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琴

摘要:“十四五”時期仍然處于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高質量地謀篇布局內蒙古“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新篇章,需要重點關注形勢變化和幾點問題:應對好外部環境惡化和內部風險激增帶來的壓力,把握好短期經濟增長目標弱化和民生社會目標強化的調整,處理好財政壓力與財政擴張政策的矛盾,調整好既定發展戰略實施中的變化,挖掘好消費與投資中新的增長點,平衡好新科技、新業態、新基建與傳統經濟的關系。
關鍵詞:內蒙古“十四五”高質量 雙循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做出了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科學準確判斷,但同時強調了發展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堅定戰略自信的同時更要明確新征程新形勢下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戰略謀劃和部署。內蒙古要把握重點問題和關鍵變化,既要繼承又要創新,既要接天線又要接地氣,及時按照當下的發展基礎、發展資源、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去高質量謀篇布局內蒙古“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新篇章。
應對好外部環境惡化和內部風險激增帶來的壓力
逆全球化潮流和國際地緣政治環境惡化使得中國外部環境惡化,廣泛體現在貿易、投資、多邊合作等多個方面。疫情之后將擴散至更廣的范圍,包括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產業鏈、供應鏈、旅旅游、媒體輿論、民眾心理等各個領域。特別是由于疫情沖擊全球經濟將出現衰退,各國將謀求更多的“經濟主權”,把生產部門掌握在自己手里,過去復雜的全球供應鏈將會變得簡化、短鏈化,分散到各個國家或區域,全球重構產業鏈對國內產業將形成普遍沖擊,部分地方和產業將被迫重新考慮產業布局,未來需要基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來構建產業鏈和供應鏈。而內蒙古當前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產業內部結構原本就存在“四多四少”等諸多問題尚未解決,又恰逢疫情對產業鏈的沖擊,短期內傳統優勢產業會受到沖擊。能源、冶金、化工等產業從停工停產到全面復工復產需要循序漸進,全球市場波動且需求萎縮將會帶來較大風險。農畜產品會由于物流不暢導致滯銷。旅游、文化、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都受到明顯沖擊。金融、科技服務等現代化服務業原本發展不成熟面臨風險更大。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營商環境欠佳。市場短期內恢復難度較大且不確定性增強。長期來看,此次疫情會促使制造業和服務業加速由有勞動密集型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技術密集度低的產業空間將會受到擠壓。這些都逼迫內蒙古產業盡快轉型升級,并盡可能延長產業鏈、盡快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產業高端化數字化,“十四五”時期內蒙古未來產業轉型升級思路、方向和具“十四五”時期內蒙古未來產業轉型升級思路、方向和具體舉措需要與時俱進。
把握好短期經濟增長目標弱化和民生社會目標強化的調整
至少在未來兩年,全球和中國經濟將受到疫情明顯影響,這將疊加國內本已存在的經濟放緩趨勢,對今后幾年的中國經濟帶來不確定性。2020年多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中,結合第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去掉了“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但卻都強調了“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20年兩會上對全年經濟增速不設具體目標,但強調“六穩”“六保”和民生工作的重要地位,說明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核心目標上做了微妙調整,以底線思維來保障基本民生、完成脫貧攻堅成為優先任務,但仍強調一切都以發展作為保障。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全國經濟也開始穩步復蘇,上半年GDP下降1.6%,第二季度增長3.2%。而內蒙古2020年上半年GDP生產總值為7704.1億元,同比下降3.8%,受客觀沖擊較大短期內復蘇上行難度較大,因此未來從中央到地方的短期增長經濟目標應該隨大勢適當弱化,不強調速度和增量,更注重質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強化民生與社會目標。疫情對就業波及范圍較廣,對城鎮就業沖擊更為嚴重,加劇了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的難度,全區應往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大幅增加,內蒙古就業問題亟待解決。而脫貧攻堅工作前期基礎扎實,全區基本完成任務,鞏固脫貧成果并建立后脫貧時代的扶貧長效機制尤為重要?;鶎由鐣卫碓诖舜我咔榉揽剡^程中作用凸顯同時也暴露短板。因此,在“十四五”時期,內蒙古保民生、保就業、保基層運行、保脫貧成果等工作將會成為重中之重,在地方工作評估中的權重必然會顯著增加。
處理好財政壓力與財政擴張政策的矛盾
近幾年國內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明顯上升,而疫情影響對國內財政困境幾乎是一記重拳,會造成部分地方財政“癱瘓”。要執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央財政有能力繼續擴張,但地方財政則無力擴張,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會形成“瘸腿”效應。內蒙古原本地方財力有限,財政支出壓力巨大,債務風險問題突出,再加上今年在民生保障和疫情防控上又加大投入,必然會對平衡財政壓力與發展需求帶來新的挑戰?!笆奈濉睍r期內蒙古如何實現財權和事權相匹配、政府考核制度合理化、投融資多元化規范化、政府債務管理完善化和風險預警機制化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調整好既定發展戰略實施中的變化
在疫情之前,國內各地都有自己的發展戰略、發展計劃和重大項目,內蒙古有沿黃生態經濟帶、呼包鄂中心城市群、中蒙俄經濟走廊等不同層次的發展戰略,建設云計算中心、智慧城市、健康谷、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這些都是“十四五”期間發展的重大抓手。但在疫情之后,這些發展戰略的資源條件和環境有了很大變化,原先的發展計劃很難短時間內大干快上,因此在“十四五”規劃中不得不對目標任務、完成時間、保障條件進行一定的調整并創造性地執行,既要緊跟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總體統籌,也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為內蒙古實際發展出謀劃策。
挖掘好消費與投資中新的增長點
疫情之后,各國鼓勵產業回流,加強產業控制以增強產業安全,同時犧牲一部分產業效率。各國的內部市場將更加重要,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將會加強。消費方面,原本消費需求對內蒙古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步增強。受疫情影響,居民增收困難、人員活動受限、企業復工延遲、經營活動場所關停,對餐飲、旅游、娛樂等消費受到一定程度限制。投資方面,投資作為拉動全區經濟增長主要引擎的地位仍未改變。疫情發生時間正處施工間歇期,對全區固投在建工程的直接影響甚微。但受疫情影響部分人員返崗返工仍有障礙,部分項目前期報建審批手續也可能被延遲,影響投資進度和質量。由于內蒙古短期內經濟發展方式仍屬于投資驅動型,能否保持在合理的經濟運行區間仍取決于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方向和效益。因此,內蒙古“十四五”時期如何拉動消費和投資兩大抓手,緊跟“四新”步伐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既是緩解短期經濟下行沖擊的辦法,更是解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平衡好新科技、新業態、新基建與傳統經濟的關系
疫情之下,各種線上活動明顯增加,越來越多的服務活動搬到了網絡上,各種形式的遠程辦公、視頻服務、電商業務等,在經濟放緩之下逆勢增長,催生了危機中的新機遇。國家提出以推動“新基建”刺激經濟,必然會成為資本和政策追逐的亮點,地方政府很容易卷入追逐新熱點的競爭中。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僅僅停留在新概念、新噱頭的層面一擁而上,要從產業變革的層面運籌帷幄、積蓄實力,不斷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動力。同時要認清作為欠發達地區,內蒙古還是需要有牢固的傳統經濟支撐,能源資源、化工、農畜產品、旅游文化等優勢產業在關鍵時候能顯示內蒙古經濟的韌性,對內蒙古經濟的支撐作用至關重要。要在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之上,發展新能源、生物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加快多元支撐產業體系建設。與此同時,緊抓“新基建”和數字經濟的機遇,因地制宜,在駐足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上發力,尋求內蒙古經濟發展新支點。因此,內蒙古在“十四五”時期要注重平衡好把握“新”機遇和鞏固“傳統”優勢的關系,協調好“穩”和“進”的關系,處理好爭取國家支持和自主發力的關系。
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高質量謀劃內蒙古“十四五”發展,既是解決當前發展難題的出路方法,又為下一個五年甚至中長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行動指南,更為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擘畫藍圖。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