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珍
轟轟烈烈的大規模線上教學是不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后疫情時期,教學模式如何創新?山東省諸城市實驗小學借助豐富便捷的網絡平臺,努力探索后疫情時期教學模式的創新之道。
協同教學,跟著好老師上課
教育的均衡,本質是師資的均衡。但是在傳統的學校里,班與班之間,師資不均衡的現象一直存在。在同一個年級里,不同班級之間教師的水平有時相差很大,甚至到了令家長無法忍受、不得不拒教的程度。為此,學校采取了協同教學策略。
協同教學,即同一教研組的幾位教師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所有班級的教學任務。具體操作中,可以將學科課程內容分為不同的領域和模塊,每位教師選擇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重點準備,并作為主講老師,為所有班級學生教授這部分內容;該位主講教師授課時,其他老師以協作者、助手的身份,在現場輔助教學、指導學生。
傳統面對面的教學環境下,協同教學不易操作,因為難以把各班學生集中到一起統一授課,即便有足夠大的場地、有配套的多媒體設施,組織學生統一上課也有諸多不便。但是網課平臺的運用使得協同教學成為可能,學生不必集合就能共享名師課堂。
協同教學,首先要成立教師協作組。學校的協同教學組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單元協作組,即每個協作組負責幾個單元的教學;一種是模塊協作組,即每個協作組負責某個模塊的教學,如語文的識字、閱讀、口語交際、作文教學;一種是師徒協作組,即師傅教師在自己教室里同時為自己班級和徒弟的班級授課。
線上協同教學,廣泛適用于課程學習,不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都可以使用。但是主講教師在互動時不應只提問自己班上的學生,還應關注其他班級的學生,也可以由協作教師指定本班學生作答。還要注意一次線上協作教學的時間不宜過長,應該留出時間讓協作老師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梳理和指導。
分布式教學,選擇不認識的老師
傳統的課堂里,只有一位教師。而如今,我們可以從云端請來多位教師共同執教。這些老師,可以是省內外的教學名師、學科專家,可以是其他學校的老師,可以是其他行業的從業者,可以是學生家長,甚至是學生自己。
在使用分布式學習模式進行教學時,老師會將教學內容提前發布到家長平臺中,由家長協助學生在線選擇聽課老師,平臺自動統計數據,班級老師再根據數據情況“請”老師授課。
目前,分布式學習已經被應用于各個學科教學中。語文、數學等學科普遍使用名家大師的典型課例和講座選段,英語老師通過“新教育英語”請美國老師全程線上授課,科學實驗教學經常使用學生自己錄制的操作視頻,勞動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則請行業專家線上指導技術學習。
分布式學習模式幫助學校建立了一個虛擬的學習社區,形成了學科專家與學生的網絡教學共同體,這些“網絡老師”為學生提供了認知事物的不同情境和別樣方式,賦予學生學習更多的選擇余地。
平臺資源共享,根據需要反復學習
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的使用,教師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課件、微課、錄屏手稿、直播錄像等。
這些資源,老師可以提前發送給學生,供他們預習,也可以在課堂教學后在班級平臺共享,供學生反復學習。而最終,所有資源都會存放在平臺中,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取用,家長也可以跟學生一起學習。基于資源的學習,打破了學生與資源之間的界限,消除了資源提供的時空局限,學生可根據需要隨時使用資源,既可以進行舊知識的整理、復習,又可以進行新知識的自學、探究。
后疫情時期,教育工作者應該尋找、使用合適的技術,實時記錄教學過程,用數據呈現教與學的效果。教師要根據這些數據來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危機即契機,變故醞釀革新。我們要總結疫情時期線上教學的新思路、新理念,大膽創新,用新技術推動教學模式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