與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密切合作,不斷提高道德榜樣的知名度和學習力,更好地發揮其教育效果。其中加強榜樣教育課的網上教學、搭建榜樣精神教育專題網站、開辟網上論壇等都是可行的方式。
當前“見倒不扶”“見死不救”等不良社會現象悄然出現。為了讓人們勇于助人并樂于助人,將其視為社會公民應盡的義務,應加強與道德榜樣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建設,約束規范人們的行為。比如出臺《見義勇為法》《防不當訛詐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實現有法可依,有據可查。道德榜樣是不以物質獎勵為自身行動憑借的,但是如果奉獻者只有付出,卻得不到哪怕最基本、最普通的物質保障和精神慰藉,尤其在自身嚴重受傷的情況下,他們的行為就會成為人們飯后的談資和網絡的酵母,使他們二次受傷,更談不上社會的學習和效仿了。因此,給予這些奉獻自己守護他人的榜樣人物一定的精神慰問和物質獎勵很有必要,類似的激勵機制可以使更多的人投身道德實踐,弘揚道德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示范教育法作為最傳統、最基礎的教育方式,其發揮的積極效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是單向性、封閉性的教育模式就會極大影響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教育過程中堅持課本理論與實踐經驗的結合、知識傳授與主動求索的共通,才能實現教育理念的完美傳遞。因此,學校應該關注學生在道德榜樣學習中的需要和希冀。“如果道德理解不會在人類經驗、偏好和欲望的火焰中融化,那么道德、義務、禁令等的任何知識都無法保證個人的道德可能性。”[3]在傾聽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找準教育的著力點,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另外,通過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情感體悟與理論說教的融合統一,比如觀看勵志電影、參觀紅色基地、舉辦理想榜樣的演講比賽等,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道德思維,踐行道德理想。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重要單元,是個人成長的搖籃,負責傳授文化知識、培養道德品質,并指導家庭成員的行為規范,它對家庭成員,特別是兒童的性格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俗語道:“養不教,父之過。”良好的家風家教是一本豐富多彩的教科書,對于個人道德品質有著重要的熏陶和教導作用。一方面,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做事要誠實守信,講文明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助人為樂等基本道德規范,同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收聽收看道德榜樣人物事跡、影片,參觀相關展覽等;另一方面,父母必須率先垂范,發揮榜樣效應,放棄不良嗜好,優化語言和行為,創造良好的家庭風格。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因為身教大于言傳。
道德榜樣教育一直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當前多元思想并行,生活節奏和信息溝通方式不斷加快的社會背景下,突破道德榜樣教育的困境、構建其功能發揮的新范式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立足于道德榜樣教育所具備的時代機遇,與新媒體社會環境緊密相連,結合當前社會道德榜樣教育工作,分析了道德榜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在考察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道德榜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較為可行的途徑,以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有效、創新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