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毅 呂建華 毛瑞喜



摘 ? ?要:調研組走進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鄒平市,針對優質小麥品種選育與利用、試驗示范與生產推廣、收儲與加工企業案例分析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分析4個專題,分別邀請科研育種單位、相關部門、企業、良繁基地等負責人員,圍繞山東省優質小麥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充分調研,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基本摸清了當前山東省優質小麥發展基本情況及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今后山東省穩步發展優質小麥產業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優質小麥產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小麥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種植面積最大、總貿易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有“世界糧食”之稱。小麥是我國第三大糧食作物,也是我國重要的口糧作物,對糧食安全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小麥常年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糧食作物的20%以上。2017年我國小麥播種面積及產量詳見表1。
小麥是蒸、煮、烘、烙、煎、炸各類食品的直接原料,品質比起其他作物來說更加重要和復雜。我國優質小麥育種、生產大體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是解決溫飽階段,由于生產水平低,小麥產量低,重數量忽視品質,育種和生產上以提高產量為重點;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進入品質遺傳改良起步階段;1996年后,進入優質小麥產業發展階段,隨著小麥品質評價體系的逐步建立、日趨完善,高產優質品種的育成推廣,優質小麥標準的實施,生產管理環節產銷關系的不斷理順, 山東省乃至我國優質小麥產業都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但是,我國的優質小麥生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是我國雖然是全球小麥第一生產大國,但不是強國,我國小麥不但出口困難,而且在總量已經充足的情況下,每年還進口超600萬t的優質小麥,山東省優質小麥的缺口每年在100萬t左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途徑。為了破解優質小麥產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根據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鄉村振興鄉村行”調研工作方案要求成立專題調研組,分別赴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鄒平市進行調研,調研組臨行前制訂了詳細的調研計劃、方案和調查問卷,并針對優質小麥品種選育與利用、試驗示范與生產推廣、收儲與加工企業案例分析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分析4個專題,分別邀請科研育種單位、相關部門、企業、良繁基地等負責人員,圍繞山東省優質小麥產業發展情況舉行3場座談會,實地考察了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的倉庫及面粉、酒精、面條等加工車間和鄒平市明集鎮小麥生產基地,期間還征求了煙臺、泰安、菏澤等市農科院有關專家意見,調研組成員通過一系列座談、調研、咨詢,取得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1 ? 優質小麥品種選育與利用
1.1 ? 優質小麥的概念、類型與產區
1.1.1 ? 優質小麥的概念、類型
小麥品質一般包括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兩類。營養品質主要是指蛋白質含量及其氨基酸組成的平衡程度;加工品質是指小麥籽粒制粉及面粉對制作不同食品的適合和滿足程度。小麥的加工品質又可分為磨粉品質和食品加工品質兩類。磨粉品質指的是將小麥加工成面粉過程中加工機具、流程和經濟效益對小麥構成與物化特性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出粉方面;食品加工品質是指在制作各種食品時對面粉物化特性的要求,即通常所說的烘烤品質和蒸煮品質,這種品質因食品不同而異。
優質小麥的類型是隨著認識的深入、生產的發展、市場的需求而不斷演變的。1998年國家頒布了《專用小麥品種品質》標準(GB/T 17320—1998),根據小麥籽粒用途的特點,將小麥品種分為3類:強筋小麥、中筋小麥、弱筋小麥。1999年又頒布了《主要糧食質量標準》的產品標準(GB/T 17892—1999和GB/T 17893—1999),首次對優質小麥品種進行了定義,并明確了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兩類優質小麥的品質標準。2013年國家頒布了《小麥品種品質分類》標準(GB/T 17320—2013),對小麥品種品質的分類進行了優化,根據小麥籽粒用途的特點分為4類:強筋、中強筋、中筋和弱筋。2017年制定了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制定了強筋、中強筋、中筋和弱筋小麥品種標準,并將滿足強筋、中強筋和弱筋小麥的各項相關指標要求的小麥定為優質小麥品種(表2)。
強筋小麥,胚乳為硬質,小麥粉筋力強,適用于制作面包或用于配麥;中強筋小麥,胚乳為硬質,小麥粉筋力較強,適用于制作方便面、餃子、饅頭、面條等食品;弱筋小麥,胚乳為軟質,小麥粉筋力較弱,適用于制作餅干、糕點等食品。用于加工面包的優質小麥要求蛋白質含量高、面筋強、面團穩定時間長等,用這樣的小麥粉生產出來的面包個頭和色澤均勻、有光澤、膜薄光滑、松軟有彈力、口感好、保質期長、不塌陷、不變形。而用于加工餅干、糕點的優質小麥要求蛋白質含量低、面筋弱、面團穩定時間短,用這樣的小麥粉生產出來的糕點形態完整、花紋完整清晰、組織結構均勻、酥松、爽口不粘牙、細膩適口。用于加工面條和餃子的優質小麥粉,其產品色澤光亮、結構細密、表面光滑、耐煮、耐泡、不斷條、不破皮、不混湯,吃起來柔軟、有咬勁、爽口不粘牙,并具有小麥清香味。
1.1.2 ? 山東省是全國優質小麥主產區
2008年我國制定并開始實施《小麥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對科學布局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利用區域資源優勢、促進專用小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優質小麥已形成了三大優勢產業帶,即黃淮海優質強筋小麥、長江中下游優質弱筋小麥和東北優質強筋春小麥。
山東省自然生態條件優越,適合優質強筋小麥生產。山東省農田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粗骨土6個土類的15個亞類,其中尤以潮土、棕壤和褐土的面積較大,分別占耕地的48%、24%和19%,而這些土壤類型較適合優質小麥的生產。山東省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全省年日照時數2 200~2 900 h,10 ℃以上年平均積溫3 592~4 760 ℃,平均降水量550~950 mm。小麥灌漿中期平均日最高氣溫22.8~26.8 ℃,開花至成熟期平均氣溫18.2~21.7 ℃、降水量37.1~69.3 mm、日照時數271~326 h,具有發展優質小麥的明顯氣候資源優勢。綜合氣候、土壤、光照、降雨及小麥生產水平等條件,山東省是我國最適合生產優質強筋小麥的區域。
1.2 ? 山東省優質小麥育種現狀
1.2.1 ? 山東省優質小麥品種審定情況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小麥品質改良,一直到90年代中期山東省優質小麥還處在試驗研究階段,90年代中后期山東省優質小麥育種工作進入快車道。1999—2018年,山東省審定優質強筋小麥品種18個(表3)。這些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的審定,不僅使小麥品質得到明顯改善,產量水平也顯著提高,基本上與高產品種相當,甚至略有增產,為優質小麥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品種基礎。濟南17、濟麥20、煙農19等均達到國家優質強筋小麥品質標準,3個品種累計推廣面積均超過400萬hm2,先后獲得山東省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得到國家和行業內的肯定。
“十三五”以來,山東省設立優質強筋專用組區域試驗,極大地促進了優質小麥育種和小麥生產的發展。近年來,山東省又育成了面包加工品質更加優異的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229和濟麥44。
1.2.2 ? 山東省推廣的優質小麥品質情況
山東省具有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的良好基礎條件,比如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 非常適合優質小麥的生產,是我國傳統的優質小麥產區。據對我國10個小麥主產省(區)商品小麥的綜合分析發現,山東省商品小麥的綜合品質高于全國平均值。山東省審定的18個優質強筋品種,蛋白質平均含量為14.4%,穩定時間13.6 min,其中穩定時間在10 min以上的品種占72.2%。特別是近年來審定的濟麥44、濟麥229、藁優5766等品種蛋白質含量15%左右,穩定時間20 min以上,基本達到了高端產品加工的需求,詳見表4。
1.3 ? 山東省優質小麥生產情況
1.3.1 ? 1999—2006年優質小麥種植面積穩步提高
1999—2006年,由于濟南17、濟麥20、煙農19和淄麥12等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的育成和大面積推廣,山東省優質強筋小麥面積不斷擴大,1999年全省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82.7萬hm2,占小麥總面積的21.7%;2006年全省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195.2萬hm2,占小麥總面積的49.5%,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表5、圖1)。
1.3.2 ? 2009年至今強筋小麥種植面積大幅度下滑
隨著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山東省小麥產量持續增長,一批高產品種得以大面積推廣,高產紀錄不斷更新。但優質小麥品種的種植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2006年山東省優質小麥種植面積超過了全省小麥面積的49.5%,2007年種植面積開始下滑,2009年強筋小麥面積下滑到10.4%,至2017年強筋小麥面積僅占全省小麥面積的3.6%。
分析造成山東省優質小麥品種種植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家為保障糧食安全,加大了高產品種的推廣應用。近年來,隨著高產創建、現代農業等項目的實施,全省建立了一大批高產、超高產示范田,高產品種濟麥22、良星99、魯原502等品種得到迅速推廣應用。二是優質小麥優質優價不明顯,種植收益較低,種植積極性不高。我國農村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基本國情決定我國糧食種植大部分是以戶為單位生產,傳統分散種植模式生產同一品種小麥的品質差異很大,企業收購加工難度大,難以實現優質優價。
1.3.3 ? 山東省優質強筋小麥需求情況
根據測算,我國優質強筋小麥的需求在600萬t左右,山東省約200萬t,近幾年山東省強筋小麥面積在13.3萬hm2左右,總產約100萬t,缺口100萬t左右。另外,受環境和氣候條件、生產栽培措施的影響,優質強筋品種生產的小麥并不能完全達到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因此缺口更大。
2 ? 優質小麥的展示示范與生產推廣
2.1 ? 加大優質小麥宣傳推廣力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糧食加工需求越來越高,呈現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的態勢。優質小麥的利用和發展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引導推廣優質小麥品種。同時,受市場影響和效益推動,糧食加工企業根據各自發展需求,主動篩選、引進、推廣優質小麥品種。
2.1.1 ? 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推動小麥產業提質增效
一是根據國家和山東省優質小麥品種審定情況,及時做好新品種展示示范和評價工作,篩選確定最適宜當地生產的優質高產新品種。眾所周知,山東省早期推廣的優質小麥品種,如PH82-2-2受產量等因素的限制,推廣面積不大。之后,濟南17、濟麥20、煙農19、淄麥12等一批優質又相對高產的品種相繼被審定,各地積極引進推廣,使山東省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總面積的近50%,基本打破了我國優質小麥常年依靠進口的現狀。自2006年濟麥22、良星99等一大批高產、超高產類型品種的審定推廣后,與濟南17等品種相比產量明顯提高,因此,適量的優質加價無法彌補產量差額,優質小麥推廣速度逐步下降。隨著濟麥44、泰科麥33、徐麥36等一批高產優質品種的審定,各地積極開展展示評價,篩選推廣最適宜當地生產的優質品種,將再現山東省優質小麥應用高峰。二是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開展各種培訓班,宣傳優質(強筋、中強筋)小麥品種和配套技術及種植優質小麥的優越性,特別是在種植過強筋小麥的區域,通過對技術、品種、市場需求等的推介,農民很易接受。三是積極主動向企業宣傳推廣。企業是優質小麥生產鏈條中最后的一個環節,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企業的需求、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力。許多企業多年來應用進口配額的小麥,而對國內的品種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向企業推廣國內生產的優質小麥,生產出的小麥讓企業化驗其品質,讓企業認可。
2.1.2 ? 企業積極引進優質小麥品種,多措并舉推動優質小麥規模化生產和產業融合
濱州中裕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優質小麥良種繁育、種植、收購、儲存、深加工于一體的能源節約型、循環經濟型、精深加工型企業。據調研,公司于2006年引進種植“師欒02-1”,該品種適宜當地種植,品質較好、性狀較為穩定,公司經過多年應用,對其加工使用有獨到之處,可替代進口小麥,降低生產成本,使企業獲得了良好效益。為保障優質小麥糧食供應,公司實行了“三免一加”訂單生產模式,即免費供種、免費播種、免費收割、比市場價加價10%收購小麥的政策,積極推進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建設。目前,已建成的百萬畝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年產優質麥超40萬t,輻射帶動近20萬農戶,既保障了小麥品質,也促進了企業專用產品的開發,并通過小麥產品深加工,實現了小麥加工“下腳料”釀造酒精→酒精“下腳料”酒糟進行養豬→養豬糞便發酵沼氣→沼渣沼液再去培肥地力,實現了全產業鏈循環。
鄒平市、淄博市是山東省優質小麥濟南17集中種植區,加工企業對該品種的認可度較高,價格較普通小麥高10%以上,且生育期相對較短,小麥前期收購價格也高,得到了種植戶的認可。鄒平市孫鎮糧油購銷有限公司等糧油企業,淄博市博信、魯農等種子企業通過與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簽訂合同,提供種子、肥料、管理等服務,按優質小麥市場價格收購糧食,既銷售了種子,又回收了糧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1.3 ? 加大優質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力度,精準推廣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質小麥品種
新品種展示示范是宣傳推廣新品種最科學、最有效的手段,經田間種植,將每個品種的特性直觀地展示出來,通過召開觀摩培訓活動,宣傳推廣各品種,充分體現“看禾品種、看種品系、看系品向”展示示范功能。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自2006年在全省開展小麥展示示范工作以后逐年組織,不斷加強完善。自2017年與全省高產創建平臺項目相結合,全面開展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工作,建立了覆蓋全省糧食主產區的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網絡。2017—2018年安排展示示范點69處,統一展示品種66個;2018—2019年安排落實小麥展示示范中心62處,統一展示品種51個。為突出展示優質小麥品種,2018—2019年全省征集了近3年審定和生產上影響力較大的10個優質品種進行單獨展示,設置優質展示對照品種,針對優質品種在田間性狀調查、測產情況、抗病性調查等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全面分析品種優缺點,選優汰劣,形成指導全省優質小麥品種布局意見。
各市種子管理部門針對當地生產實際,積極引進展示優質小麥品種。在小麥優良品種選用、優良種子供應、栽培、農技、病蟲害防治等新技術集成等方面,強化專家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促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以期在項目目標期內達到預期示范效果。
2.1.4 ? 加快新品種推廣政策引導,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
良種補貼是指國家對農民選用優質農作物品種而給予的補貼,目的是支持農民積極使用優良作物種子,提高良種覆蓋率。山東省良種補貼對優質小麥的推廣和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3方面:一是對優質小麥良種進行補貼,加快了優質小麥的推廣應用;二是規模化、整建制地種植優質小麥,配套相應的優質高產技術,生產出產量高、品質優、質量統一的優質糧食,便于優質小麥收購和加工企業應用,能夠實現優質優價;三是有資質、信譽高的供種企業提供優質小麥種子,田間雜株明顯減少,純度顯著提高,保障了糧食質量。
2.2 ? 加強培訓、指導優質小麥生產、收購,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基層一線干部和技術人員是直接指導、接觸農民科學選種用種的技術人員。目前,基層農技人員對優質小麥不甚了解,多數停留在“優質小麥就是蛋白質高”的知識面,對其品質指標與加工之間的對應關系知道得很少。加強對他們的技術培訓,掌握當地的自然氣候、土壤、水利等栽培技術條件,詳細培訓優質小麥品種生長特征、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和需求加工等知識,指導農民科學選用優質高產且適宜當地種植的新品種,采用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生產符合加工標準的糧食,通過優質優價,實現農民豐收、收購企業和加工企業獲利的良性循環。
2.3 ? 建設適度規模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實現優質小麥產業鏈共贏
2.3.1 ? 建設穩固的優質小麥生產基地
山東省優質小麥生產基地落實在領導重視、技術力量強、群眾科技意識強、科學種田水平高的地區。由于優質小麥附加值較高,同時優質小麥品質指標對地力水平要求較高,因此生產基地的基礎設施水平較高,且土地平整、耕作方便、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有通信和電力保障、土壤無污染。
2.3.2 ? 因地制宜選擇優質小麥品種
優質小麥通常選擇通過山東省審定或國家審定的新品種,通過展示示范,遴選出適合當地自然條件、栽培習慣,農民、企業都接受的品種。
2.3.3 ? 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
要生產品質優良、質量穩定的批量小麥糧食,要求區域化種植,只有生態環境適宜,才能保持種性純正、品質穩定優良;規模化生產要求集中連片種植,統一技術管理、單收單打單儲,防止混雜,確保質量統一純正。
2.3.4 ? 回收措施及加價原則
據統計和調研情況來看,山東省優質小麥收購一般加價0.2元/kg左右。收購加價幅度主要受加工企業需求量影響。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由于長期使用師欒02-1品種,形成了該品種穩定的加工技術規程,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公司對該品種的收購加價較為穩定。根據鄒平市明集鎮糧食收購情況看,濟南17收購加價幅度變化較大,2018年濟南17收購價2.6~2.66元/kg,2019年同期只有2.36~2.4元/kg。由于國家對強筋小麥沒有保護價,基本上隨行就市,即使有訂單,也難免有害農現象。
2.3.5 ? 種植大戶、合作社是發展優質小麥的中堅力量
種糧大戶、合作社是順應當前我國土地制度改革、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帶領農戶走進市場的新型實體,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也是當前接受新品種、新技術意愿最強烈的群體。由于其流轉土地數量相對較多,通過科學引導、規范管理,生產品種統一、質量統一的批量優質小麥糧食,實現優質優價、豐產豐收。
2.3.6 ? 完善優質小麥收購檢驗標準和措施
根據調研情況,目前優質小麥收購檢測方法主要根據收購人員對籽粒表觀特性的判斷,對收購單一熟悉的品種較有效,當前還沒有現場能夠直接測試收購小麥品質指標的簡易手段和工具。
3 ? 優質小麥收儲與加工
3.1 ? 山東省發展優質小麥產業的成功模式
3.1.1 ? 小麥加工龍頭企業帶動型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濱州市濱城區,年加工小麥100萬t。按照“企業+合作社+基地+訂單農戶”的管理模式,采取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加價10%收購的“五統一”生產模式,推行“免費供種、免費播種、免費運輸”三免費的營銷模式,在濱城區及其周邊建立了穩定的優質小麥種植基地10萬hm2。與種植普通小麥相比增收220元/667 m2,調動了基地農民種植優質小麥的積極性,也保障了公司原料供給。
中裕在面粉加工基礎上向一產、三產延伸,形成“高端育種、訂單種植、倉儲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養殖、蔬菜種植、食品加工、營銷餐飲商超服務”十大板塊的三產融合、綠色循環產業鏈條。各環節互為源頭、互為終端,實現了“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的“新六產”模式。
3.1.2 ? 優質小麥種子公司帶動型
濟南17小麥在鄒平市自1999年示范推廣至今近20個年頭,種植面積穩定在2.3萬hm2左右,占全市小麥面積的40%,主要集中在長山、高新、焦橋、孫鎮、韓店、明集6個鎮辦,已成為鄒平市小麥生產上其他品種不易代替的高產優質當家品種。鄒平新大地種業有限公司是優質專用強筋小麥品種濟南17在鄒平市的經營商,為優質小麥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一是示范帶動。結合公司繁種示范半精量播種關鍵技術,改變了大播量播種習慣。二是基地輻射。該公司在濟南17繁種基地村推廣半精量播種、一噴三防、氮肥后移等關鍵技術,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及時組織一輪又一輪現場觀摩會,使濟南17及其栽培技術的推廣迅速輻射到了周邊村莊及部分鄉鎮。三是大面積推廣。在前期試驗示范的基礎上,在農業主管部門的引導下,公司把濟南17向全縣推廣,由東部鄉鎮擴大到中部鄉鎮,推廣面積逐年上升。四是統一供種。結合政府統一供種項目,將濟南17全市種植面積穩定在2.3萬hm2左右,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另外,鄒平市雖然沒有專門的優質專用小麥商品糧加工企業,但大大小小的濟南17商品糧收購網點星羅密布,解決了優質小麥銷路問題。
3.1.3 ? 糧食收儲龍頭企業帶動型
糧食收儲企業是糧食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重要的紐帶,在推動優質小麥產業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鄒平市孫鎮糧油購銷有限公司位于鄒平市孫鎮駐地,公司下轄孫鎮庫區、明集成家庫區、碼頭庫區3個收納庫,總倉容(含租賃)31 500 t,日清理干燥糧食能力達到1 000 t,能為2 000~3 333 hm2糧食種植戶提供“烘、存、銷”一體的現代化產后服務。該公司成立了鄒平市圣金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以明集鎮4 000 hm2優質耕地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優質原糧種植,按照“自愿加盟、訂單銷售、利潤分成”的合作方式,打造了明集高端食品原糧種植基地,全部種植優質強筋小麥濟南17,實現了“一鎮一品”。
3.1.4 ? 優質小麥產業園區帶動型
產業園以中裕食品、隆達食品、金匯玉米等骨干企業為龍頭,集聚相關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組成產業化聯合體,走出了一條農牧結合、三產融合、綠色循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2 ? 取得的基本經驗
3.2.1 ? 龍頭企業與培育優良品種相結合
從中裕發展歷程來看,采用優質小麥品種師欒02-1成為企業主原料的時刻,就是企業向優質、高端進軍的轉折點。利用該原料,中裕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出了高檔專用粉、蛋白粉、特級食用酒精、變性淀粉、胚芽油、麥胚多肽、膳食纖維等系列產品,可以說中裕對師欒02-1的利用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3.2.2 ? 規模化推進與訂單農業相結合
優質小麥品種規模化種植可以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品”,避免與普通小麥“花插”,實現專收、專儲、專用。訂單農業既可以降低種植戶風險,也可以讓種植戶提高落實關鍵栽培技術的積極性,從源頭上保證優質小麥品質的穩定性。規模化推進可以保證足量生產,滿足加工企業大量采購,易于形成市場中心,搭建順暢銷售渠道。訂單農業可以保證品質穩定性和生產穩定性,還可以帶動規模化推進;規模化推進可以提高訂單農業履約率,只有將兩者相互結合,才能實現優質小麥產業化生產。
3.2.3 ? 糧食收儲龍頭企業與農戶科學儲糧相結合
糧食科學收儲是產后節糧減損的重要環節。在時間、天氣條件均允許的情況下,優質小麥加工企業、糧食收儲龍頭企業可能會完成收儲任務。但是如果遭遇惡劣天氣,僅僅依靠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此時必須引導農戶參與到科學儲糧的環節中,確保優質小麥豐產豐收。
3.2.4 ? 生產加工與科技創新相結合
中裕公司現有農業農村部小麥加工重點實驗室、國家糧科院小麥加工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農業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工作站等國家級科研平臺,與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保持密切合作,有效解決生產、加工環節的技術難題,實現技術改進、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新產品能及時進入生產加工階段,奪取了搶先占領市場的制高點。
3.2.5 ? 優質麥加工企業與一產、三產相結合
二產接一連三,雙向延伸,通過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暢通供應鏈,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
3.2.6 ? 政府與各農業經營主體相結合
增強政府指導扶持作用,在生產基地建設投入、統一供種、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業保險補貼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協調種業公司、國有糧食企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簽訂與履行訂單,維護和保障農民權益和收益。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的市場主體地位,在積極拓展優質小麥市場空間,穩定產量、保證品質等方面下功夫,確保銷路暢通,保證農民收入。
4 ?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分析
4.1 ? 調研范圍
(1)重點分析2016—2018年3個年度相關數據。
(2)種糧大戶260個,種植面積18 347.3 hm2。其中,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濱城區80個訂單種糧大戶(全部種植優質小麥師欒02-1),種植面積達到4 716.7 hm2左右。
(3)分析指標體系包括7個:種植面積(hm2)、產量(kg/667 m2)、收購單價(元/kg)、補貼(元/667 m2)、管理成本(元/667 m2)、種子投入成本(元/667 m2)、毛利潤(元/667 m2)。
(4)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法、綜合分析法。
(5)效益分析思路:一是分年度對優質小麥(260個種植大戶)、普通小麥(260個種植大戶)相關指標對比分析;二是分年度對優質小麥(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裕公司)濱城區80個訂單種植大戶)、優質小麥(260個種植大戶)、普通小麥(260個種植大戶)相關指標對比分析;三是中裕公司濱城區80個訂單種植大戶種植面積情況分析。
4.2 ? 分年度對優質小麥種植大戶、普通小麥種植大戶相關指標對比分析
2016—2018年度 260個種植大戶優質小麥、普通小麥相關指標見表6。
通過對260個種植大戶種植優質小麥、普通小麥連續3年相關指標對比分析可以發現,種植優質小麥的產量、補貼、管理成本、投入成本與種植普通小麥基本持平,但效益高于普通小麥;但是隨著優質小麥種植面積的擴大,毛利潤有下降的趨勢。
4.3 ? 分年度對優質小麥(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濱城區80個訂單種植大戶)、優質小麥(260個種植大戶)、普通小麥(260個種植大戶)相關指標對比分析
2016—2018年度優質小麥(中裕公司濱城區80個訂單種植大戶)、優質小麥(260個種植大戶)、普通小麥(260個種植大戶)相關指標見表7。
通過優質小麥訂單種植大戶、優質小麥種植大戶、普通小麥種植大戶連續3年相關指標對比分析可以發現,種植優質小麥的收益高于普通小麥,訂單種植大戶種植優質小麥的效益更加明顯。
4.4 ? 中裕公司濱城區80個訂單種植大戶種植面積情況
優質小麥(中裕公司濱城區80個訂單種植大戶)種植面積見表8和圖2。
中裕公司濱城區80個訂單種植大戶種植面積,2017年比2016年增加166.7 hm2,2018年比2017年增加857.3 hm2,2018年比2016年增加1 024 hm2,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且增加的幅度越來越大。由此可見,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按照訂單種植實行加價收購的推廣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種植優質小麥的積極性,同時帶動濱州市及周邊地區種植優質小麥面積達近13.3萬hm2。
5 ? 專題調研發現的問題與對策
專題調研組通過召開座談會,咨詢有關專家、教授、種糧大戶和合作社負責人,實地考察企業倉庫車間、生產基地,基本摸清了當前山東省優質小麥發展基本情況及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今后山東省穩步發展優質小麥產業的對策和建議,實現了省廳“把調查研究貫穿主題教育全過程”的目的。
5.1 ? 優質小麥選育、產學研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山東省從事優質小麥育種的單位有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3家省級單位,地市級科研單位14家,公司企業20余家。經過近20年的發展,育成了一系列高產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形成了濟麥、山農、泰科麥、煙農、菏麥等知名優質麥品牌系列。但是生產上依然缺乏硬質高筋的面包專用小麥。相對好的強筋小麥,在市場上依舊競爭不過國外強筋小麥,主要是因為選育出的品種品質指標不協調,如面筋強度不夠、吸水率偏低等,因此,加快培育真正能代替進口的強筋品種任務依然艱巨。
當前山東省優質小麥育種主要存在4方面問題:一是種質資源創新后勁不足,育種材料難以滿足育種需求,育種手段單一,育種效率低。高品質品種不過硬,改良型和修飾型多,無突破型品種。二是育種規模偏小,育種推廣與示范基地(點)過少。三是小麥栽培技術水平較差,不注重對耕地土壤肥力的培養問題。四是重審定,不重推廣,缺乏栽培技術和良種良法配套。
下一步山東省優質小麥育種、產學研結合要抓好如下工作。
一是要根據優質專用明確育種方向,兼顧高產、優質、早熟等農藝性狀間的關系,在不顯著降低產量水平的同時,兼顧品質的提升,特別要注意小麥品種品質性狀間的協調性,如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穩定時間的協調性;重視小麥品種加工饅頭、面條、水餃等我國傳統食品的適用性,選育食品專用型優質小麥品種;選育高出粉率、高白度(不使用增白劑等食品添加劑)的小麥品種;關注消費者的特殊要求,如紫粒和藍粒小麥品種的選育。
二是創新育種技術和手段。加大種質材料創制及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體系創建,創造目標性狀突出且綜合性狀好的育種親本材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完善高效的常規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技術體系,核心是由傳統的“表型”評價選擇轉向“表型+基因/QTL”評價選擇。在深入鑒定種質資源的基因/QTL基礎上,結合性狀表現,選擇含有目標性狀基因/QTL的種質作為重點親本,設計雜交組合,采用聚合雜交、有限回交等方式組配親本,借助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將多育種目標性狀融合在一起,選育出突破性優質小麥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