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娜 陳美璘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興義 5624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并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青年一代高校學生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孕育新的思想,產生新的行為,所以,探究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勢在必行。新時代高校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前進的中堅力量,因此,研究其思想行為特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為了客觀、準確地了解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現狀,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形式對貴州省部分高校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通過網絡發布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701 份。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總體上是積極的、健康的,呈現出熱愛學習,追求進步、文化娛樂方式多樣,消費理性、思想觀念明確,講求社會公德、看重個人理想,努力追求理想、職業規劃清晰,就業需求明確等特點。但受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新時代高校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習慣于被動地聽課,不愿主動地學習,缺乏獨立自學能力,實用主義傾向明顯。在“課余時間自習情況”調查中,有47.93%的同學選擇了“經常不自習”,還有1.57%的同學選擇了“完全不自習”。大學本該是“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學習模式,但是幾乎接近一半的同學沒有自習習慣。偶爾還會因睡覺不能起床、打游戲、陪朋友、做兼職等原因不按時到課。這說明很多新時代高校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長期習慣于“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狀態,不愿主動地學習。新時代高校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但學習自覺性不高的矛盾,與多種因素影響相關。
在“選擇進入大學學習的原因”調查中,有82.31%的同學選擇了“將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在“學習壓力來源”調查中,有51.5%的同學選擇了“就業”。這一方面說明了新時代高校學生學習實用主義傾向明顯,傾向功利性,希望通過學習以助將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而且有超過一半同學的學習壓力源于就業,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逼迫使自己變成全能型人才。
調查顯示,大部分新時代高校學生自律能力不強,自控能力差,自我管理意識弱,不能嚴于律己。在新時代互聯網+的環境下,隨著智能手機在高校學生中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游戲軟件、社交軟件、學習軟件等占據了其大量的時間,高校學生的網絡娛樂傾向日益突出。在“平均每周有幾天23:00 點以后睡覺”調查中,有37.8%的同學選擇了“2-3 天”,有29.53%的同學選擇了“4-6 天”,20.68%的同學選擇了“7 天”,而選擇“1 天及以下”的同學只占11.98%。在進一步追蹤其晚睡的原因時發現,部分同學晚睡的原因是上網打游戲、追劇、瀏覽網頁、聊天、參加聚會等。在“網絡行為的自律能力”調查中,只有6.99%的同學認為非常好,有46.5%的同學認為一般,有20.83%的同學認為比較差,還有5.42%的同學認為非常差。這說明了新時代高校學生自控能力差,無法做好自我管理,辨別是非能力較弱,容易受到他人言行的影響,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能力相對較弱。
在“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 調查中,有44.51%的同學選擇了“5-7 小時”,有13.84%的同學選擇了“8-10 小時”,還有6.42%的同學選擇了“10 小時以上”。在“上網通常做哪些事情”調查中,選擇“學習”“打游戲”“追劇”“瀏覽新聞”“網購”“聊天”“刷空間、博客、朋友圈”“刷抖音”“評論社會熱點問題”“其他”的占比分別為53.64%、34.09%、32.1%、31.67%、29.67%、28.53%、25.25%、18.4%、16.41%、5.71%。這說明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游戲軟件、社交軟件、學習軟件等占據了其大量的時間。多數新時代高校學生雖然能主動適應信息社會,但是對互聯網的利用效率較差,娛樂傾向比較突出,除了滿足學習和獲取信息外,大多把時間與精力花在打游戲、追劇、網購、聊天等方面,以此來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感和表達情感。
調查顯示,大部分新時代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冷漠,與家人、老師、同學疏遠,不屑于與人交往及建立較親密的關系,遇到困難時選擇擱置問題或者逃避,不愿意向家人、老師、同學傾訴。而婚戀觀趨于開放,戀愛趨于普遍化和低齡化,戀愛動機趨于多元化,戀愛時的親昵程度趨于開放化。在“與父母關系”調查中,僅有20.68%的同學表示與父母關系非常親密,可以無話不說,有76.47%的同學表示與父母的關系時好時壞,有1.28%的同學表示與父母關系比較差,還有1.57%的同學表示與父母關系非常差,基本無交流。“與輔導員、班主任、任課老師、同學關系”調查結果跟“與父母關系”調查結果類似。在“遇到困難和煩惱時,一般會向誰傾訴”的調查中,選擇“不傾訴”的同學占了34.11%,還有6.7%的同學表示會選擇以寫日志的形式傾訴。由此可見,新時代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冷漠,與家人、老師、同學關系疏遠,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遇到困難和煩惱時,也不愿意向身邊人傾訴,而是選擇擱置問題或者逃避。
在“戀愛現狀”調查中,有40.08 的同學表示正在戀愛中,有30.81%的同學表示戀愛過,但現在單身,有0.71%的同學表示已經結婚,另外還有3.57%表示正在追求對方中。在“第一次戀愛的時間”調查中,有16.67%的同學選擇了“初中及以前”,有47.94%的同學選擇了“高中”,有35.39%的同學選擇了“本科、專科及以后”。由此可見,新時代高校學生戀愛趨于普遍化,而且戀愛的年齡趨于低齡化。在“對大學生未婚同居現象的認同情況”調查中,5.56%的同學選擇了“非常認同”,28.53%的同學選擇了“比較認同”,10.41%的同學選擇“無所謂”,接近一半的同學不反對大學生未婚同居,說明其戀愛時的親昵程度趨于開放化。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新時代高校學生自我認識不到位,自我定位模糊,不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態。在“對自己認識度”調查中,有48.22%的同學表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還在摸索當中,有10.98%的同學表示走一步看一步,以后再作打算,現在開心就好。這說明了能夠很好地認識自我,準確地定位自我的同學只占少數,有接近60%的同學自我認識、自我定位是模糊的,甚至還有少數同學根本不打算清楚地認識自我。
在“實現理想的動力信念來源”調查中,只有13.84%的同學選擇了“報效社會”,大多數同學實現理想的動力信念都源于自身實際需求,如: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為了自己美好的將來等。這說明了多數新時代高校學生重個人理想,輕社會理想,重近期理想,輕長遠理想,對理想的價值性認識與真理性認識存在一定的矛盾。這也表現出新時代高校學生人生價值選擇和追求的多元化、多層面的特點,人生價值選擇多元化、人生追求多層次與實際行為存在矛盾性,體現出了利己主義傾向。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新時代高校學生在擇業觀方面存在的最明顯問題就是功利化心理突出,工資待遇是絕大多數被調查者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除了擇業時功利化心理突出外,學習功利化心理也比較突出。受多種因素影響,新時代高校學生的自我認同呈現出了比較明顯的趨低性變化,表現在缺乏自信、對現狀不滿意等方面。在“擇業時,比較重視的因素”調查中,有73.75%的同學選擇了“工資待遇”,只有少數同學在擇業時會首先考慮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貢獻。在“最愿意從事的職業”調查中,選擇“普通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同學居多,選擇“國企工作人員”的遠遠多于選擇“民營企業工作人員”。因為在大多數人眼里,政府、事業單位、國企意味著“鐵飯碗”,意味著更好的工作待遇。這說明了,大部分新時代高校學生功利化心理突出,求學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
在“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是否有信心”調查中,有48.79%的同學選擇了“比較沒有信心”,有2.85%的同學選擇了“非常沒有信心”,還有2.28%的同學選擇“說不清,也無所謂”。學習成績不理想、工作能力不強帶給新時代高校學生較大的壓力,使得部分同學處于郁悶無聊、迷茫的情緒中,致使其自我認同趨低傾向越來越明顯。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生活方式在改變,人的思想行為總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受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也發生著各種改變。近年來,社會給90 后、00 后貼過很多標簽,如“垮掉的一代”“墮落的一代”“迷失的一代”“自我的一代”等等,社會的質疑影響了新時代高校學生對自身的定位,導致新時代高校學生自我認識不到位,自我定位模糊,不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態。
一方面,當今世界,國內國際形勢變幻莫測,各種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受西方文化、互聯網、新媒體、人工智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新時代高校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恐慌心理,特別是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這無疑加大了他們的就業壓力。部分學生始終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改變人生”,于是選擇努力學習。另一部分學生則選擇了逃避現實,表現出功利化心理。
另一方面,在大數據時代的影響下,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進入了智能化的大數據信息時代,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新時代高校學生受經濟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化的影響,思想變得更加開放,對新信息、新思潮、新事物的接受更加迅速高效。消費方式變成了以網購和在線服務為主,新時代高校學生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用作娛樂游戲。成長在大數據+智能化時代的新時代高校學生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互聯網基因已經融入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這讓他們更加追求自我和個性的表達。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孩子成長的搖籃,而父母則是孩子不可選擇的第一任教師,也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父母的養育、教導、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而惡劣的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變異、家庭暴力等也會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及扭曲。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家庭條件普遍有所好轉,特別是新時代高校學生,他們的家庭條件相對更好,因此新時代高校學生的生活條件、教育條件、思想觀念均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被調查的新時代高校學生中,出身在農村及鄉鎮的占94.58%,出生在城市的只占5.42%,其父母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一方面,新時代高校學生被父母寄予厚望,要求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培養他們奮發努力的精神。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在求學的道路上積極追求進步,在生活上理性消費,個人奮斗目標十分明確。另一方面,很多家庭對他們的理想信念、性格、人際交往、個人特長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這就使得很多新時代高校學生重個人理想輕社會理想,功利化心理突出,希望通過進入大學學習將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從而使自己跟家人過上好日子。同時,也致使他們人際關系冷漠,不善交際,自我認同趨低。
當前,我國教育正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各類學校都在積極探索和創新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班級管理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教育面貌。但是,應試教育并未徹底消除,特別是面臨升學壓力的中學教師,他們的關注點還在學生考試分數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夠重視。應試教育使得學生進入大學學習階段后,仍然依賴著教師和家長,無法適應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到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了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然而,許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再教育”力度還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時代形式”和“時代內容”,思想政治教育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還需優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依然亟待提高等。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有效滿足網絡信息時代下高校學生發展的需要,不能有效地撬動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變化,更不能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