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璠
北京市朝陽區有一個地方叫作白鹿司。清朝初年,這里水草茂盛,有野生白鹿出沒。據《白鹿志》記載,白鹿是傳說中的祥瑞之物。如今,在這片充滿靈性的土地上,坐落著呼家樓中心小學柏陽分校。學校堅持“絢麗人生從這里起步”的辦學理念,培養了一群勤學好問、樂觀向上的孩子。
作為一所活力滿滿的現代化學校,學校牢牢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和教育的發展動態,2019年緊隨教育資源整合的步伐,加入呼家樓中心小學教育集團。在推進集團化辦學的歲月中,柏陽分校從總校不斷汲取營養,并將所學的教育理論、方法等逐漸內化成推動發展的力量。學校健步行走在教育改革創新之路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精準服務于每一名學生,擴大了優質辦學資源。
踐行PDC理念,培養未來“社會人”
創新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石,實踐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滲透在構建教與學關系的整個過程,也是貫穿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線索。為了使學生更加符合未來社會的人才需求,呼家樓中心小學提出了一套適合中國學生發展的本土化的創新型實踐育人系統——PDC教育。PDC,即Project(項目)—Driven(驅動)—Creation(生成)的簡寫。也就是說,用項目驅動學生的欲望和興趣、實踐和體驗、思維和意識;通過驅動生成學生的經驗與技能、素養與情感、態度與價值;通過項目群育人方式讓學生回歸生活與社會,從課堂走上生活、從學校走上社會、從知識技能走上能力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生活能力與社會素養的真實與完整的人。
作為呼家樓中心小學的校區之一,柏陽分校的教育教學與總校一脈相承,根深葉茂的積淀為其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簡單來說,PDC教育的目標是鼓勵學生發現并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深耕教育多年的校長劉治國認同并積極推動PDC教育,“PDC教育引導學生跨學科運用知識,所以我們依托國家級課程,以課堂為主渠道踐行PDC教育”。比如學校的活動“秋季第一場市集”,調查團隊會在市集上采集數據,基于基礎的數據統計,學生分析出什么樣的商品更搶手、什么樣的營銷手段更有效等問題。活動開展及研究的過程已經超越了原學科的界限,學生在討論中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科學的神奇。
學生善于發現的眼睛不僅僅停留在校園里,還會遷移并關注到校外生活。疫情期間,學校將PDC項目研究延伸至線上,學生探究了許多有趣的問題。例如:科技學科“看不見的世界”,探究病毒到底從何而來;美術學科“與英雄合體”致敬抗疫一線工作者,學生拿起畫筆與英雄“合體”……通過PDC研究性學習,學生創新了學習模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最大程度地激發。迄今,學校全體學生共開展了12項PDC研究性學習,涉及8項學科領域,完成了9000余個項目研究成果。在一次次快樂探究中,高階思維開始扎根,同時大大提高了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
“興趣躍動求知的節拍,智慧點亮夢想的星海。”在PDC教育的實踐中,分校學生在舒適的氛圍中收獲知識,在鼓勵的話語中大膽創新。PDC所綻放的自由之美對學生生命個體的生存與生活體驗及社會理解起到了有效喚醒,引導學生成長為一個有著獨立的、健全人格的“人”。
建設特色課程,促進多元發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兩份重磅文件,對新時期學校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提出更細致的要求,而這正是柏陽分校一直在踐行的。學校堅持以國家標準課程落實基礎教育,以特色課程實施個性教育,逐漸形成了“5+”體系,即每名畢業的學生都能夠掌握5項體育技能(足球、跳繩、武術、田徑、舞蹈),或一項音樂、美術、科技特長。劉治國認為,這是體育與美育發展的基礎,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滿足多元化發展需求。
“利用小學階段的時間,廣泛培養興趣愛好,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劉治國坦言,現階段很多學校陷入了“考什么教什么”的誤區。比如學校體能測試要考察引體向上、長跑等項目,學校的體育課就只開展這些鍛煉,長此以往,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而失去運動的興趣,學校也沒有把握住建設特色課程的機會。沿著這樣的思考路徑,雖然足球、武術、舞蹈等項目并不納入體能測試,劉治國卻依然聘請了專業人士擔任教師。學生在專業的指導下進行訓練,體能測試所要求的內容早已自然地融入課程中。熱鬧的操場上,學生的歡笑聲隨著武術而升溫,激情跟隨足球的轉動而燃燒,他們揮灑的汗水、矯健的身姿無一不在體現著運動的收獲。
縱觀科技發展的歷史,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若想以創新為支點撬動未來,就必須關注科學教育的發展,培養寶貴的人才。柏陽分校的科技課緊跟國家課程改革的要求,從聚焦某一問題的研究到在大概念下完成對問題的研究。比如低年級學生觀察水的形態;中年級學生研究水的三態變化;高年級就要從水的大概念出發,研究水的保護和利用。劉治國認為:“必須對學生進行階梯性訓練,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科學理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陽光灑在學校橘白相間的墻面上,“絢麗人生從這里起步”幾個大字熠熠生輝。“絢麗”的定義不止于課堂,還在于課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有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國畫社團,強身健體的武術社團,展現音樂魅力的二胡社團,提升書寫技能的書法社團,鍛煉動手能力的衍紙社團等。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可以獲得常規課堂以外的知識,對學生的創造力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發揮激勵功能,調動教學熱情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基石。高學歷、年輕化是柏陽分校教師隊伍的主要特征,怎樣帶好這支人才隊伍,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令廣大學生真正受益?無疑,校長的管理能力是背后的重要保障。無數個日夜里,劉治國為此殫精竭慮。
學校的功能是多元的,但核心是育人,讓教師安心從教是教育發展的根本之道。為此,劉治國使出了三項“殺手锏”。首先,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以身作則,溫和地幫助教師,引導同事之間友好相處,給予教師工作安全感;其次,相信教師的能力,認可教師的價值,采用鼓勵的溝通方式對小問題提出建議,幫助教師成長;最后,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使教師降低焦慮感、提高工作熱情。
“管理的藝術不在于鞭策的力度,而在于鼓舞。”提到教師管理,劉治國侃侃而談,“除了關注教師的工作,領導的陪伴對員工的激勵同樣重要。”不久前,在金帆藝術團申報活動中,學校的德育干部主動放棄哺乳時間,與申報組教師加班整理資料,提高了申報組教師的責任感,有的教師不顧身體的不適,有的教師放下年幼的孩子……而一切的緣起,與劉治國長期營造的激勵氛圍密不可分,年輕的教師精神飽滿地圍繞在劉治國周圍,為了同一個目標不懈前行。
激勵會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朝著所期望的方向奔跑。在劉治國正確的引導下,學校培養出了文思敏捷、愛崗敬業的教師。他們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組織者,是學生學習、問題探究的指導者,更是終身學習的引領者。
“今天下午語文組開展研討會,希望您參加。”“線上香港交流活動能否再辦一次?” 每天,劉治國的微信都會被教學通知與活動邀請等信息塞得滿滿當當,忙碌的行程使他養成了疾步行走的習慣。擦肩而過的老師喊住他想討論工作,“我去吃個飯,15分鐘就回來”,說罷,他的步子邁得更大了。用心建學校、用愛辦教育,在劉治國的帶領下,柏陽分校的努力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可,獲得了“2020年朝陽區小學教育教學優秀獎”等多項榮譽。展望未來,劉治國眼里跳躍著希望的光火:在新的時期,他要繼續和全體師生勠力奮斗,力爭打造基礎教育的新高地、特色教育的新高地、創新教育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