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琳

2020年不一般。突發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和命運,也給教育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教學方式發生顛覆性的改變。在線教育由輔助性教學手段成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給師生帶來全新挑戰。對幼兒教師來說,這種挑戰或許更為巨大。隔屏互動對低齡幼兒來講并非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其專注度、配合度等都影響著線上活動的質量;長期面對電子屏幕,也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埋下隱患。
為豐富孩子們的居家生活,全體幼兒教師“宅”而無“閑”,從講臺走向屏幕,用專業知識匯編出短而精的線上活動內容,為家庭親子互動提供指導,此外還承擔著繁雜的防疫事務性工作。他們將對教育事業、對孩子的愛化作信念與韌勁,抵抗住疫情的重壓,迎來了復學的光明。而在那段特殊時光下的探索和努力不會白費,將為今后線上線下融合式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我們將視角深入武漢、天津與桐柏,追隨三位幼教人的腳步,傾聽他們在非常時期的故事。這不過是滄海一粟,疫情下,全體幼教人的努力都值得被看見。
“疫”無反顧 家園由我來守護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熱鬧與繁華被按下了暫停鍵,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沉寂和恐慌。灰色陰霾的籠罩下,荊楚大地一夜間黯然失色。
“武漢是全國新冠疫情暴發的中心區域,病例數量龐大,許多民眾覺得空氣中都布滿了病毒。”回憶起那段日子,陳潘這樣形容。公共交通暫停運營,市民居家隔離依靠“囤貨”度日。作為武漢市漢陽區晨光第二幼兒園教師,也是一名“95后”黨員,陳潘看到志愿者們在國之危難時下沉到社區貢獻力量,也希望能夠做點什么來緩解這個城市的陣痛,但遭到了家人的反對。
在家人眼里,幼兒教師在家給孩子們錄視頻就行,沒必要冒著危險往外跑。直到家里“囤貨”見底,陳潘一家陷入了生活困境。這時,社區志愿者敲開了門,送來蔬菜和糧油。這番舉動改變了陳潘家人的想法,“關鍵時刻,如果每個人都只想到自己,那么我們可能沒有被疫情打敗,而是被自私給打敗了”。在這樣的共識下,陳潘向漢陽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遞交了請戰書,開始了他長達210天的前線抗疫生活。
210天里,陳潘先后被派到漢陽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大數據中心疫情專線與境外返漢外事組專班工作。在志愿崗位上,他負責民眾尋醫問藥等協調工作,處理入境返漢人員隔離、接送時大量接觸著疑似病人。“志愿工作大大增加了感染概率,說不害怕不擔心都是假的。”但對他而言,危險與成就感并存。他記得曾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說“如果早知道是這樣,還不如就這么去了”。這是一位病愈者,疫情奪走了他所有的家人。出院后,患病史的標簽讓他活成了一座孤島,街坊鄰居像躲避瘟疫一樣躲著他,甚至惡語相向。這通來電讓陳潘覺得心酸又擔憂,當人們都將目光集中在疫情每天變動的數字上,病愈者的心理重建無暇顧及。
此后的日子,陳潘每天通過微信和這名病愈者交流。有了傾聽者和關懷,陳潘感覺對方漸漸走出了陰霾。雖非專業醫護,陳潘卻將疏導兒童心理問題的經驗帶到了疏導成人情緒的工作中,給陷入陰霾的生命帶去陽光和溫暖。
如果說疫區正在上演著“生死時速”,那么全國各地為防控疫情而增設的志愿崗位上,同樣少不了像陳潘一樣的幼兒教師的身影。巾幗不讓須眉,她們中的一些,卸去教師的身份回歸家庭,同樣也是孩子、妻子和媽媽。突然而至的疫情,帶來了煩瑣的抗疫事務和大量視頻錄制任務,幾乎占據了她們的全部精力。
天津市東麗區鋼花幼兒園的尹園園,就遭到了家人的質疑:“你一個幼兒園老師,不就是看孩子嗎,怎么那么忙?”女兒還在上幼兒園中班,兒子才17個月,尹園園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要照顧孩子,還要到社區志愿服務點值守。這在尹園園看來,忙碌充實而有意義。通過反復與家人強調作為黨員教師肩上擔負的對孩子、家長和工作的責任,她獲得了家人的支持。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尹園園比任何人都明白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但疫情當前工作與家庭難兩全,唯有自己分輕重、分主次地做好工作規劃,才能平衡好工作與家庭。孩子們晚上休息后,夜燈下她開啟了新一輪的忙碌——備課。
云端陪伴 守望成長
為阻斷疫情向學校蔓延,教育部發起“停課不停學”的倡導。在這樣的號召下,幼兒教師們積極開展云端探索,進行線上活動的開發實踐。然而,云端活動的錄制與后期制作,對幼兒教師們來說是全新的技術與形式,運用起來并不熟悉。尹園園發現,一個動作或一句話自己可能要錄好幾遍,可以預想年長老師想要完成這項工作的困難程度。對于幼兒而言,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面對面的活潑課堂更能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云端無法消弭的距離感在無形中影響著教育效果。
作為小班組級長,尹園園組織老師們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利用市、區資源庫的學習內容,以游戲為主要形式開發了系列適宜家長與孩子共同開展的活動,并將他們錄制成課件,讓家長自愿選擇。像錄制抗疫兒歌、制作小口罩等,小朋友們喜歡,家長配合度高,反饋也很好。在收集家長意見時,尹園園也重點了解了家長們的育兒苦惱,如孩子無端發脾氣、摔東西等。于是,她帶領老師們將收集到的困惑分類匯總,小組研討后用專業知識給家長提出建議。這段“既做孩子老師,也做家長老師”的日子,讓尹園園很開心,“這是一次充電,在過程中又一次成長了”。
云端活動對于城市師生而言,技術的壁壘或許尚可打破,放諸鄉村便是另外一番景象。河南省桐柏縣新集鄉小天才幼兒園,作為新集鄉唯一一所鄉村幼兒園,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缺位讓孩子們性格內向、內心孤獨。對孩子而言,園長王秀玲與老師們亦師亦母,除教學外還承擔著彌補孩子情感空白的責任。小天才幼兒園“上早放晚”,孩子們早晨7點半到校,晚上6點左右離園,幾乎整天都跟老師在一起。一方面保證了孩子的一日活動都能在幼兒園完成,另一方面老師們也能給予更多陪伴。
然而年初的疫情打斷了幼兒園的正常運作。村莊封閉、延期開課、對線上教育所知甚少、無法了解孩子們在家的學習狀況,似一道鴻溝擺在了王秀玲面前。剛好因疫情沒有離家的兒子將母親的焦慮看在了眼里,他鼓勵母親下載直播軟件嘗試在線互動。這是年過五十的王秀玲從未接觸過的領域,對被疫情暫時困在村里的家長以及孩子們來講,更是未曾想過的事情。在王秀玲兒子的教授下,老師和家長們漸漸適應了線上交流模式。王秀玲找來縣幼兒園的優質活動視頻,與老師們的在線互動同步組成每天的學習內容,讓孩子們實現了成長不停歇。針對那些家庭困難、沒有寬帶和智能手機的孩子,王秀玲組織老師們上門走訪,以住得臨近的三個孩子為一組,給孩子們送教上門。
老師們以愛搭建起橋梁,讓鄉村孩子們跨越教育資源匱乏與信息化手段不暢的鴻溝,走向世界的路更寬了。一二月份,陰雨綿綿,泥濘的路上留下了那些為“一個都不能少”而風雨無阻的身影。
有多少愛 就有多少擔待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國現代教育家夏丏尊這樣描述愛的力量。疫情下,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是擁有這樣“超級力量”的英雄。
“我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如何保護自己,而是如何平衡志愿工作跟幼師工作。”在志愿崗位上和衣而眠,陳潘仍牽掛著因疫情無法出門的孩子們,格外擔心孩子們的生長發育與情緒狀況,看到生活作息表中可憐的運動時間,更激發了他要有所改變的熱情。一套“小空間大智慧”的宅家體育課程應時而生,陳潘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運動發展特點設計了不同游戲,讓孩子們動起來,不做小“宅”娃。
做這些事的陳潘,當初因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而選擇了幼師工作,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彌補當下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的遺憾,希望在孩子心理、人格發育關鍵階段以獨立自信、勇敢冒險的精神影響他們,讓其得到全面發展。而抗疫這一戰,讓陳潘對工作有了新的思考。未來他會將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與責任擔當培養一起納入教學內容,讓孩子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風浪。在他身上,展現了一代幼師的責任感和熱血激情,這無疑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而在千里之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深耕學前教育30余載的王秀玲,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為信仰,從水泥石板當課桌開始,一路將幼兒園建設成如今的標準化。村里拿不出錢,她就自己建房、自己出錢給孩子們添置學習用品,只為讓鄉村孩子有更多看世界的機會。
家人埋怨她不為自己的孩子考慮,朋友勸她不要投入太多,都沒能讓王秀玲停下腳步。當曾經的學生以捐贈圖書和物資的形式反哺于幼兒園,這份認可讓王秀玲忘記了鄉村學前教育發展的坎坷,既已選擇,便只顧風雨兼程。她深知受薪資待遇等各方面的影響,鄉村極難留下優秀教育人才。唯有秉承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精神,帶領老師們走出去,將學到的先進教育理念與鄉村實際相結合,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才能為留守的孩子們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將更多的“留學生”送出去。
有人奮戰在抗疫前線,有人堅守鄉村教育陣地,疫情下,每位幼兒教師都演繹著平凡崗位上的非凡。很多像尹園園一樣的二胎媽媽,面對繁忙的工作與照顧孩子帶來的沖突,都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去化解。尹園園摸索出“姐姐帶弟弟”的家庭相處模式,讓姐姐感到自己獲得的愛并未因弟弟的到來而減少,姐姐就能自然地將愛與呵護傳遞給弟弟。增進孩子間感情的同時也節省了她的精力、分擔了壓力。在尹園園看來,二胎媽媽要更有智慧與激情,給予幼兒足夠的愛,陪伴他們成長,讓他們在有愛的環境中充分感受、觸摸到愛,并將愛傳遞、延續下去。教會孩子如何去愛,才能從和諧的家庭中走出去,站在幼師的崗位上守望成長。
疫情帶給我們至暗時刻,卻也像一面鏡子,映射出幼兒教師們如何以超乎想象的堅韌堅守育人崗位。那些孩子們閉門不出的日子里,風平浪靜的每一天都離不開這群可敬可愛的人的不懈努力。沒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致敬,疫情中默默堅守的幼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