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澤 羅艷麗 任 財 張青青 麻 浩
(新疆農業大學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
國務院于2015 年10 月24 日,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就是為了增強國家高等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2017 年10 月,十九大提出了中國生態環境發展的建設目標“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1]其核心就是要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一批教學科研拔尖人才、加快推進優秀文化傳承和創新成果轉化,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2]為此,在雙一流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提高高校學科建設水平,如何使其進入一流學科行列,是學科建設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1957 年關君蔚院士在北京林學院首次設立水土保持專業,內蒙古林學院在1960 年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沙漠治理專業,在1983 年設立了水土保持專業,之后在1998 年又將沙漠治理與水土保持專業合并為現在的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是國家農業和環境類重點學科,屬于理、工、農、林、水等專業交叉性學科,主干課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學、土壤侵蝕原理學、林業生態工程學和荒漠化防治工程學等。[3]目前,國內高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發展存在一些問題。
(1)知識亟需更新。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區域的水土保持創新成果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迫切需要,目前在城市水土保持發展方面涉及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教學理論成果較少,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知識理論是多年農業區和山區水土保持工作經驗積累而來的。[4]我國目前缺少城市水土保持規劃方案編制、水保建設項目管理和風險評價方面的相關知識理論體系,知識水平層次嚴重阻礙了學科的發展。
(2)教學體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國設有“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本科專業的大學有10 余所,比較有名的如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專業碩士點和博士點,可供學生繼續深造。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掛靠的學科不同,其他大多數高等院校都普遍存在只建立了單獨的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本科專業或者僅有碩士研究生教育,還有一些院校是僅有研究生教育沒有本科專業教育,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不利于學科發展、本科教學理論體系的更新及教師知識結構的構建,然而研究生教育的缺失將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科學研究發展的短板。
(3)學科資源不足。大多數高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教育資金不足,學生實習的基地數量少,學生實踐的機會少。在開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高校中,只有科研實力較強的高校有專門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實驗室和野外教學基地,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4)專業教師力量不足。國內高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教師數量不足,國際頂級大學的師生比一般達到1:5,而我國的師生比一般為1:10。而且,實力一般的高校正高職稱和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較少,教師專業知識水平不高,涉及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方向的教師多屬于教學型和教學科研型,缺少研究類型和工程師類型。
習總書記提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要有中國特色,必須要遵循教育規律,必須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5]新疆位于西北干旱區,荒漠區面積占新疆土地總面積的70%左右,同時新疆也是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6]新疆脆弱的生態環境,荒漠化、沙化現象嚴重,已嚴重威脅到全區各族人民的生存、生活,成為制約新疆社會穩定、長治久安和脫貧攻堅主要瓶頸之一。做好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工作,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新疆頒布的“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發展政策,對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類人才的需求量勢必增加。
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舉措,推進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專業人才的培養。選拔專業骨干教師,定期參加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教學科研研討會,與知名專家學者交流學習,拓寬教學科研新思維、新視角,提升專業教師業務素質。利用學校相關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充實本專業的學術隊伍。邀請國內外具有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專業的大學、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從事該領域技術研發的企業科技人員以及基層單位的技術成果轉化人員,每年定期舉辦線上或線下教學科研成果交流會,以生產實踐中的問題為導向,提升專業人才的技術應用和轉化能力。整合新疆高校學校專業優勢資源,利用對口支援學校的教育資源,聯合舉辦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綜合建設成水土保持和荒漠防治領域中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提升專業人才技術服務水平,服務基層生產實踐。
新疆高校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專業學科涉及生態學、草業科學、環境科學、林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學、農學、園藝等。如何抓住國家實施“一路一帶”戰略之際,培植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學科、培養復合型本科人才,這是既具有地緣優勢又初具學科優勢的高校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知識經濟時代,為了適應“一路一帶”的發展,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新疆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立足新疆區位優勢,以服務干旱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為特色,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完善創新教育的教學管理模式,實踐技能為重點的理念,構建教師與學生互動,課內與課外并重,確立以學生專業理論為中心、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師生創新和實踐能力。
應充分利用科研院所以及企業資源合力辦學,例如每年邀請科研院所水土保持領域的工程師來校,培訓本科生,提高學生水保工程方案的設計能力。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與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楊凌綠城工程有限公司聯合開展協同辦學,邀請研究所和公司研究人員來校承擔一部分本科教學,將其研究成果分享給學生。新疆高校可以充分借助國家林草局、中國科學院以及對口援疆院校等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開展協同辦學,也可以聘請生態環境保護一線的專家結合新疆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發展現狀舉辦講座,進而提高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學質量。
依托新疆高校已成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國內外該領域的科研院所,特別是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林科院治沙所、新疆農科院等,通過省部共建,建設國內一流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研發和創新平臺,積極申請并能承擔國際、國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以及示范推廣項目,重點開展新疆荒漠地區獨特的植物種植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技術模式研發等工作,形成標志性成果,從而為新疆乃至我國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理論、技術、咨詢和人才支撐。另外,可在南北疆重點荒漠區分別建立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研發實訓基地,滿足本科專業人才實訓和研究生科研需求。
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舉措,推進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專業人才的培養。立足新疆區位優勢,以服務干旱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為特色,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完善創新教育的教學管理模式,構建師生互動模式,課內與課外雙向發展模式,產學研聯合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師生創新和實踐能力。聯合國家林草局、中國科學院、對口援疆院校及知名企業協同辦學,提升本科專業教學質量水平。依托新疆高校已成立的各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國內外該領域的科研院所,打造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特色科研平臺和研發實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