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冰
摘要:青海省具有豐富的高原旅游資源,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優勢,但在旅游產業的培育中缺乏有效的金融資金支持。本文針對青海省高原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從金融視角提出金融助推高原旅游業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原旅游;旅游產業鏈;旅游金融
一、青海省高原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青海省高原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持續大幅增長,對區域經濟的貢獻份額不斷增加,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未來發展前景蒸蒸日上。2020年疫情對文化旅游行業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從中長期來看,疫情對旅游業沖擊以間接影響為主,整體可控。
1.發展高原旅游經濟的作用
一是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強、輻射帶動功能強的新興產業,大規模客流引來了大數量的“食、住、行、游、娛、購”等消費,還涉及通訊、信息、文化等相關產業的全面發展。二是落實“穩企業”“保就業”。旅游開發所產生的收入需繳納營業稅、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等稅費,可為國家和地方財政增加可觀的收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由旅游業帶動的餐飲、住宿、交通、特色產業、甚至第一產業蓬勃發展,為居民、農牧民等特定人群就業發揮重要作用。三是利用產業扶貧,促進貧困人口增收脫貧。通過旅游開發加快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步伐,合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有效帶動旅游經濟發展,為貧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增收方式。
2.青海省“十三五”規劃中旅游業發展情況
(1)發展規劃
青海省制定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目標:2015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增長10%;實現旅游總收入增長18%;力爭旅游星級飯店達300家;A級景區達100家;鄉村旅游接待點達3000家。2018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增長12%;實現旅游總收入增長15%;力爭星級飯店達340家;A級景區達120家;打造5個特色旅游風情小鎮;鄉村旅游接待點達3300家。2020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4000萬人次,年均增長12%;實現旅游總收入500億元,年均增長15%;力爭星級飯店達380家;A級景區達130家;打造10個特色旅游風情小鎮;自駕車營地達到100家;建設一批中高端休閑度假旅游區;鄉村旅游接待點達3500家。
(2)取得效果
據統計,2015~2019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呈上升趨勢,累計增速于2016年達到峰值后趨于穩定;2015~2019年,全省旅游總收入亦呈上升趨勢,累計增速于2016年達到峰值后略有下降,旅游業已經成為青海省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受疫情影響,2020年1~4月,青海省接待旅游總人數363.75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54.3%,旅游總收入26.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7.1%。
3.產業鏈加快推進旅游與相關產業和行業的深度融合
根據旅游過程分析,提供旅游產品的不同行業組成鏈狀結構,游客從始端到終端,需要眾多產業部門向其提供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各種需求。“食、住、行、游、娛、購”等旅游消費涉及的企業分屬不同的產業類型而形成一種產業,相互滲透、產業相互配套,拓展旅游產業鏈。
4.金融支持旅游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措施
一是金融支持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項目建設作為旅游業發展的命脈,對拉動旅游經濟增長、促進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二是金融引導旅游市場結構調整。根據旅游市場需求變化,以金融支持為導向,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適度調整是金融支持高原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三是金融貸款不斷豐富旅游產品結構。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向“旅游+”形式產品轉移,推動縣域中小企業引入旅游元素,培育新興旅游消費熱點及利潤增長點。四是加快調整旅游產業結構。圍繞“食、住、行、游、娛、購”等消費環節,推動旅游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一批旅游商品開發基地,形成一批由地域標志性商品、地方特產和旅游紀念品構成的特色旅游商品體系,推動旅游業向中高端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與青海省豐富的旅游資源相比,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中,資金的投入極為迫切。
1.核心產品競爭能力不強。青海省5A級景區數量少,缺乏標志性的高端產品。旅游接待能力特別是國際接待能力較弱,高星級酒店數量相對較少,還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游客需求。產業結構較粗放,企業規模較小,整體實力較弱。旅游產業空間集聚不理想,產業資本投入較少,無法形成規模經濟,缺少發揮引領作用的旅游龍頭企業,旅游產業鏈薄弱。旅游服務水平不高、精細化不夠,品質亟待全面提升。
2.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旅游市場體系建設仍不完善,交通、景點、酒店、旅游購物市場等缺乏一個整體的互動。缺乏功能完善的綜合旅游目的地,不能有效吸引游客并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制約了旅游效益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現有的接待能力不能滿足旺季旅游市場需求,旅游業“井噴式”增長引發的“大交通”基礎設施、住宿等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旅游淡旺季明顯,四季旅游發展不均衡。
3.公共配套設施滯后。鐵路運輸車次不足,機場布局尚不完善,不能完全滿足旅游發展需求;景區與旅游集散中心之間缺乏快速交通連接,“最后一公里”問題依然突出。自駕車服務體系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配套服務設施以及旅游交通標識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4.銀行信貸支持不足。一方面,缺乏旅游金融產品的開發。金融服務產品本身是旅游服務產品的一部分,未來在旅游業中有較大的開發空間。目前,青海省基本處于金融機構對旅游的金融支持產品、旅游結算支付體系、旅游消費信貸投入不足的現實,旅游金融產品開發的滯后制約了旅游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我省經濟基礎薄弱,金融組織服務體系尚未建立,旅游業和銀行之間的融資平臺欠缺。旅游企業經營規模小、融資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物,客觀上阻礙了信貸資金的進入。
三、政策建議
加大金融支持青海省高原旅游企業,不僅有助于經濟快速發展,也可以對正在快速發展的金融業產生巨大發展空間。
1.暢通銀政企合作渠道,構建行之有效的聯通機制。鼓勵旅游企業之間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溝通平臺,改善銀企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鼓勵金融機構參與旅游項目開發規劃,促進銀企合作,形成金融風險控制和旅游信貸支持的長效機制,實現銀政企“共贏”。
2.創新旅游信貸產品,助推全域旅游。提升旅游產業基礎金融服務,加大旅游“全產業鏈”的信貸支持力度,根據青海省旅游文化特色及季節性特征,對“食、住、行、游、娛、購”行業進行全方位、差異化的信貸支持。
3.創新旅游擔保模式。一是創新旅游產業信貸擔保方式,拓寬旅游企業融資渠道;二是加大融資性擔保機構支持旅游產業合作力度,進一步完善旅游企業融資擔保等信用增強體系;三是積極與旅游保險市場開展合作。
4.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對符合旅游市場準入條件和信貸原則的旅游企業和旅游項目,通過完善定價機制加大融資授信支持,同時,強化信貸風險管控,不斷完善信貸準入條件,加強信貸政策與當地旅游產業和經濟發展戰略的銜接和協調,優先滿足有市場、有效益的重點旅游項目的資金需求。
參考文獻:
[1]王瑩,劉佳鑫.金融助推特色旅游經濟發展[J].中國金融,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