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東 李林照 張亞莉
(貴州大學醫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為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開展在線教學工作,貴州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課程組按照貴州大學在線教學實施方案,于2020年2 月中旬開始積極準備,2020 年3 月2 日正式線上授課并組織學生線上學習。
作為貴州大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課程,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三全育人思想、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生物化學”將“思政教育要素”嵌入專業教學,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專業教育與育人教育同向同行。因此,本課程的在線教學不僅要按照貴州大學在線教學工作方案進行專業知識線上教學,還兼顧教學改革,推動課程思政,緊抓“三全育人”,[1]結合課程思政融入點中的鮮活素材,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生物化學”課程是我校醫學院護理學專業本科生的學科大類必修課程,總計64 學時,其中理論42 學時,教改實踐6 學時,實驗16 學時。開課時間為第一學年第二學期。
課程組對現有網絡課程資源進行充分調研,結合我院院情和學生學情分析后認為,現有“生物化學”網絡課程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要求統一,缺乏針對性;(2)部分課程章節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設置與我院本科護理專業的重難點設置不符;(3)現有課程資源難以實現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的無縫銜接,不利于教學進度安排。(4)現有課程資源只有專業知識的講授而缺少思政要素。基于上述問題,課程組綜合考慮,認為“生物化學”課程在線教學應由課程組教師自主錄制。
此外,“生物化學”是學生普遍反映難度較大的課程之一,教師主講適宜采用錄播形式,原因如下:(1)錄播受網絡因素干擾小,能夠保證教學質量;(2)錄播課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平臺進行播放設置,方便學生反復學習;(3)教師可多方吸收現有網絡課程資源的精華,結合思政要素,按照本專業培養方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進度。
基于上述原因,課程組決定采用錄播為主,結合線上互動答疑解惑和教學資料、案例實時分享的形式展開在線教學工作。課程組選定由北京世紀超星信息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集成在線課程平臺和互動教學平臺與一體的智慧教學平臺“學習通”[2]為主要教學平臺,結合微信群實時互動。
教師按照2 學時為一個教學單元,提前錄制超清視頻(1080p),每周周一發布,每周4 個學時。課程學習設置為闖關模式,學生需要完成前一個任務點后方可打開下一個,每周的學習任務需在周日24 時前完成,教師進行學習進度的實時跟蹤與督促。
本課程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通過在線平臺與學生互動學習,共同探討與專業知識相關的先進人物和事跡,激勵學生奮發學習,勇攀科學高峰。在具體的在線教學中,專門制作思政教學內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教師圍繞某一思政主題錄制教學視頻、挖掘契合課程內容在線思政短視頻等教學資源、在專業知識講解中穿插思政點,將其融入原有的教學體系等、布置思政小論文任務,提供閱讀材料,由學生思考、挖掘材料中的思政點等。
課程作業安排將結合每單元知識,適時發布配套測驗題目,學生自測后提交便于教師掌握教學效果。同時,穿插設置思政類作業等。
教師通過微信群與學生建立直接聯系,為學生答疑解惑,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任務。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對在線教學的反饋意見,以便在下一輪錄課、發布課程、分享資料、布置作業和互動等環節及時改進。
設計討論環節,結合專業知識或思政素材,設置合適的討論內容,供學生們開放討論。在此過程,每位同學也能看到其他同學的討論發言。教師也會參與討論,引導大家深入思考。
課程考核包括專業知識章節測驗和思政作業。教學視頻、學習資料以闖關模式發放,如不能按時完成本周學習任務,無法解鎖本章題目,則測驗為零分。各個單元測驗成績計算平均分計入平時成績。
本文以第二次線上教學內容 “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為例,詳細說明本課程在線教學的實施細節。
(1)專業知識講授。本次課主講內容為“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中的第一節和第二節。課程組以一節為單位錄制獨立視頻。兩節時長分別為36 分鐘和27 分鐘。視頻可在手機或者電腦上全屏觀看。首次學習時需要把全部內容看完(不允許拖動視頻進度條),學完第一遍后允許學生多次反復回看教學視頻,鞏固所學知識點。教師在后臺可以查看學生學習進度。
(2)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組選取與本章專業知識緊密相關的事例——“中國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作為思政切入點,專門錄制了時長17 分鐘的視頻來解讀“中國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事例中老一輩科學家“深懷愛國之心,不畏艱難,永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3)章節測驗。章節測驗以選擇題為主,本次課共設置8個代表性題目供學生練習。學生在提交答案后可以查看正確答案和解析。學生完成練習的時間、成績都能在后臺進行查閱或導出到本地電腦上進行分析。
(4)討論。本章的討論主題為“讀了中國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84%的同學在討論區積極參與討論。同學們主要從科研造福人類、科學家的默默付出和艱苦奮斗、科學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代大學生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在線教學進行兩周后,課程組通過問卷調查形式收集到學生對本課程在線教學的反饋,主要內容歸納如下:(1)絕大部分學生對本課程選擇錄播形式表示贊同,學生認為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完成任務,難點知識可反復回放學習,有利于知識點的消化吸收;(2)絕大部分學生對本課程結合思政要素進行教學表示歡迎,認為能夠增強學習趣味性、學習學科相關人文知識的同時獲得啟發;(3)部分學生建議在現有題庫基礎上提供更多題目進行練習,以便鞏固所學知識點。針對學生反饋,課程組將進一步改善教學內容和方式。
調查結果顯示:有61%的學生更傾向于線下學習,理由是可以和老師面對面交流。這一方面體現了學生對面對面交流、返校集中學習的渴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線上教學無論從內容上、形式上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待更多探索實踐。
(1)漸次更新,闖關學習,保證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按照教學進度安排,錄制超清視頻(1080p)定期發布。課程學習設置為闖關模式,學生完成前一個任務點后方可打開后一任務點,每周的學習任務需在周日晚之前完成,教師進行學習進度的實時跟蹤與督促。課程內容按原教學進度循序漸進發布,可以有效避免學生急功近利、好高騖遠,學得不扎實的情況,該模式讓學生的線上學習循序漸進,奠定扎實的知識基礎。
(2)同步檢測,有效監督。每周的視頻學習后留有章節測試,學習完成后即可同步檢測學習效果。學生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測試才有成績,起到督促學生按時跟上學習進度的作用。生物化學課程知識點較多。因此課后給學生留有完整的課后作業(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題、選擇題、問答題等常見題型),并規定在一周內交上來。起到強化學生對本章內容的掌握,也有利于后期的回顧復習。
(3)依托在線平臺,構建實時溝通機制。本課程在“學習通”平臺中設置討論環節,教師提出議題,學生以留言方式圍繞主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廣泛交流。搭建課程微信群,及時回應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過的問題,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4)知識與能力并重,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主動學習能力,設置“生物化學主題作品”綜合任務,教師圍繞生物化學基礎知識、科研前沿、重大發現、先進事跡、實際應用、感想體會等內容提供10 個選題,由學生自行選擇后準備內容、組織材料,在線展示,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生物化學知識的興趣,同時兼顧學生在PPT 制作、演講與表達、視頻錄制及剪輯等方面的能力拓展。
本課程選擇的錄播教學加微信群在線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回放功能也能幫助學生攻克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從教案的準備、視頻錄制到后期剪輯、上傳等,需要比線下課堂付出更多的時間。當然,能夠得到學生對本課程的肯定,作為教師深感欣慰,也讓課程組對進一步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好學習體驗充滿信心和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