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理紅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勞動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將教學活動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為全面育人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近年來,許多學校積極開展勞動教育,提出讓勞動教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但在實際實施中,勞動教育的開展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各地編寫了地方教材也開設了相應的課程,但教師授課時多側重技能教育;勞動教育形式化紙上談兵,學生實踐動手的機會甚少;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單一,以傳統手工課為主;勞動教育課程專業性欠缺,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勞動教育板塊教材的挖掘創新課例展現不足。針對以上問題,我以“舌尖上的數字秘密”一課為例,談談勞動教育在綜合實踐課中的融合創新。
勞動中強化思維訓練
開課伊始,學生通過視覺、嗅覺、味覺、聽覺了解魚香肉絲這道家常菜,之后運用語言描述品嘗到的味道,教師調動學生依據勞動生活經驗,猜想做這道菜會用到的食材,幫他們建立起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
接下來,學生根據收集的菜譜發現有“適量”“少許”的問題,將“探尋適量、少許的秘密”轉化為課堂研究的小課題。學生通過之前的品嘗環節,回憶魚香肉絲的味道,進行大膽猜想,討論糖醋搭配方案。根據討論實驗結果,學生們收集匯總口感數據,找到本組最佳搭配結果,形成班級糖、醋搭配的小數據。
學生聚焦數據,分析數據的秘密。有同學會發現,某數在這幾組數據中出現的次數最多,也就是高年級會學到的眾數;有同學發現某組同學搭配的最佳數字特別大或者特別小,從而分析出這組同學口味喜歡偏甜或偏酸;也有同學發現這串數據中沒有極小也沒有極大的,而是一個范圍,從勞動之后得到的這一串數字,學生們明確了“適量、少許”并非精確的數字,而是一個范圍。
通過學生品一品、想一想,將教學活動與勞動很好地關聯起來。學生根據已有的勞動生活經驗,通過思考交流,觀察菜譜、發現問題、提出質疑、聚焦探究點。通過思考、分析、交流這些數據,學生發現了數據背后的“適量、少許”秘密,這也正是本堂課學生要探尋的問題。以勞增智,學生的腦力活動為體力運動確定了基本的方向,腦力活動有效地引導和促進了體力運動的發展,為體力運動提供了預見性,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提升。
勞動中促進分工合作
所謂小組合作勞動,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教學設計中,每組學生通過糖醋的最佳搭配,根據操作指南,小組分工、合作炒制魚香肉絲的過程,既是對之前“最佳味道搭配”進行實踐,又是對各組成員分工、合作的考驗,炒制成功最重要的保障就是各司其職,配料、切菜、烹飪、整理形成流水線。
利用小組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性,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進行分工,提高學生個體的學習動力。鍋、灶、油、鹽、醬、醋……體力運動的直接性、多樣性、靈活性是神經系統不斷發展的客觀動力,對糖醋比例進行調整嘗試找到最佳搭配,用最佳搭配炒制一份美味的魚香肉絲,這個過程就是科學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時時都在合作,從取材、攪拌、記錄、匯報,到配料、切菜、烹飪、整理,合作中既要分工明確、又要相互溝通協作,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在合作勞動過程中,學生既能實現個體的優勢互補,幫助個體實現自我判斷和自我修正,又能找準正確方向、提高效率,從而激發主動性、創造性。
勞動中實現創新創造
聯系生活,讓學生了解勞動分工帶來的勞動標準化和科學化,激發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什么是大數據?大數據給現代生活帶來什么便捷?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讓學生看到大數據離我們很近。如在重慶本土快餐品牌店,僅米飯一年就賣出9000萬份,他們是怎樣滿足這么多人需求的?“鄉村基”研制團隊對家庭用量、廚師用量、營養師建議用量及不同食用群體等做了調查,得到了精準的菜譜,進行標準化生產,每一家門店的菜品都是一樣的味道。
既要讓學生感受大數據、標準化給生活帶來的便捷,又要讓學生體會創新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對于學生而言,勞動不僅僅要鍛煉體力,更要提升創新能力。社會學家艾君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新時代勞動價值的體現標準,正在從傳統的“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實干”向“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并能為國家創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方向轉變。本課例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方式,創新勞動教學樣態,激發學生探究創新意識。
勞動中追求審美認同
勞動的審美能力,是個體希望通過勞動獲得審美享受的心理狀態,是人類的高級精神需要之一。它產生和發展于勞動之中,同時又是勞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動力,與自然、生活相關聯。整堂課有猜想時的爭議,實驗時的合作,烹飪時的分工,品嘗時的驚喜,標準化的驚嘆,這是勞動過程的美好畫面,學生享受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幸福感。
大數據的應用,讓我們的生活更精準、便捷了,為什么我們在菜譜中還會看到適量、少許的概念?勞動實踐中,學生體會到這與每個家庭喜歡的口味不一樣相關。魚香肉絲這樣的普通家常菜,它不以數據作為唯一標準,家家都可以做,卻家家都會做出獨特的味道。
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融合,應該是學科的多元化融合,看似一堂做菜的勞動教育課,其中包含了數學、科學、人文、烹飪等方面的內涵。勞動教育一定不能忽視的是實踐,只有讓學生真正體驗了實踐了才會有價值的體現,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思維的碰撞、創新,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融合,首先要把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其次,要遵循教育規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第三,要體現時代特征,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技術的支撐和社會服務的新變化。
實踐中,我們深感勞動教育之重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體力勞動對于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和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么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作者單位:重慶市人民小學)
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