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燕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百草園小學 江蘇·常州 213022)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在說明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能有效幫助學生清晰說明對象,發現和掌握說明文的特點,優化教學過程,以彰顯說明文的獨特文體價值,進而提高說明文學習效率??v觀教材,我們發現從三年級開始就有關于說明文的教學,說明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視的一種文體。同時,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蹦敲矗绾翁岣哒f明文教學效率,實現說明文獨特的教學價值呢?在多年的說明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利用思維導圖梳理說明文的知識結構、優化教學過程,可以凸顯說明文的獨特價值,使學生既理解文章的內容,又掌握它的言語形式,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接下來,我就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有關生命科學知識的說明文《神奇的克隆》為例,來談一談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巧用思維導圖,實現獨特價值”。
經過深入的教材解讀,我發現《神奇的克隆》除了具有說明文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以下幾個獨特之處:第一,內容串聯有暗“線”。 文中介紹的克隆知識很多,看似無序,但仔細研讀你會發現是遵循從我們熟悉的克隆現象到不熟悉的,從簡單的到復雜的。寫克隆的好處也是從低層級的好處到高層級的好處。通過一條隱藏的“線”,作者就把涉及范圍廣,專業性較強的克隆知識講得井然有序了。第二,舉例的典型性、代表性、詳略性。第三,語言表達的巧妙性。文本語言準確、嚴密,運用三個“就”、三個“可以”、兩個“就能”等詞語,巧妙串聯起整個小節,不僅語言流暢,還緊扣題眼,不可謂不妙。第四,培養科學精神,啟迪辯證思維。培養科學精神是科普類說明文有別于其他文體的一個獨特教學價值?!渡衿娴目寺 烦伺囵B學生科學精神外,還可以通過搜集和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克隆”技術,從而辯證地看待科學技術的運用,真正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這是文本的一大教學價值。基于以上的教材解讀,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巧用思維導圖,實現獨特價值”。
圓圈圖、氣泡圖、樹狀圖、括號圖以及流程圖等是思維導圖的幾大基本類型,在具體運用中我們可以根據說明文的文體內容進行選擇。例如,在《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中,我們了解到浩瀚的銀河系里包含著太陽系等許多天體系統,組成一個包含關系的圓圈圖。地球的“孿生兄弟”加上地球一共有八大行星,它們共同組成太陽系,形成一個樹狀結構圖。通過回顧《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就初步構建出了有包含關系的圓圈圖和樹狀結構圖,使學生初步認識思維導圖,感受到了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
一幅思維導圖就是一篇文章的縮影,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即是整體感知文本的過程。首先,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掃除生字詞障礙。出示讀書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接著,梳理文脈,整體感知。學生自由交流“課文寫了哪些克隆的知識?”可以依據文本語言,也可以根據自己提取和歸納的克隆知識來交流。在這樣的充分交流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最后,再讀課文,完成文章結構一級導圖。帶著“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寫克隆的呢?”這樣的問題再讀課文。依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有意識地進行歸納和總結,形成由定義、范圍、作用和前景四部分組成的文章結構一級導圖。
通過這幅文章結構一級導圖,學生能很清晰地發現整篇文章是按照克隆的定義、范圍、作用、前景的邏輯順序展開的,這是科普類說明文的基本邏輯。
首先,把握內容重點,逐層分解引導。這個環節先聚焦克隆的定義,引導學生仔細研讀1、2 小節,發現第1 小節是引用《西游記》的故事,形象化的解釋克隆的定義,第2 小節是比較專業的解釋克隆定義,明白這是遵循從形象到抽象的規律便于我們理解,并將“克隆的定義”部分分解成引用名著和無性繁殖二級導圖。
接著,探究例子特點,遷移繪制方法。研讀3、4、5 小節,關注克隆的范圍,先分解出克隆的三個類別,即植物克隆、低等生物克隆、高等動物克隆。再分解各自列舉的例子,即柳條、馬鈴薯、仙人掌屬于植物克隆,細菌屬于低等生物克隆,多利屬于高等動物克隆。此時,引導學生思考“都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有什么不同呢?”經過研讀內容、交流討論,學生發現列舉柳條、馬鈴薯、仙人掌,體現了例子的典型性;列舉細菌體現了例子的代表性;詳細介紹克隆羊“多利”體現了例子的詳略性,例子要根據說明需要選取,才能更好地為說明對象服務。最終,經過逐層分解將形成“克隆的范圍”這部分二級導圖。課文學到這,有了前面的二級導圖繪制經驗,接下來“由扶到放”自主繪制“克隆的作用”部分的二級導圖。
最后,利用思維導圖,發現文章暗“線”,探尋文章“表達密碼”。說明文教學,應該在學生整體理解說明事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悟言語形式,積累語言素材,為遷移運用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礎。讓學生仔細觀察思維導圖,想一想:“作者介紹了豐富的克隆知識,它們在出現的先后順序上有什么特點?”一番觀察思考后,學生會發現:先寫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再寫高等動物的克隆?;蛘?,是從我們熟悉的克隆到不熟悉的克隆,從簡單的克隆到復雜的克隆。甚至能探究到寫克隆作用的時候,是從低層級的好處到高層級的好處等等。在這樣的引導中學生找到文章寫作內在的“線”。這條“線”有邏輯,有層次,有條理,不僅讓學生清晰了文章脈絡,還發現了作者寫作的奧妙,可以遷移到習作中。原本,這樣的探究過程有一定的思維難度,而思維導圖的巧妙運用摒棄了一般意義上的枯燥講解、分析,將文本語言信息清晰呈現,非常直觀地實現探究目標,也大大提高了說明文的學習興趣。
(1)拓展交流,豐富認識。學生已經從克隆的定義、范圍、作用等方面,對克隆有了較全面了解,但是對克隆的了解不能僅局限于課文的介紹。拓展交流“關于克隆造福人類,你還了解哪些?”學生對克隆的認知逐步豐滿,激發并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
(2)科學思辨,完善導圖。對克隆的探究并未結束。教師講述《西游記》里真假孫悟空的故事,并追問學生:“克隆技術真的只有利沒有弊嗎?”帶著問題課后查找資料繼續探究,并完善克隆的利與弊這部分的思維導圖。在這樣的探究和思辨中,讓學生明白“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真正將說明文對科學精神的培養落到實處。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關于神奇的克隆思維導圖(圖 1)。

圖1
總之,說明文有其獨特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學習方式,以文體意識去觀照文本,避免在說明文教學中簡單機械地肢解文本,跳出說明文教學的窠臼,突破教學重難點,發現說明文語言表達的奧秘,實現了說明文教學價值的最大化,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