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語嫣 譚紀來 李思喆 吳櫻 吳紫琪 鄭宇琳 陳宣濤
摘要:近年來南昌市城市內澇災害程度越來越嚴重,嚴重制約著南昌市經濟的發展,通過對南昌市發生內澇的實地調查和對相關人員的訪談及借鑒國內外防止城市內澇的經驗與教訓,我們發現南昌市存在城市規劃不科學,城市盲目擴張,地下管網建設不完善等問題。為促進南昌市的可持續發展,應通過將城市管網的修復與完善納入城市規劃;保護和利用城市天然水系;在城市建設中,選擇透水材料鋪設地面;健全城市內澇防范、河道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等措施來防治南昌市城市內澇災害。
關鍵詞:城市內澇;解決對策;南昌市
引言:近年來,隨著南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各種“城市病”集中凸顯和爆發,頻繁發生的城市內澇災害,影響城市交通正常運行,危及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更嚴重阻礙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近年來,我國關于城市內澇問題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利于解決城市內澇這一城市病,促進城市發展,也推動了我國城市內澇研究的進程。但是,現有的研究分析不全面,沒有看到形成城市內澇背后的深層原因,因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先對南昌城市內澇的基本現狀進行總體介紹,其次,剖析造成南昌城市內澇的原因;最后借鑒國內外防治城市內澇的經驗,立足南昌市的實際情況,提出完善地下管網建設、合理規劃城市等措施,以期為解決南昌城市內澇問題提供科學有效的治理途徑。
一 、南昌城市內澇總體介紹
南昌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充沛,強降雨時節大多集中在4-6月,重特大暴雨后或歷經持續長降雨后導致部分地區積水嚴重,形成城市內澇。目前南昌市城市內澇問題基本現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強降雨頻發,損失慘重。據江西省洪澇災情統計顯示,每年汛期南昌都會因強降雨導致發生不同程度內澇,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和一定的人員傷亡。例如: 2016年6月16日,最大降雨量達到了150毫米左右,農村地區的大量的農田被淹,農作物受損嚴重。受強降雨天氣影響,南昌城區地勢低洼區域積水嚴重,多條街道行人無法出行,給排水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困難。2017年6月23日,一場暴雨侵襲江西南昌,持續強降雨致城區部分地段嚴重內澇,地勢低洼的街道儼然成為一條河流,“沿岸”眾多商家忙著排澇。2018年南昌內澇造成進賢縣3個鄉鎮2810人口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32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161萬元。2019年7月12日,江西省平均降雨量為23.7毫米,南昌市52.3毫米,南昌城區多路段內澇嚴重。部分車輛被淹,群眾出行困難。
(2)技術理念落后,管理防范意識淡薄。南昌市城市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存在“重地上,輕地下”的問題。新城區建設、老城區改造的過程中不注重對地下管網系統的建設與修復,甚至規模地平移山坡、回填洼地導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特別是老福山地段、京山老街、朝陽中路、孺子路等多個低地勢地段,沿線居民深受內澇災害困擾。南昌市2015年6月22 日大暴雨中,灣里區況家站累計降雨301mm,青山湖區累計162mm,城中心區累計134mm。平均降雨量達到130mm/h,遠超城區排水系統22-34mm/h的排水能力,造成低洼路段內澇嚴重,影響市民們生活。
(3)城市“看海”成常態,城市內澇問題沒有徹底解決。據江西日報報道,早在2003年6月25日,南昌就遭遇特大暴雨,導致城區大面積積水,全城交通基本癱瘓,整個城市“泡”在水中,在此之后南昌投入20億元資金,綜合改造5大排水系統,實施12大工程30多個子項目,雖有初步改善,但之后十幾年里內澇災害仍然頻發,每到夏季汛期總會有一兩次全城被淹的情況發生。南昌市內澇問題仍需嚴肅處理。
二 、南昌城市內澇原因分析
1.“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
隨著南昌市經濟的發展,生活生產排放廢氣量過多導致城市的“熱島效應”,城區中心溫度比郊區高3℃~5℃,而且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高大的建筑物越來越密集,改變了原先氣流流動特性,從而改變了暴雨的時空分布 。另外,生活生產排放的污染氣體會讓空氣中懸浮顆粒增多,這些顆粒最終變成了降雨凝結核,直接導致城區降雨量增加。建筑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城市上空形成“雨島效應”,當“雨島效應”發生在汛期時,疊加產生的暴雨量更大,更容易導致城市內澇的發生[1]。
2.城市和土地規劃不科學
一方面,由于南昌市近年來不斷發展,城市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比如地鐵、城市快速路、高架橋等交通設施的建設,施工過程中難免會對現有排水管線進行遷改或誤操作的破壞,在城市開發過程中,城市規劃部門不能完全預料到城市發展的最終程度,導致新開發區域逐漸成為繁華地區后,以前的排水管網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排水需求,必然需要對現有管網進行改造施工[2]。導致南昌絕大部分施工地區如老福山地區、孺子路等地方,由于覆蓋有管網的路面反復開挖施工,施工期間或多或少對管網排水能力有負面影響,強降雨一來,無法正常排水,從而形成內澇。另一方面,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土地資源趨向緊張,為滿足城市建設用地需要,綠地、湖泊、水庫等不同程度地被占用,地面硬化增快,縮短了自然儲存雨水的空間,雨水只能停留在城市低洼地區,尤其是城市道路上,加劇城市內澇。
3.“重地表,輕地下”導致地下管網建設不完善
給排水管網是城市最為基本的民生設施,其運行是否通暢直接關系到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但是城市給排水管道都是在地下,其通暢與否,在不出現暴雨的情況下往往不會對城市的美觀造成影響,更為關鍵的是,給排水管網建設投資巨大,并且這些投資并不能給南昌帶來GDP的增長。所以這些重要的民生設施往往被南昌市政府所忽視,而把大部分投資放在形象工程,注重光鮮亮麗的城市景觀、城市輪廓和天際線的打造,從而導致地下管網不完善,容易引發城市內澇問題。另外,市民將垃圾倒入排水管網,造成排水管網堵塞,南昌大部分老城區依然是雨污合流排水體制,餐飲業產生的廢水中含有菜葉、果皮等,這些物質與排放的油脂混合在一起,長此以往形成了發酵膨脹的物質,嚴重阻塞管道。
4.現行法律法規不完善
與國內很多城市相比,國外出現大面積城市內澇的概率相對較低,因為這些城市采用的排水標準都相對較高。例如,紐約采用的是10-15年一遇的暴雨重現期標準,東京是5-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根據我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6年版),中心城區排水管網的重現期為1-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即能引起較嚴重后果的地區,應采用3-5年的標準。雖然為了適應城市建設及發展的需求,我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不斷更新及提升了對排水管網重現期的設計要求,但是相對于國外城市的標準來說,我國的排水設計標準仍然較低,而南昌市大部分地區排水管網的重現期仍為0.5年-1年,遠遠低于這一標準,當遇到重現期較低的暴雨時,無法承擔該負荷,進而導致城市內澇災害的出現。城市內澇問題要得到更好地解決,必須從人治走向法治,明確職責權限且大家遵守共同的規則[3]。南昌城市內澇災害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正是由于在防治上存在諸多法律空白。南昌市2006年頒布了《南昌市城市排水管理辦法》,但是該辦法大多有關排水許可、水質監測、污水處理運營、設施養護管理等日常管理內容,涉及有關城市內澇防治方面的內容卻很少。
三、 解決南昌市城市內澇的對策與建議探討
1.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樹立科學發展觀
目前城市規劃編制過程中,城市管理者對于城市經濟效應的過度關注導致其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關注的缺失。在內澇災害發生時,他們一般僅從排水或技術方法角度尋求解決辦法,而很少從城市最初的規劃與建設上思考內澇災害發生的原因[4]。所以要求城市建設者意識到在城市規劃上的不合理之處,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將地下排水系統的修復與完善納入規劃,并高度重視其后期管理與維護。要確保防洪排澇建設與區域開發建設同步開展,注重地下排水系統的建設,雨、污分流。在進行老城區改造的過程當中,需要優化原有的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好配套的排水設施,并將內外排水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重視對城市天然水系的保護與利用。面對城市內澇問題,各個國家都在積極地尋找適合于自身發展水平的應對策略。其中,德國防澇措施較為系統和全面,可為南昌市防澇工作提供經驗借鑒。德國注重排水系統的建設,認為排水系統是大城市應對暴雨的第一道防線。在德國柏林,建設防溢流明溝來防止暴雨時排水管道溢流。當大雨降臨時,明溝能夠發揮天然河道功能存儲大量雨水[4]。德國在城市規劃過程中還很重視對城市天然水系的保護與利用。它通過下挖加深河道寬度小于10米的小河,硬化其河底和兩側岸壁,使河道枯水期岸壁高度可達3—5米左右,在不增寬河道寬度的前提下增加河道行洪能力,防止河道接納過多排水后溢水倒灌。
2.降低地面硬化率 ? ? 目前,瀝青和水泥地面成為城市建成區的標志,大量不滲水地面的出現,人為地阻絕了大自然的水循環的途徑。從自然界角度來說,要想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就應該解決城市地面硬化帶來水難以滲透的問題。因此比較現實的做法是,盡量選擇用透水材料來鋪設城市的地面,讓水循環的這一環節不被人為的阻斷,這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內澇的有效辦法。在城市建設中,盡量對各類地面采取非硬化鋪設,這樣既能避免城市在大降暴雨時出現大面積積水現象,又能幫助城市利用雨水來補充地下水資源,是一種比較有效的人工補償方法。例如,深圳市在新建城區用中空磚鋪設人行道,在磚中間種植草皮,這樣一方面提高了植被覆蓋,另一方面,也較好地解決了雨水下滲問題[5]。 3.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 ? 在現如今的法治社會,城市管理者首先應該加強對防澇建設的法制規范,健全相關法制法規,增強人們的法制意識。西方發達國家在城市防洪立法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經驗,并根據城市的發展形勢制定了針對性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為城市的防洪治理與預防城市內澇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州、佛羅里達州、賓夕法尼亞州分別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對雨水的調蓄工作進行了具體措施手段的明確規定,同時在城市內澇防范相關工作也明確了其工作措施以及問責手段。我國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明確監管體制與責任體系,提高對河道的管理力度,嚴厲禁止圍湖造田等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
綜上所述,南昌市城市內澇是由氣候、環境、城市規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氣候原因雖是造成城市內澇的直接原因,但通過對南昌市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筆者發現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管理者對城市管網系統規劃和建設存在的失誤與不足才是根本原因。本文分析了造成南昌城市內澇頻發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城市內澇是一項復雜且系統的工程,其預防與治理離不開政府各部門的聯合出力與積極配合。更科學的城市規劃,應當以規范化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南昌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城市發展與建設的過程中應樹立全局觀,在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上應具有超前性,立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形成科學的規劃、建設及監管機制,促進城市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思遠.廣州市城市暴雨內澇成因及雨洪利用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2] 汪暉.武漢城市內澇問題研究及探討[J].給水排水,2017,53(S1):117-119.
[3] 胡盈惠.論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內澇治理[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1(02):6-8.
[4] 耿莎莎.基于城市規劃視角下的城市內澇防治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5] 向祥林.城市防洪排澇系統建設研究.浙江大學[D].2017年
作者簡介:曹語嫣(1999.12— ),女,湖南省郴州市人,江西省新建區南昌航空大學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本科生
譚紀來(1999.12— ),女,湖北省十堰市人,江西省新建區南昌航空大學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本科生
李思喆(1999.07— ),女,吉林省長春市人,江西省新建區南昌航空大學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本科生
吳櫻(2001.09— ),女,江西省上饒市人,江西省新建區南昌航空大學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本科生
吳紫琪(2001.01— ),女,江西省南昌市人,江西省新建區南昌航空大學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本科生
鄭宇琳(1999.09— ),女,湖南省郴州市人,江西省新建區南昌航空大學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本科生
陳宣濤(2000.11— ),男,湖南省長沙市人,江西省新建區南昌航空大學 飛行技術專業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