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東
名師工作室是指由特級教師或指定教師領銜,本區域學科教師自主參與,期待能夠具有“成長有方向,教學有智慧,團隊有特色,成長有品質”發展愿景的民間學術團體。
2017年7月,在儀征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儀征市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這是儀征市首個以鄉村體育教師為主的局級名師工作室。三年來,工作室堅持課題引領,立足課例研修,開展閱讀工程,提升教師寫作能力。因此,一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揚州、儀征兩級骨干教師,工作室連續兩年獲評“儀征市優秀名師工作室”,2019年8月被儀征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市級名師工作室,逐步成為區域內一支充滿成長活力的團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筆者作為一名在鄉村學校成長起來的省特級教師,既熟悉本地區鄉村教師的成長環境和職業困惑,更深知鄉村教師成長的不易,為加快鄉村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筆者嘗試從凝聚“人氣、名氣、硬氣和朝氣”入手,爭取讓更多的鄉村體育教師成為揚州、儀征兩級名師,培育充滿活力的鄉村體育教師發展團隊,有力促進教育均衡的發展。
一、凝聚“人氣”——尊重是發展之本
儀征市的鄉村教師大都性格內向、靦腆,不善于主動尋找參與教研活動的機會,而且大多數教師每周的課務在15節左右,加上課余訓練和“兩操”,課務繁重,主觀發展意愿不足,為喚醒其發展的內因,嘗試從凝聚“人氣”入手,尊重教師的發展意愿,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促進基于內因的自主發展。
1.主動邀請,尊重意愿
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報名教師寥寥無幾,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師未能及時關注教育局公文系統,一些教師持觀望態度,擔心加重自己的負擔。筆者分析原因后,認為主動邀請比較適宜,通過觀察和比較,把工作責任心、自我成長愿望迫切作為入選基本條件,并充分考慮到教研組長和一線教師的平衡,篩選一批優秀教師,主動一一電話聯系,在征得個人同意的基礎上,向其所在學校的校長匯報,請求校領導在工作時間上的支持,加上儀征市教育局扶持政策得力,很快2個指導教師、23個工作教師、1個領銜人組成的“儀征市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宣告成立,解決了“人”的問題。
2.注重儀式,凝聚人心
工作室成立之初,為了激發大家的集體認同感和增強團隊凝聚力團隊設計了工作室的logo,爭取了贊助,購置了團隊教師工作服,利用首次活動的機會,組織工作室成員對團隊的logo進行釋義,暢談工作室發展的美好未來,在簡陋的教室里,拍攝了第一張工作室全家福。以后每一次團隊活動,工作室都要求在操場插上工作室的旗幟,精心設計儀式,讓工作室成員感受內涵發展的魅力,解決了“向心力”的問題。
3.角色互換,全員參與
每一次集體活動,在時間安排上,工作室都提前征求大家的意見,盡可能督促每一位工作室成員按時參與活動;在團隊分工上,分為上課教師、負荷測試小組、評課小組、讀書交流小組、嘉賓接待小組等不同組別,下次活動再輪替交換。輕松的氛圍、不同角色的體驗,團隊的出勤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尊重是一種基于平等的發展,經過一學期的活動,認為“要我學”的教師越來越少了,“我要學”的教師越來越多了,解決了基于主觀的“自主發展”的問題。
二、凝聚“名氣”——交流是創新之源
儀征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既有經濟相對薄弱的革命老區,也有臨近大型國企的發達鄉鎮,鄉村教師成長的基礎和氛圍不同,但大部分教師與外界交流少,教研信息相對閉塞,缺少主動與外界溝通的意識。因此,年初在活動設計上,工作室提出反對閉門“蘿卜燒蘿卜”,提倡開門“蘿卜燒肉”,倡導多層次交流,在交流中學習新理論,借鑒新做法,生成新模式,讓一線體育教師在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取長補短,提高知名度,成為學有所成的新名師。在年初規劃的時候,工作室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交流,成為了工作室的創新之源。
1.參與高層次的學術研討
主要目的是學理念、拓視野。有計劃地組織工作室成員,分批參加省級及以上研討,如省級教學能手比賽、優質課競賽、單項教學展示等工作室活動,對于參會教師在課務或費用上有困難的,工作室第一時間和其所在學校校長取得聯系,尋求其領導的幫助和支持。
2.常態開展區級交流活動
目的是檢驗和校正課堂實踐。工作室每學期至少組織兩次以上的市級教研活動,邀請省級專家現場指導,特邀高水平(獲得省一等獎及以上)的教師同課異構,并有意識地到揚州市廣陵、邗江、江都、寶應等區縣舉辦展示活動,磨煉隊伍的同時了解不同地區的學情。
3.爭取跨市和跨省交流
目的是理念與實踐的展示與反思。如開展與新疆新源縣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結對共建,與新疆教育學院開展專題研討活動;參與《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一線話題欄目專題調研活動,應邀到安徽省合肥經開區教研室進行大課間專題研討;與鎮江新區王竹平名師工作室、無錫市殷偉東名師工作室、張家港市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新疆新源縣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等結對交流。三年來,工作室先后邀請到4位教授級專家來工作室指導,11位省特級教師來工作室交流和講學,15位省一等獎以上獲獎教師來工作室上示范課,工作室教師的眼界不斷被拓寬,工作室的影響力不斷被擴大。
分層次的交流,實現了“見場子,練膽子,厚底子”的目標,既碰撞了思想、開拓了眼界,又錘煉了隊伍、積累了“名氣”,為工作室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凝聚“硬氣”——遇見是成長之基
教師基本能力中,不僅要“能上”(能承擔一定層次的公開課)、“會說”(能清楚表達自己執教的觀點)、“會寫”(能寫出基于實踐的反思),還要“會研究”(圍繞課題進行一定的研究),這就是教師發展層面的“硬氣”。四次美麗的“遇見”,成就最美麗的成長,工作室量身定制了自主發展的四大工程(課題引領工程、課例研修工程、閱讀工程和文本提升工程),讓每一位教師加速成長,成為一支發展“硬氣”的團隊。
1.“遇見”課例研修工程
為便于開展課例研究,工作室圍繞“有技能、有體能和有運用”三個維度,特邀外市獲省比賽一等獎的教師來到征儀,參加現場同課異構活動,在同場上課中,檢驗和校正課程思考,感受名師的力量;廣泛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依據《科學的預設 藝術的生成》系列叢書,分組編寫儀征市“三有課堂”小學體育與健康二次備課電子教案,集中打印裝訂后,提供給工作室教師免費使用,這種便于教師進行個性化二次備課的教案,符合教務部門檢查的要求,貼近課堂需求,解決了備課“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們的一致歡迎。同時,依托各級反饋,及時修訂電子教案,通過這有地域特點的“最后一公里”,在規范工作臺賬、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上,提高了一線教師對基于單元的結構化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解決了“能上”的難題。
2.“遇見”教師閱讀工程
首先是精心設計閱讀方案,在每月一次的集中活動中,工作室把讀書交流作為必修課程,每次至少安排4位教師,圍繞“閱讀動機”“故事陳述”和“教育啟迪”3個環節進行交流。其次是提倡廣泛閱讀,多讀書,讀雜書,只要是與教材有聯系的,都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們開展閱讀。最后是評比促閱讀,常態開展假期慢讀書活動,舉辦閱讀筆記評比,評比十佳閱讀標兵等,每學期要求上交一張居家閱讀照片,并計劃在6個學期后,在“工作群”中開展閱讀對教學氣質改變展活動。這種讓體育教師也捧起了書本的閱讀工程,2019年在儀征市教育工作大會上受到了教育局陳宏軍局長的表揚。同時,本室的閱讀工程做法,豐富了《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一線話題欄目的“讀書明理”專欄的建設,解決了“會說”難題。
3.“遇見”文本表達工程
鄉村體育教師最困難的是心里明白,卻不擅長用文本表達出來。為此,團隊們邀請揚州教科院和儀征教科所的專家,現場為教師們進行文本表達技巧的講座,邀請揚州大學潘紹偉教授、揚州市教科所夏心軍所長等為大家拓展寫作視野,并講解文本編輯的技巧與方法,在專家們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教師能夠熟練地運用手中的筆表達思考、積累經驗、抒發教育情懷,解決了“會寫”難題。
4.“遇見”課題引領工程
積極鼓勵和指導團隊教師申報各級課題,目前在手課題中省級3項、市級1項、縣(區)級5項。其中,領銜人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重點資助課題“農村小學體育大課間的整體設計與推進的實踐研究”已順利通過中期驗收,即將進入結題驗收階段。目前,工作室26名成員中,人人主持或參與課題研究,以課題引領專業思考,開展專題論文寫作,解決了“會研究”難題。
四次美麗的“遇見”,成就今生最美麗的成長,“能上”“會說”“會寫”和“會研究”,讓一線教師上課有了底氣、發展有了硬氣。三年來,工作室有14位教師晉升新一級骨干稱號。
四、凝聚“朝氣”——榜樣是引領之魂
領銜人是團隊發展中的關鍵,只有領銜人勇往直前,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才能凝聚團隊的朝氣,激發團隊不斷向上的活力。
1.以身作則的榜樣
要求工作室成員做到的,領銜人要從自己做起,要先做好。每一次讀書筆記評比,領銜人和管理團隊的筆記都和教師們的筆記放在一起,供大家一起評閱和借鑒;公開課、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等,領銜人都親力親為,每一步都是榜樣在前,讓教師們學有依據。
2.美美與共的榜樣
領銜人的視野就是團隊的視野,團隊堅持把重心放在課堂,把研究落在學生體質增強上,開展大課間整體設計與推進的揚州市前瞻性項目研究,開展基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三有課堂”研究,鼓勵教師們開拓視野,立足于校本發表自己的見解,從“不敢”到“不怕”,再到“有條理表達”,達成美美與共的發展目標。
3.以誠待人的榜樣
領銜人的情懷就是時刻想著每一位成員的發展,工作室設立教師成長發展年度英雄榜,把當前每個成員教師的發展情況,通過英雄榜的形式,清晰地顯示出來,把督促落實在行動前,在每次活動時,會有針對性地提醒和督促,補齊“最短的木板”,營造關愛和善的氛圍,提升教師成長的品質。
鄉村教師是一個具有無限發展可能的群體,目前雖然還有經費、時間上的困難,但得益于“人氣、名氣、硬氣和朝氣”的凝練,收獲的不僅是教師的成長、教育品質的提升、教育均衡的促進,更重要的是讓千千萬萬個學生在教育品質提升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