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涓 崔宏智 楊秀飛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3)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要加大“心理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被放在了愈發重要的位置。目前各高校都積極開發心理課程,組織心理活動,完善心理四級網絡,發揮心理育人作用。但是,從客觀數據來看,高校咨詢人數不斷增加,危機事件頻頻發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就成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本論文從宏觀角度,考慮學校、家長、學生多方面力量,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1)加強互聯網應用。隨著“互聯網+”的推廣和應用,新媒體被廣泛應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之中,作為新興的大學生們,有著超前的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所以新媒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必然為大勢所趨。部分高校建立課程網站,開辟網上課堂,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傳授,開通微博和微信渠道,組織豐富多彩的心理相關活動,實時更新、定期互動。
(2)增加重視程度。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高校對其的重視程度都不斷增加,增加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建設教師隊伍,提高硬件水平。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學生處或學工部負責統籌,學生處或學工部工作任務繁重,在各方工作權衡中,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可能會出現弱化,人員考核標準不明確,評價機制欠缺,促進作用仍然有待提高。
(3)關注心理素質提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注點一般為心理咨詢、危機干預,講工作內容定義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關注點投入至心理知識普及以及心理素質提升,關注學生心理需求與感受。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理論基礎。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西方盛行的一股重要心理學力量,是當代心理學的最新進展,它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和美好的心靈。消極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相反,消極心理學過分關注心理障礙,以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為中心的;而積極心理學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積極性理學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導向性作用。(1)有利于目標的確立。相對于消極心理學注重問題的存在,積極心理學提倡積極性,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思想,用樂觀、開放、包容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和每一件發展的事物,恢復了心理學本有的使命與功能。(2)有利于塑造積極的人格品質。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為提升心理素質,完善人格特質。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特質的根源是積極的品質,而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認清并挖掘出這些可貴的品質,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對待周圍事物。這些理論的本源會貫穿于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進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心理狀況易受環境的影響,對于大學生來說,新環境的適應期是心理問題的高發期,也是需要格外關注的關鍵期。所以新生入學階段往往是各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負荷較大的時期。
此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招生人數大幅增長,高等學校的發展格局逐步調整,在“大學合并潮”和“大學擴張熱”的推動下,國內形成了一批多校區高校。優化多校區的辦學模式是高校教育模式探索的重點課題,很多高校實行的是低年級與高年級分設兩校區,這就意味著在校學生會面臨校區變化、宿舍搬遷等問題。由于環境的改變,學生的心理狀況也不斷波動。
為了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幫助大學生正確應對所遇到的心理問題,目前高校在新生入學階段,普遍采用心理測驗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普查。普查后,篩選出異常數據,安排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對相應的學生進行面談,評估他們目前的心理狀況。但是,在校區搬遷后,并沒有及時追蹤學生心理狀況,心理數據也沒有及時遷移,這導致了很多問題頻頻發生。為了解決這一狀況,可以安排各個系部在此關鍵期對所有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進行摸排,對于發現可能存在心理隱患的學生,分別建檔,分級干預。對常見發展性心理困擾學生,可安排心理輔導員約談,疏導和緩解學生的壓力和緊張情緒,并做好記錄。對可能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甚至心理危機的學生,由心理輔導員及時轉介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校外就診。
面向新生開設2學分,32學時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以必修課為主體,選修課程、網絡課程及活動課程為輔助,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全覆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主渠道,健全課程教學師資培訓與管理,建立新教師試講、專兼職教師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教學制度,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有序開展教學工作。
開設與心理相關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多重選擇性,開拓視野,豐富興趣,提升素質。建立健全網絡課程,加強網絡平臺建設,主動占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活動課程,創立品牌活動,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心理健康自助自護。
大部分高校都已經做到構建由“信息安全員—心理委員—心理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四級心理防護網絡,但是很多環節形同虛設,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學生的心理狀態具有隱蔽性和微妙性等特點,只有與其深入接觸的人才可能觀察或感知,所以,在四級網絡中,信息安全員和心理委員的作用往往更為關鍵。選擇適合的學生擔任心理相關學生干部,經過培訓合格才能任用。建立朋輩心理互助管理制度,經常性的開展培訓,不斷提升學生互助的水平,發揮朋輩心理互助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發現“一線”問題,解決“一線”問題,促進學生成長。
(1)二社團:成立學生會心理素質拓展部以及青春健康教育同伴社,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開發學生心理潛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塑造良好個性品質。(2)二活動季:以“525”活動和“防艾”活動為依托,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形成活動系列。(3)二網絡:開發校園網及微信公眾號,搭建網絡媒體平臺,實現咨詢預約—課程學習—能力提升一體化,利用網絡平臺服務心理健康教育。(4)二品牌:在活動系列開展時,注重開發活動品牌,發揮品牌效應,培育有特色的、有特點的活動。(5)二封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工作,更需要學生努力,家長的配合。在開學初期,以信件形式,將心理健康的意義、尋求幫助的方式以及活動參與方式等內容告知家長和學生,爭取家長的重視與配合,讓學生了解提升心理素質的方法以及尋求幫助的方式,減少危機事件的發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為目標,在“一個理念,兩個關鍵,三翼課程,四級網絡,‘五個二’工程”體系下穩步推進。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問題模式向希望改變模式轉變;把控大一新生報到和大二老生換校區的關鍵期,幫助學生適應環境;形成“一體三翼”課程體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體,選修課程、網絡課程、活動課程為“三翼”,實現課程體系全覆蓋;以“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場地建設”為保障,完善由“寢室長—心理委員—院心理輔導員—校心理健康中心”組成的學生心理防護四級網絡;開展“五個二”工程,創立特色品牌活動,建構“家校”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