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敏
(河北工程大學學生工作部 河北·邯鄲 056038)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2017 年 12 月,“資助育人”作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出現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資助育人是學生資助工作的最終目標,也是教育扶貧工作的重要構成。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資助育人模式中,在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全育人”的含義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主要強調育人的主體,家庭、社會、高校的學生輔導員、黨政干部、思政教師、專業教師、后勤人員等都是育人主體,所有的人要通力協作,合力育人。全過程育人主要強調育人的時間,從學生入學前開始一直延伸到畢業后,資助育人要貫穿整個高等教育全過程,要針對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開展育人工作。全方位育人主要強調育人的空間,要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學業幫扶、心理疏導、就業指導為抓手,兼顧第二課堂和網絡平臺,全方位推進資助育人工作。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校資助工作已由原來單純的經濟幫扶向培養受助學生能力發展轉變。時代對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將“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相結合,構建物質幫助、精神幫扶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勵志進取、自信樂觀的良好品質與精神面貌。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高校資助和育人并未真正融合,在很多方面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1)學校重視程度有限。隨著國家脫貧攻堅的推進,資助工作要處理的數據量越來越大,并且要求資助政策的落實上不能出任何差錯。上級部門對資助工作的考核檢查也只是局限于資助體系的建設完善和資助政策的落實,較少涉及到資助育人的成效。資助育人作為促進貧困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他的成效難于量化考核、難于直接呈現,也難于出現工作中的亮點與成績。在功利化觀念的影響下,很多高校只是保證在資助政策的落實上不出問題,對于資助育人沒有給予充分重視,沒有投入足夠精力,只是把工作簡單劃歸學生資助中心負責。
(2)資助行為單一化。實際工作中,多數院校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國家資助政策是否能夠全面落實上,卻忽略了資助工作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如在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各項獎助學金評定、國家助學貸款申請辦理、勤工助學等工作中,很多院校只關注操作程序的規范性,以及資金是否及時發放到貧困學生手中,并沒有將育人工作貫穿資助全過程,沒有對受助學生進行及時的教育引導和全方面能力的培養,導致資助和育人分離現象的發生。
(3)育人主體局限性。在很多高校,資助政策的落實都是按照學生資助中心下發通知—學工辦組織輔導員落實—輔導員組織學生評審—各級公示報送—資金發放的程序進行。各項資助育人活動的開展中,也是學生資助中心組織活動—輔導員組織學生參與的程序。無論是精準資助還是育人活動,在落實和組織中,都是學工干部和輔導員,看不到其他部門、其他人員參與的身影,這就形成了資助育人主體的局限性。
(4)資助缺乏激勵性。黨和政府為了保障教育公平,出臺了各學段全方位資助政策,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但是,在對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的背景下,也出現了許多負面現象:很多學生不知感恩,拿著國家資助揮霍浪費;有的學生多次逃課、成績不及格,卻仍然不影響獲得資助;有的學生哭窮裝窮、騙取資助,學校也不可能到每一個貧困學生家中實地家訪。資助是途徑,育人是目的。如果出現了達不到育人目的的資助方式,應該引起高校乃至教育界的反思。
“三全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將“三全育人”理念落實到資助育人領域,形成“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切實把育人理念貫穿資助工作全過程,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資助大格局。
全員育人是指高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合力育人。家庭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生活方式養成、人格品質塑造和生涯發展選擇等多方面發揮重要影響作用。因此,高校應及時與貧困生家庭溝通,了解學生的原生家庭,聽取家長的合理建議,反饋學生在校情況,合力共建家校育人機制。
社會是指校外知名人士、優秀校友和社會育人環境,每名貧困生同樣是社會的一份子,社會中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子會滲透給每個人。高校可以為貧困生搭建與校外知名人士、優秀校友等正能量群體溝通的橋梁,使貧困生在優秀人士的影響下,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品德修養,堅持奮斗前行。
關于高校中誰是育人主體的問題,傳統觀念認為只有高校資助工作者和學生輔導員是資助育人主體。“課程思政”一經提出,便引起了教育界的矚目。繼上海市實施課程改革,將“思政課程”成功轉為“課程思政”后,許多高校都在探索實踐,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從“專人”轉向“人人”,因此,高校資助育人的主體要包含資助工作者、學生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等,高校應將資助育人滲透到學校的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等各方面,凝聚全部力量,切實提升育人實效。
全程育人即在資助過程中,從學生入學前至畢業后,每一個學期,每一個假期,學校資助育人方案貫穿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始終。伴隨著大學生的學習成長,高校要抓住入學前—入學時—入學后—畢業前—畢業后的關鍵時間節點,針對性做好資助育人工作。
入學前,高校要將國家資助政策宣傳陣地前置,通過郵寄資助政策材料、設置招生咨詢、資助熱線電話、網站宣傳等渠道,及時宣傳國家資助政策,倡導學生誠信立人,如實填寫家庭經濟狀況,誠信申請各類資助。
入學時,全面開通“綠色通道”,對于因家庭經濟困難無力繳納學費的學生,可以先入學再根據困難程度實施相應資助,同時,向通過“綠色通道”入學的學生發放電話卡、床上用品、生活用品等愛心禮包,使貧困生在入學時就能感受到學校的關懷與體貼,激發學生愛國愛校、感恩回饋的意識。
入學后,結合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不同,開展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臨時困難補助等工作,精準施策,確保國家資助政策全面落實。同時,在精準資助過程中,要將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勞動教育和勵志教育融入其中,不斷加強對貧困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使他們成長為知恩感恩、愛黨愛國、誠信為本、勤儉節約、奮發圖強的有為青年。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鼓勵貧困生申請創業項目,入駐創業園,使所學知識得到充分的實戰鍛煉,促進貧困生全面發展。
畢業前,結合畢業生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可以為畢業生提供求職培訓、職業指導、政策咨詢、心理援助等服務,對于有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就業經濟援助,對助學貸款畢業生開展畢業前貸款信息確認,強化大學生誠信意識,提醒學生按時償還貸款。宣傳國家針對基層就業的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政策,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鍛煉成長,奉獻自我,服務祖國,回報祖國。
畢業后,加強與受助學生的日常聯系,做好跟蹤回訪,關心、支持畢業生的職業成長,鼓勵其實現從受助到助人的轉變。
全方位育人是指圍繞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一目標,從不同角度、不同空間,用不同方式全方位開展資助育人工作。高校學生資助中心應與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心理發展中心、就業指導中心聯合,在對貧困學生實施經濟幫助的同時,開展學業幫扶、心理疏導、就業指導。可以讓貧困生中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和成績一般的學生組成“一對一”幫扶小組,既能提高被幫扶學生的學業水平,又讓幫扶者實現了助人目的;可以利用團體和個體心理輔導方式,對貧困學生加強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緩解其心理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幫助他們重塑自信,陽光、樂觀面對生活;可以對貧困學生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幫助他們樹立正確擇業觀,理性就業,順利就業。高校還要以學生資助誠信教育主題活動和“助學筑夢鑄人”主題活動為抓手,以“大學生自強之星”“勵志人物”等典型人物評選為契機,充分利用校園第二課堂和易班、公眾號、自媒體等活動平臺,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誠信、感恩、勵志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感恩回報、勵志進取、全面發展。
資助育人的目的是將“扶困”與“扶智”“扶志”結合起來,在物質幫扶和精神幫扶的作用下,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將“三全育人”理念應用到高校資助育人模式中,全員參與,全過程開展,全方位推進,對高校教育資源有機整合,形成合力,才能使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