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新聞鏈接
11月8日,吉林長春大學學生會一學生干部在點名后爆粗口、耍官威被全程記錄。視頻中,該學生滿嘴污言穢語:“我是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出身,管TM啥出身,誰不比誰多**,誰不比誰少,點個名就完事兒。”
長春大學學生干部爆粗口、耍官威事件,猶如一粒拋入輿論池的石子,迅速激起漣漪,讓學生干部的素質問題再度引起關注。之所以說“再度”,是因為此類事件并不鮮見:四川某學校學生在微信群里因為稱呼某學生會主席為“學長”而被罵;江蘇鹽城技師學院一名學生,因在群內回復學生干部“哈哈哈”,被對方罰交400字檢討;浙大學生會某社團干部在活動中威脅贊助商“沒有我點頭,明年的活動你們別想參加”……一些網友因此給學生干部貼上標簽:派頭十足、愛打官腔、權力崇拜。
其實不應一竿子撂倒一船人——大多數學生干部還是稱職、謙遜的,也是真心為同學服務的。不能因為少數學生干部表現不佳,就妖魔化整個群體。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助長學生干部“官威”的真正原因。
學生干部往往要比普通學生承擔更多責任,但如果忘了初心,就會誤讀權力的本質——學生干部的權力是用來履職盡責的,而不是耀武揚威的。有些學生干部會對權力產生貪戀,就是因為沒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沒有意識到“學生干部”不是干部。正如《人民日報》刊文所稱,學生干部首先是學生,不是“官”,也不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某種特權存在。還有部分學生干部缺乏正確的角色定位——他們入會的目的不是為學生服務,而是撈取政治資本、謀取私人利益、為求職簡歷增光添彩,這樣的人做學生干部只會多了官氣、少了正氣。
這些學生干部對權力和角色產生錯誤認知的“病根”在于學生組織的弊端——學生會“病”了,學生干部必然會受到“傳染”。而學生會的“病根”,在于學校的管理體制漏洞。
由于一些學校的學生會、社團“席位”與保研、獎學金等利益“捆綁”在一起,有的人不惜一切手段謀求“上位”。這就要求學生組織在選拔學生干部時建立起科學而規范的機制,將那些抱有在保研和獎學金競爭中投機取巧想法的學生拒之門外。同理,學生干部獎勵與保研、獎學金、推薦工作等學校“紅利”也應切割開來。
知名學者王天定坦言:“高校學工口很多干部把自己大量工作推給學生干部,當然也會向學生干部許諾一些蠅頭小利,這種現象,在高校里極為普遍。”如果學工口干部都不能以身作則,學生干部豈不更會受到影響?由此不能不談到一些高校的官僚風氣和過度行政化。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曾說:“辦大學首先要去官化、去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一直為輿論所關注,怎么去?能不能去得了?言人人殊。其實,世人反對的不是行政化,而是過度行政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三十八條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傾向,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有業內人士認為,高校內部要減少行政權力對教學的影響,行政、后勤部門要加強為教學科研服務的意識。
去過度行政化,好處無須一一列舉。而這種改革,客觀上也會讓學生受益,因為高校的去過度行政化,能夠推動學工口干部轉變工作方式、推動學生會改革,進而更好地讓學生干部明確自身職責,而不是盲目地權力崇拜。
廣東某高校曾鬧出過學生干部級別的笑話:該校學生會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2018—2019學年度干部任命公告,按三個層級公示了200多名學生干部,還特別用“正部長級”“副部長級”“主持常務工作”等對職位進行標注,被網友批評為“行政化”“官僚化”。事發后,涉事學生會作出道歉,并表示“誠懇接受大家的批評,并將認真反思、改正和完善自身工作”。
如果說學生會干部是幼稚的,那么管理學生會的學校干部是不是也應反思?學生干部如此官僚主義,與學校有無關系?在日常工作中,相關的學工口干部是否對這種比官大、比級別的現象進行過治理?
說到底,這是“官本位”思維在作祟。而學生干部受到官本位的荼毒,原因既來自高校內部,也來自社會。晚清文學家李伯元創作的官場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曾描寫一類官員“每逢出門,定要開鑼喝道,叫人家認得他是官”。如今,這種現象已基本絕止,但講派頭的官員仍然存在,“官本位”思維在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一些從政者擺官譜、說官話、耍官威;而沒當上官的,還會羨慕這種派頭和威風。
更令人悲嘆的是,哪怕在普通職場,也是“官大一級壓死人”,手里有點小權便把令來行。年輕的學生干部在學校、社會長期的影響之下,很難保持純粹而中正,要求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內心不起波瀾,豈非奢望?
事實上,很多家長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們對權力的熱烈擁抱,很容易給孩子傳遞錯誤信號。有家長指導孩子進學生會以為日后從政做準備,同時灌輸當官的種種好處。這種只看到當官好處、看不到當官責任的教育理念是危險的,更是不負責的。長此以往,孩子對于權力的認識必然扭曲。
追本溯源,才能找到問題根源;精準把脈,才能對癥下藥——學生干部打官腔、耍官威不是小事,需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來正視。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性問題,論述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學生干部如果走偏、陷入誤區,不僅會影響個人前途,甚至可能在未來影響國家方向。
為此,無論高校還是家庭都有責任幫助年輕學生扣好人生扣子,幫他們涵養正確的價值觀,助他們走出“官本位”的圍困。具體來說,高校應繼續深化改革,破除過度行政化難題,并推行學生會改革,減少學生干部對權力的迷戀和向往。家庭也需要明晰讀書與從政的目的,如果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當了官也不可能走得穩。當學生干部是光榮的,更是需要盡責的,不承擔一定責任,即使當上了學生干部也難以服眾。
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北大、清華等41所高校學生會聯合發起“學生干部自律公約”,呼吁學生干部恪守本分,永葆理想主義情懷,扎扎實實做事,營造平等氛圍,摒棄庸俗習氣。其中提到堅決反對“官本位”思想和作風,彼此互相幫助、平等相待,不追求頭銜、不裝腔作勢。這一認知令人贊賞,道出了學生會的價值所在,也道出了學生干部該如何作為。這番清醒認知,讓人看到了當今大學生的追求和抱負,更讓人感受到學生會和學生干部應具有的時代擔當和清新之風。
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立志是一切開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我們的學生干部都能做到“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那么我們的學校、社會和國家就一定更有希望。
(作者系媒體資深評論員)
責任編輯:石依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