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燕
面對新冠疫情疊加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今年四季度,我國工業經濟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因此,我國工業經濟發展需要平衡短期應對與中長期發展的關系。一方面,短期應對疫情對工業經濟的沖擊,通過擴內需,努力實現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另一方面,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前三季度工業運行總體情況
1.疫情對工業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但恢復態勢良好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工業經濟造成較大沖擊,隨著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復工復產深入推進,工業生產持續回升,工業經濟各項指標均呈現“V”型反轉走勢。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自4月份以來,工業生產由負轉正,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和投資同比分別下降3.1%和3.3%,降幅較上半年分別收窄1.6個和4.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45,降幅較上半年收窄10.4個百分點。
2.高技術產業、原材料與裝備工業迅速恢復,消費品行業受嚴重沖擊
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快于規模以上工業4.6個百分點。疫情催生新業態,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行業得以快速擴張。智能化、升級型產品保持高速增長。9月份,3D打印設備、平衡車、服務機器人、智能手表等新興智能產品繼續保持70%以上的高速增長,城市軌道車輛、充電樁等新基建產品增速均在20%以上。受基建投資拉動,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加快增長。前三季度,原材料工業中的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3%和1.9%,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4.0個和0.6個百分點。
3.工業經濟區域呈現差異發展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西部地區工業影響較小。前三季度,地區工業增速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為西藏、甘肅、吉林、新疆和重慶,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1%、6.3%、6.2%、6.1%和4.4%,除吉林外,排名前五的省份均屬于西部地區。前三季度,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較上半年回升3.4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長10.5%,高于去年同期3.9個百分點。東部和中部地區工業受影響較為嚴重。
前三季度,工業增加值仍處于下降的省份分別為湖北、海南、上海、內蒙古、廣東,廣西、黑龍江、河南和北京,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下降11.3%、5.5%、1.9%、1.9%、1.2%、1.1%、0.7%、0.2%和0.1%。疫情對湖北工業造成了巨大影響,前三季度湖北工業仍有兩位數的降幅,但是,降幅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收窄34.5個和9.5個百分點。
4.工業穩就業成效顯著
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出臺了減負、穩崗、擴就業等政策措施,全力以赴筑牢民生之本。從PMI從業人員指數來看,前三季度,除1、2月份外,其余月份制造業PMI從業人員指數均高于去年同期,且制造業PMI從業人員指數連續7個月高于非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
網絡招聘大數據亦顯示了制造業穩就業的積極效果。從在線招聘新增崗位數量來看,今年前6個月,除了2、3月份外,其它月份制造業新增崗位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特別是二季度,在制造業線招聘新增崗位317475個,新增崗位數量較去年二季度增加了23% 。針對江西省企業的實地調研,以及對浙江、上海、安徽、天津及北京等地企業的視頻訪談了解到,絕大多數企業享受到了穩崗用工補貼和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部分工業企業做出了不減員、不減薪的承諾。
當前中國工業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
1.回款難和庫存高企,企業資金壓力增大
9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4.3%,增速是去年同期的3.1倍;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54.6天。同時,由于疫情影響,人員流動相對受限,企業市場開拓不足,產成品庫存增加。9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增長8.2%,增速是去年同期的8.2倍;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18.9天,較去年同期增加1.9天。
從企業實地調研和企業視頻訪談了解到,盡管絕大部分受訪企業享受到了國家出臺的復工復產優惠政策,如穩崗補貼、社保減免、房租減免等。但是,受生產經營循環不暢等影響,企業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延長,不少企業背負著較大的銀行還貸壓力,企業流動資金普遍緊張。
2.信心不足,民間制造業投資持續低迷
前三季度,我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5%,而同期固定投資同比增長0.8%;我國制造業投資同比下降6.5%,制造業民間投資同比下降9%。
自2019年4月以來,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自2019年2月以來,民間制造業投資增速低于制造業投資增速。民間投資特別是制造業民間投資依然沒有轉正,表明民營企業家的投資信心不充分,中小企業的虧損壓力仍然很大,中小企業的相關預期還比較低迷,缺乏擴大生產的信心與動力。如何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家的投資信心和投資空間,依然是未來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幾個微觀結構性問題 。
3.地方投資沖動,部分產業無序競爭
國家高度重視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各地紛紛上馬芯片項目,甚至有一些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也投身集成電路行業,最終導致出現了“高調建廠,后續乏力”的爛尾項目。
不僅新興產業出現無序競爭現象,傳統過剩產能行業亦表現出投資沖動。自2018年以來,鋼鐵行業整體產能擴張沖動明顯。2019年,中國粗鋼產量為9.96億噸,同比增長8.3%,創歷史新高。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預測,2020年全年粗鋼產量預計超過10億噸,將再創歷史紀錄。
此外,疫情使得我國一些產業的短板和瓶頸進一步凸顯。一些企業部分原材料、關鍵零部件進口依賴度較高,由于海外疫情形勢嚴峻,面臨“斷供”風險。
當前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分析
1.全球經濟緩慢復蘇,仍面臨諸多不確定風險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發,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創,多數國家短期內經濟跌至負增長區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反彈至5.2%。盡管全球經濟正在恢復,但整體仍處于深度衰退中。由于疫情仍在繼續擴散,復蘇能否實現還不確定。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嚴重萎縮,復蘇形勢嚴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0年發達經濟體GDP將萎縮5.8%,其中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分別將萎縮4.3%、8.3%和5.3%。
受新冠疫情沖擊,新興國家經濟遭受重創。南非和俄羅斯制造業PMI仍處在榮枯線以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為-3.3%,較6月預測下調0.2個百分點。其中,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南非經濟將分別萎縮10.3%、4.1%、5.8%和8.0%。
2.我國經濟復蘇態勢持續向好,但面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壓力
前三季度我國GDP為72.3萬億元,以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在主要經濟體中仍然一枝獨秀,體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特別是三季度以來,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效果不斷顯現的基礎上,我國國民經濟保持持續恢復,盡管北京、新疆、遼寧等部分地區疫情出現反復,但均在常態化防控措施下得到有效化解,對經濟的沖擊有限。展望四季度及明年,進入秋冬季節后,隨著疫情傳播條件的變化,國內疫情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有所上升,部分省市可能出現零星小規模疫情,對局部地區經濟造成一定影響,但總體依然可控。
從供給端看,工業生產已恢復至正常水平,服務業修復速度加快。從需求端看,三駕馬車動力均有所增強,但是仍然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綜合考慮到我國經濟仍處在恢復進程中,仍需鞏固持續復蘇的基礎,常態化防控不會放松,甚至可能加強,經濟完全正常化仍存在難度。
推進我國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1.做好“六穩”和“六保”,推動工業經濟穩步回升
一是擴大有效需求。加強對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提高投資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穩定和擴大居民消費,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促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普及應用。緊抓國際疫情后的恢復機遇,鼓勵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支持適銷對路出口產品開拓國內市場,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二是優化信貸結構,支持實體經濟融資。調整信貸結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融資力度,大幅度增加對制造企業的中長期貸款。完善信用體系建設,拓展民營企業的多元化融資渠道,鼓勵金融企業科技創新,降低實體經濟金融服務成本。
三是培育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動力,引導中小企業專注于細分領域,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
2.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引導傳統產業智能化發展,提高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支持和鼓勵傳統產業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商業模式和管理方式創新,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二是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機制,集中破除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先進基礎工藝瓶頸。
三是建立防范機制,規避低水平重復建設。進一步加強規劃布局,完善配套措施。同時,建立防范機制,引導地方加強對重大項目建設的風險認識,按照“誰支持、誰負責”原則,對造成重大損失或引起重大風險的予以通報問責。
3.強化改革與創新引擎,助力工業經濟速度與質量并進
一是確保各類企業(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不同區域)平等享受法律保護,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平等承擔社會責任,營造公平、公正、透明、穩定的法治環境。
二是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參考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設定與全球貿易投資接軌的高標準規則。推進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
三是加快建立各類市場主體和各級政府官員“激勵與約束相容”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地方政府的投資和發展積極性。
四是整合共享政務信息系統,加快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設,擴大數據共享范圍,提升審批服務效率,營造更加便利的政務環境。
【1】涉及數據由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和廣東財經大學聯合研究小組提供。其中,廣東財經大學執行人為蔡衛星副教授
【2】劉元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0年10月)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