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爽
研究表明,抑郁癥已經成為中國疾病負擔的第二大病。當下,抑郁癥正困擾一些兒童青少年。雖然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復雜,但家庭與生活環境因素不容小覷。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抑郁癥患者最小年齡低至四五歲”,全國知名兒童心理專家、北京大學回龍觀臨床醫學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華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中,第一次出現情緒困擾可追溯至幼兒時期。”
孩子的痛苦,家長可曾理解?
劉華清在北京大學給醫學部研究生上課時,曾向學生提問:“你身上的三個優點是什么?”有的學生脫口而出“會唱歌、彈琴、繪畫,熱心腸,積極向上……”,而有的學生則難以說出自己的優點。對此,劉華清指出:“這說明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對孩子幼年成長缺乏足夠關注。”
劉華清接觸的大量幼兒臨床診斷病例,顯示出一些相似特征: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常常被父母批評指責、貶低打罵,睡不著覺,吃不好飯;悶悶不樂,抵觸上幼兒園,甚至一去幼兒園就哭鬧,拉肚子、發燒,抑或沒有確切性疾病證據的全身異常疼痛;注意力不集中,敏感多疑,容易發脾氣,點火就著。面對孩子表現出的類似負面情緒,一些家長認為是“孩子內心太弱小,嬌氣、矯情,意志力薄弱”所致。劉華清提醒,持續有以上癥狀兩周以上的孩子,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心理疾病,家長應該重視。
劉華清說:“如果在孩童時期有過被遺棄、虐待或忽視的經歷,就容易導致心理創傷和憂郁的問題。罹患抑郁癥的兒童青少年需要藥物和心理方面的康復治療,更需要家人科學的陪伴,家長一定要學習抑郁癥的相關知識,不批評、不指責,要接受、理解孩子的痛苦,尊重孩子,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重視,鼓勵他們去專業醫院看醫生,及時接受診療,督促其按時吃藥。”
生活中,孩子們眼中的“小事”可能引發父母的“大脾氣”。劉華清指出:“這種‘大脾氣如果持續地在孩子的成長中爆發,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出于服從權威的心理有所‘改善,但時間長了,尤其到了青春期,‘服從會變成‘對抗,孩子會把父母的這種壞脾氣當成一種對自己的‘敵對態度來看待,進而在處理問題時就會用對抗的態度來應對,家長就感覺孩子逆反了,而如果家長不及時調整狀態,局面會變得難以收拾。”
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包容,控制住自己的“怒氣”,需要掌握科學的教養方式。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的教養理念,他在《精神分析的概念和理論》一書中解釋道:在孩子的經驗里,創傷與恰到好處的挫折只是程度上的差別。不同點在于一個母親嚴厲地喊“不”,而另一個則是溫柔地說“不”,或者說一個是令人恐懼的禁止,另一個是具有教育意義的禁止。比如,一個父親對孩子的大吵大鬧還以敵對的暴怒——不妥協的禁止,只強調孩子不能要什么或不許做什么;而另一個父親抱住孩子并安撫他——堅定卻沒有攻擊性,充滿愛意卻不誘惑,而且為被禁止的事物和活動提供可以接受的替代品。
劉華清強調,批評孩子要講究科學的方法,溫和而堅定。“批評在親子關系中是一種特殊的控制權,大多數批評只是一時沖動、不滿和憤怒,不但沒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劉華清建議,在批評孩子前,家長不妨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我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了嗎?孩子的選擇是否可能是正確的,我卻因為經驗有限才覺得他的選擇不夠明智?我的動機是為孩子著想嗎,抑或是為了達到我自己的目的?“當父母把這些問題一一回答后,再說出口的批評一定是誠懇、謹慎而積極的。”
親子關系,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石
在兒童青少年抑郁癥治療中,劉華清認為,融洽的親子關系是療愈疾病的良藥,“個體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基礎,是嬰幼兒可以體驗到與父母之間能建立和擁有安全、溫暖、穩定、親密和可持續的關系。親子關系的質量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孩子直至成人是否能夠在與他人關系之中創建好的關系記憶和體驗”。
今年兩會,全國婦聯曾針對3歲以下兒童家庭獲得社會支持不足、現有供給不能滿足嬰幼兒家庭對早期家庭教育支持服務需要等現實問題,建議建立健全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教育支持服務機制,加強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規范管理等。
劉華清說:“在一些家庭中,父母無法與孩子調頻滿足其情感需要,或不會給到孩子恰當的挫折體驗,不理解嬰幼兒非言語信息表達出來的情感和發展需要,不懂如何和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戀關系,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自知或對自己失控導致嬰幼兒心理受傷的情況一無所知,對早期孩子的成長進行了不恰當和過早干預等,都有可能引發家庭教養困難和孩子心理健康危機。如果沒有及時為嬰幼兒提供新的關系體驗和修復,孩子的大腦自然發育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并可能引發一系列持續一生的創傷反應。”
與此同時,劉華清表示:“處于創傷狀態下的孩子可能非常安靜和沉默,如果父母無法識別,那可能就會誤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個乖寶寶或好養育的孩子,并為此感到高興和自豪。這樣就完全忽略了孩子正處于痛苦之中,這對于孩子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嬰兒階段屬于前語言期,幼兒用言語表達自己感受和需要的能力有限,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劉華清說:“他們使用非言語的方式表達和呈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母親理解孩子不同階段和情境下的非言語信息非常重要。例如,嬰兒在長牙期間會咬各種東西,喜歡把拿在手里的一切東西放進嘴里咬,幼兒這個動作不僅是為了緩解自己長牙的疼痛感,也是在通過這樣的方式體驗‘我和這些物體不同,我和媽媽不同的心理需要,這是孩子開始形成健康自我的信號。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媽媽不理解并指責或剝奪了孩子這一重要經歷,那孩子就無法真正完成分離,形成獨立人格。”
“為什么別人沒事,我的孩子卻抑郁了?”在孩子得了抑郁癥后,這是一個縈繞在很多家長心頭的困惑。心理學認為,抑郁是一種類似于壓力閥限的心理疾病,遺傳和生物化學因素可能決定了每個人可以承受的壓力水平,每個人能夠承受的壓力不同,壓力一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把人們推向抑郁癥的邊緣。劉華清強調:“相比醫生,家長不會做專業的診斷和治療,但是家長能與孩子共情,對孩子保持一顆慈悲心,耐心傾聽孩子的痛苦,無論任何事情,都不要‘棍棒交加,這十分必要。”
鏈 接
世界衛生組織(WHO) 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是: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生活理想、切合實際;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善于從經驗中學習;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適度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發揮個性;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恰當地滿足個人需求。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飲食、睡眠差,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