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蓉
[摘要]通過研究現有的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相關文獻,本文選取其中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教師角色轉變的研究作為分析對象,從五個方面分析該領域的研究現狀:一、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教學意識的影響。二、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知識結構的影響;三、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教學技術手段的影響;四、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課堂實施能力的影響;五、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情感態度傳遞的影響。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教師;研究現狀
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指出要深化教育領域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提升教師在智能教育方面的能力。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成為了新的研究熱點,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創新性結合可以推動教育公平、均衡的發展,引領教育教學的革新,塑造技術賦能的新教學環境,提升教學質量。同時,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會給教師帶來機遇和挑戰,在“人工智能技術+教育”的背景下,對教師顯性和隱性的能力要求均會變化、提升,教師的角色定位會重構,智能化的信息能力需加強,教師應在更能體現教師專業性的范疇著重發展。本文以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師角色轉變的研究為分析對象,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和分析。
我們以“人工智能技術+教師”為主題,搜素2019年至今的相關文獻,共搜索出91篇相關文獻,通過對上述研究文獻的分析,我們把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教師角色轉變的研究現狀分成五大類: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教學意識的影響;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教學技術手段的影響;四、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課堂實施能力的影響;五、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情感態度傳遞的影響。
1.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教學意識的影響
周良發(2019)指出人工智能和理論課教師都具有教育的主體地位。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主體的顯著特征即人機協作。人工智能體可以以另一位“教師”
2.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知識結構的影響
楊勇、林旭(2019)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的綜合素養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首當其沖的就是知能結構,目前,不少職業院校的教師知識結構單一,缺乏綜合運用多種智能技術的知識儲備。任波(2020)指出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科學等與人工智能科學本就有緊密聯系,而按照人工智能的前進趨勢,又會與更多的學科形成融合,所以,人工智能技術+教育的發展必然要求教師不斷地吸收相關學科的知識,增強適應力。鄧滿(2019)談到除了相關的教育學知識、相應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外,高職教師的知識結構里面也須有對應的信息化素養及知識。
3.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教學技術手段的影響
王維虎、李志敏、劉延申(2018)指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師從一部分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利用諸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人機交互等手段更好地去提升教學手段,革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肖露(2019)談到基于人工智能的學情分析可以通過機器人統計出學生在知識點掌握、學習風格等方面的數據,還可以整合出班級成績分布情況等數據,利用新的智能分析手段,更有利于教師精準化地開展教學。蔡寶來(2019)指出教師可以依靠大數據來組織教學,教學中所需的知識能及時、全面的獲得,學生群體學習的全程數據記錄也能有效實現,智能手段的應用幫助老師獲得及時的反饋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
4.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課堂實施能力的影響
王維虎、李志敏、劉延申(2018)談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課堂的組織模式轉變成學生中心,在教學策略中充分體現出人工智能平臺和技術的優勢。傅蝶(2019)指出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會走出常規轉變成智慧教師,智慧教師在多樣、靈活以及復合的特征下,在優秀的教學設計者、耐心的課堂輔導者和準確的測驗評估者等身份中切換自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工具和龐大的信息化網絡組織課堂各環節。
5.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情感態度傳遞的影響
修南(2019)提到人工智能在情感的傳遞和體驗上并不能取代教師的價值,所以,教師要把握住情緒的感染力,傳遞創造性的思維態度。于澤元(2019)提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的價值就體現在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領域,比如需要大量情感和創意的領域,而這樣的領域正是智能時代教師教育的著力點,情感態度等傳遞不僅不能被忽略,而且將是教育的重要方向。李建中(2019)指出基于人工智能環境的教師更應該承擔社會情懷引領者的角色,使教學的過程浸潤人文的情懷。
6.結語
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相融合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熱點,從教師教學意識的更新到知識結構的優化;從智能化教學方式的采用到智能型課堂的組織再到教育的情感傳遞價值,研究者們都有建樹。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新定位是有必要性的,教師應具備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同時發揮情感性和創造性,提升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余勝泉,王琦.“AI+教師”的協作路徑發展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9(04):14-22.
[2]任波.“人工智能+”背景下開放教育教師發展的策略[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1):40-43.
[3]楊勇,林旭.“人工智能+教育”視域下職業教育“金課”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3):69-74.
[4]王維虎,李志敏,劉延申,人工智能時代下大學教師角色的重定位[J]. 軟件導刊,2019(04):16-17.
[5]肖露.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職院校“雙師課堂”構建研究[J]. 智庫時代,2019(23):129.
[6]鄧滿. 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教師職業價值變遷與角色重塑[J].職教論壇,2019(07):93-97.
[7]修南. 論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J].職業教育研究,2019(08):10-15.
[8] 涂家海. 面向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專業群建設思考[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2):37-42.
[9]蔡寶來.人工智能賦能課堂革命:實質與理念[J]. 教育發展研究,2019(02):8-14.
[10] 張純然,馬倩,彭輝. 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學的變革及思考[J]. 辦公自動化,2019(10):35-37.
[11]李建中.人工智能時代的知識學習與創新教育的轉向[J]. 中國電化教育,2019(04):10-16.
[12]傅蝶. 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何去何從[J]. 現代教育管理, 2019(05):52-57.
[13]于曉雅. 人工智能視域下教師信息素養內涵解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 中國教育學刊,2019(08):70-75.
[14]于澤元,尹合棟. 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課程新視野與新挑戰[J]. 課程.教材.教法,2019(02):27-36.
[15]方兵. 我國高校“人工智能熱”:緣起、影響與應對[J].現代教育技術, 2019(04):33-39.
[16]嚴曉梅,高博俊,萬青青,尹霞雨. 智能技術變革教育的發展趨勢——第四屆中美智慧教育大會綜述[J]. 中國電化教育,2019(07):31-37.
[17] 周良發. 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變革[J].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