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宇
(沈陽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3)
(1)法學人才培養中出現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相脫節的情況。眾所周知,法學教育是將來學生從事法律職業的根本前提和基礎,而法律職業則為學習者提供了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也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根源。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應該是彼此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兩者不可分割。但當前我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教育定位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導致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相脫節呈現出加劇的態勢。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法學人才培養目標中理論與實踐相偏離,過于偏重法學理論教學,忽略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二是設置的“專業理論課程”還不夠合理,課程設置過于單一和孤立,缺乏與其他相關學科、專業的融合;三是教學方式新穎性不夠,傳統的“講授法”依然占據主流,目標導向型式、經典案例式、項目研討式等新穎的教學形式在實際教學中利用率較低。
(2)部分高校在法學人才培養中對法學教育的實踐性重視不夠。法學教育是法學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我國法律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踏入社會后有效利用法律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從根本上說,法律知識只有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能力才會體現出它的根本價值。但是,當前部分高校在法學人才培養中對法學教育的實踐性重視程度明顯不夠,突出表現在:一是關于法律實踐教學課時分配較少,很多法律專業教師是從高等院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這部分教師本身就沒有在律師事務所、檢察院或者法院工作的實際經驗,教學中偏重理論研究,缺乏對學生的技術性和實踐性訓練。二是實踐途徑較少直接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好。目前,我國高校開展法律實踐主要是依托律師事務所、法院和檢察院等機構為法律實踐基地。但是很多實踐基地并沒有發揮出真實的作用,實踐基地的數量也不足,經常是為了應對評估檢查而臨時設置。三是實踐教學經費不足,硬件設施不完善,導致實踐教學缺乏規范性、系統性。
(3)法學人才培養中對法律職業倫理素養的認識仍然比較欠缺。加強“法律職業倫理素養”是法學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確保法律人才具備較高的倫理素養,才能杜絕產生腐敗行為,確保案件處理公平、公正、合理。部分高校在法學人才培養中對法律職業倫理素養的認識仍然比較欠缺,突出表現在:一是沒有將“法律職業倫理”擺到應用的重要性地位。司法腐敗現象從根源上講就是對法律職業倫理認識和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二是高校在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方面的教師數量不足,與之相關的教材也比較欠缺。目前,只有小部分高校開設了有關“司法職業道德”方面的課程,普及率還不高。三是缺乏對“法律職業倫理素養”的有關評價機制?!胺陕殬I倫理素養”屬于抽象的意識形態,對其是很難用具體標準來正確衡量的,因此很多學校不愿意在此花費精力,導致有效的評價機制始終未能真正建立。
(1)“法律職業能力”的基本內涵。一般來說,“法律職業能力”指的是法律職業的從業人員通過系統、專業化訓練而具備的法學理論素養與法律邏輯思維能力?!胺陕殬I能力”一般包括法律思維、法律說理、舉證質證、文書寫作以及終身學習等綜合能力。由此可見,“法律職業能力”是法律從業者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體現,彰顯了一個人的執業素質與執業水準。法律思維是認識、思考、裁判法律問題的獨特方法和邏輯;法律說理是“法律活動”的核心,是厘清法理、事理、情理三者內部聯系的關鍵;舉證質證是甄別證據真偽、還原事實真相的過程,是“法律人”的核心能力;文書寫作是法律規定的程序要求,是“法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終身學習能力是由法律法規經常進行制定、修改、廢止而決定的,是“法律人”的必備能力。
(2)“法律職業能力”在促進法學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基于“法律職業能力”促進法學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促進了法學教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實效性。教學方法是確保教學任務完成的關鍵。傳統教學理念下,高校人才培養理念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缺乏統一規劃和認識,很難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造成人才浪費和流失。將“法律職業能力”融入法學人才培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探究式、研討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學形式進行有機融合,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凇胺陕殬I能力”促進法學人才培養也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推動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強化了教學與能力培養并重的教學內容。二是實現了教師隊伍的合理引育和科學分配。在“法律職業能力” 培養導向下,學校加強注重聘用具有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雙師型”人才,同時鼓勵現有教師加強實踐能力,切實增強教學水平。
(1)以“法律職業能力”內涵為依據,轉變法學教育理念。以“法律職業能力”內涵為依據轉變教育理念,是深化法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教育理念轉變順應時代發展教育理念,可以為法學人才培養指明方向。轉變法學教育理念,必須要以“法律職業能力”的基本內涵為依據。一是要將單純的理論教學理念向“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教學理念轉變。法學人才培養工作必須要緊緊圍繞這一工作中心組織、規劃理論與實踐教學。二是要推進將“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教育”相融合,進一步強化“法學教育”作為“法律職業”的理論基礎,同時進一步明確“法律職業”引領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方向的功能,加強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的內在聯系。
(2)根據“法律職業能力”明確培養目標,強化司法實踐。事實證明,畢業生在司法部門實習時存在實務操作能力差,對司法工作程序不清楚,起訴書、判決書、法庭筆記等寫作能力較弱的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在法學教育中應當基于“法律職業能力”提高法學生的業務能力,通過實踐教學加強教學案例的時代性,進一步增大校內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司法實務等實踐教學環節,促進法學理論知識的滲透延伸。此外,司法考試一直以來都是法學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在進行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時應當基于“法律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將司法考試中凸顯實踐應用能力的重點知識作為詳細講解的內容,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其內在含義,切實增強學生利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案例的能力。
(3)基于“法律職業能力”的內在要求,加強教學資源建設。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是提高法學人才培養的基礎和保障。要適應新時代法學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必須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教育資源的投入。一是高校應當積極爭取與政府和企業的支持與合作。學校要進一步爭取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文件來明確法學教育目標,加大法學教育力度,確保法學教育適應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形勢。在辦學資金籌集方面,學校要積極利用自身優勢,尋求與相關企業合作的機會,通過開展橫向項目研究的形式爭取企業資金投入。二是要深入優化教學師資隊伍,加強對教師的實踐能力與業績實效考核,提升法學人才培養的實踐教育水平,積極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參加社會實踐服務的方式,提高自身實踐能力。三是不斷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便利條件。學校要樹立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為出發點的實踐平臺建設理念,緊密貫徹“教學需要、貼合實際、學生創新”的建設原則,努力搭建由學校直接領導、教師輔助、學生自由參與的開放式、系統化的教學平臺。學生利用實踐教學平臺有針對性地舉辦模擬法庭、自主選取相熱點問題等開展理論知識研討,切實提高學習效果。
(4)從“法律職業能力”的角度,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管考核體系。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監管與考核體系,是維系正常教學秩序的重要手段。高校加強法學人才培養,必須要基于“法律職業能力”的角度,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監管考核體系。第一,學校要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強化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中,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多樣化與差異性,建立多元化、分層次的質量保障機制,以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要全面協調、均衡內部質量評價體系與信息反饋體系各指標之間的關聯性,確保教育資源、教育過程以及教育結果三者實現最優化配置。第二,要注重加強對教師與學生的監管力度,確保監管制度落到實處。對教師的監管,在日常教育質量監控基礎上,要加大對實習指導質量監管力度。尤其是將教師指導學生有關實習資料、實習計劃的等基礎材料的準備、落實情況納入到績效考核中。對學生的監管,要格外關注于法律職業道德,引導學生鍛煉優秀的思想素質,堅持正確的思想道路,培養恪守法律職業道德的自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