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喜 焦嘉欣
為什么深圳能夠從一個邊陲的小鎮迅速成長為國際化的創新型城市?為什么在諸多的經濟特區、政策實驗區和改革先行區,深圳能夠脫穎而出一枝獨秀?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快速發展的奧秘在哪里?經過40年的發展歷程,深圳經濟特區已迅速崛起為擁有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2019年,深圳GDP位居中國城市第三,城市經濟競爭力位居全球第四;上市公司數量達308家,位居全國第二;在各類領域的建設與發展中,深圳勇創千余項第一。在科技和創新雙向引領的驅動下,深圳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之都、活力之都、開放之都。
相關研究認為,深圳之所以能夠快速的發展,源于毗鄰香港獨特的地緣優勢,可以不斷學習香港的經濟模式和治理經驗;中央不斷賦予深圳的政策優惠,從經濟特區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的改革精神,不斷探索、試驗和突破,努力在各項改革領域走在全國前列;①陳家喜、黃衛平等:《深圳經濟特區的政治發展(1980-2010)》,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7—8頁。深圳特有的文化觀念,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敢為天下先”②謝志巋、李卓:《移民文化精神與新興城市發展:基于深圳經驗》,《深圳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等等。
縱觀深圳經濟特區40年歷史進程,無論是政治經濟領域的成就還是科技創新領域的騰飛,“深圳速度”的背后是對每一次機遇的準確把握,是對制度優勢的充分轉化。制度型塑著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領域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確立了社會成員的共同目標,進而調動其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在各個領域發生作用產生績效。③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3頁。深圳通過一系列“政策試驗”形成制度優勢,如市場治理領域的市場適應與放松規制、社會治理領域的開放包容與人才吸引、政府治理領域的發展引導和服務提升、政黨治理領域的制度回應與創新發展,這些制度優勢反過來成為推進特區發展的強勁動力,轉化為顯著的治理效能,進而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79年的蛇口工業區敢為人先的喊出了這句響徹時代的口號。1979年,蛇口工業區建設首項工程蛇口港之時,為了提高工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地實行了定額超產獎勵制度,打破了平均主義獎勵法,推動了工程的進展,使得工期縮短一個月完成。隨后,蛇口工業區分別針對其管理機構、干部制度、用工制度等政治、經濟、社會管理體制進行了全面改革。鄧小平在深圳經濟特區的首次視察結束后,到上海談話時指出:“我們的建筑施工速度慢得很,像蝸牛爬。深圳蛇口因為采取責任制,建筑速度快,幾天一層樓。建筑隊伍還是那些人,只是辦法改了一下。我們的一些制度要改,吃大鍋飯不行?!雹僦醒胛墨I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 (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277頁。“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理念下誕生了當時中國第一高樓——深圳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的工程記錄。1982年10月深圳國貿大廈立起動工,至1985年12月拔地而起,僅歷時37個月。從最初七天搭建一層樓,到第31層開始,施工速度穩步在三天一層,“深圳速度”成為經濟特區發展的標志。國貿大廈的建成速度快,固然與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和器械設備相關,但是究其根本更與制度相關。技術與設備由人操控,如果不革新當時僵化的管理體制與“大鍋飯”的分配制度,沒有實行責任制,是不可能出現“深圳速度”的。
深圳經濟特區被賦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試驗田”的角色,即在國家的統一調控下,在深圳這片區域中進行大膽嘗試、容誤容錯的經濟體制改革,以盡快突破當時計劃經濟滯后所帶來的僵局,探索并建立適于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這一“試驗田”在經濟特區建設初期主要體現為經濟體制上的“四個為主”:一是特區建設資金以吸引外資為主;二是在經濟結構上,形成了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為主的“三資企業”;三是特區以產品的出口外銷作為主要經貿形式;四是特區形成了在國家宏觀指導下,以市場調節為主要經濟活動的模式。圍繞“四個為主”的經濟體制,深圳經濟特區先后就財政體制、企業所有制、市場監管、土地管理、工資制度等進行了配套改革試驗,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示范樣本。
深圳經濟特區重視通過制度建設培育優越的營商環境。2008年,深圳印發《關于優化政府服務促進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涉及加強對產業和企業發展的引導與服務、支持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七個方面28條舉措,以營造更宜企業成長與產業發展的營商環境。2013年3月,深圳正式啟動全國首創的新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率先革新原本門檻高、效率低、程序繁瑣、行政干預多的商事登記體制。2015年7月,深圳發放首張“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的營業執照,減免繁雜的各類證照辦理以及企業名稱申報、注銷程序。2018年,深圳出臺改革營商環境政策,推出20項改革措施126個政策點,努力營造服務效率高、管理規范、市場最具活力、綜合成本最佳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2020年3月,深圳發布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涉及商事登記制度、項目審批制度、市政設施接入服務、不動產登記辦理、便利企業融資、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納稅服務等14個重點領域210項改革措施。
營商環境政策的試驗和推出,帶動了市場主體的發展與成長,人才的培育與扎根,投資者的預估與期望,進一步強化了深圳作為市場經濟的先行區地位。良好的營商環境猶如企業的培養皿,能夠匯聚更多資源,為企業發展提供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動力要素支持,從而激發市場活力,提升經濟活躍度。1979年深圳GDP僅為1.96億元,人均GDP只有606元,建立經濟特區以來各項經濟指標實現了質的飛躍。2017年深圳GDP首次突破2萬億大關,位居全國第三。2019年GDP以2.62億元位居全國第三;進出口總額達29773.86億元;深圳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47.3戶,創業密度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①《深圳市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深圳特區報》2019年2月1日。
不同于國內其他城市,深圳是一個新興的移民城市。在獨特的歷史機緣、地緣與人緣背景下,造就了深圳開放包容的城市特質?!皝砹司褪巧钲谌恕辈粌H是根植于深圳城市精神的文化觀念,更體現出海納百川、包容并蓄、容新容異容繁的城市魄力。為了保障外來人口安居樂業,深圳不斷改革住房、社保、戶籍等制度,打造彈性化、親和性的包容性城市。出臺實施的《深圳市人才安居辦法》,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制定了包括高層次人才三年租房免租金、購房補貼;新引進人才每人6000元至12000元租房補貼等緩解住房壓力的政策。2016年,深圳率先在全國試點成人醫保移動支付業務。自2019年9月起,深圳正式開通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異地就醫“一站式”結算系統。自此,深圳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基本醫療保險、地方補充醫療保險、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及醫療救助費用在異地就醫平臺可直接記賬的“一站式”服務平臺。②《異地就醫備案實現網上“秒批”》,《深圳特區報》2019年11月21日。此外,深圳市不斷修訂戶籍制度,通過積分制入戶、人才引進條件入戶、政策性納稅入戶等,不斷拓寬外來人口落戶深圳的門檻。
在快速現代化的進程中,開放、包容、多元的城市氛圍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不計其數的人才匯聚于此,這些第一次踏上深圳這片熱土、第一次來深圳務工、第一次在深圳入職、第一次在深圳創業的“新深圳人”為深圳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據統計,深圳市常住人口從1979年的31.26萬增長至2019年的1343.88萬人,40年間實現了42倍的增量。2019年常住流動人口818.11萬人,居全國第三;深圳蟬聯全國主要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數排行第一名。③《2019年度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百度慧眼,http://huiyan.baidu.com/reports/landingid=51。深圳善于吸收異質文化并加以融合的特征吸引了無數人才,各種不同的文化在這里發生碰撞、產生火花、聚合重組,最終創新聚集。深圳在不斷吸收與兼容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了自主創新、求同存異、容錯容敗、步履不停的文化精神。
建立經濟特區以來,深圳充分認識創新與人才的重要性,不斷根據時代特征與社會要求調整人才政策與制度。經濟特區發展初期階段,主要以工資待遇、體制優勢、思想觀念為主,吸引有志之士投入特區的建設事業之中。1980年代,深圳出臺一系列人才新政,如成立市調干考試委員會,以考試的形式核察人才素養;成立市人才服務公司,發揮市場對于人力資源的配置作用;試行“不包分配,雙向選擇”制度,將接收畢業生的自主權交給用人單位等。2000年頒發《關于加強高層次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及六項配套文件,即高層次專業人才“1+6”政策,從人才認定、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各個方面切實解決“引進難、留不住”的問題。2006年發布《深圳市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暫行辦法》,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對申報條件、獎勵金標準與提取、獎勵經費等具體細則作了明確規定。
針對不同的人才群體,深圳經濟特區還出臺了多項不同的獎勵政策。自2011年面向高層次人才的“孔雀計劃”開啟以來,截至2018年3月,深圳累計引進“孔雀計劃”人才3264人。④《三大城市的“引才答卷”(聚焦引才用才)》,《人民日報》2018年4月18日。經“孔雀計劃”認定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可享受直接獎勵補貼,以及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險、項目研發資助、成果轉化資助、政策配套資助等配套待遇政策。⑤《深圳出臺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光明日報》2010年10月30日。2016年印發《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包含了人才安居保障方面、人才服務方面等81條新政。2017年起,深圳將每年的11月1日定為“深圳人才日”。
全方位的人才制度創新舉措,使深圳持續保持在人才方面的吸引力與凝聚力。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省常住人口增加177萬,深圳以新增49.83萬人的數量居珠三角之首,其中,應屆生和各類人才數量達28.5萬,占比六成。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方面,截至2019年1月,深圳已擁有41名全職院士,深圳全市人才隊伍總量達510萬。①《深圳全市人才隊伍總量達510萬!其中全職院士41人》,《深圳特區報》2019年1月7日。
在改革開放伊始,深圳經濟狀況落后,缺乏計劃理性的市場經濟想要快速發展,需要政府的干預和調節以盡可能降低市場風險。這一時期的政府既要協調各職能部門與經濟行為者之間的關系,又要有意識地針對優勢產業提供制度支持、政策供給與資源配置以促進經濟活動??梢哉f,發展型政府的主導力量是深圳經濟增長的重要源動力之一。
經濟特區建立初期,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田”,主要目標是通過“望遠鏡”學習借鑒先進的經驗,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先試。為此,深圳依靠大量吸引外資,憑借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較低的人力成本為重要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三來一補”企業占據了大面積的市場結構,顯著拉動了經濟的瞬時增長。從建立經濟特區至1995年,深圳GDP年均增速高達35%,經濟總量大步邁入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以“三來一補”為主題的特區經濟結構隨著經濟發展與勞動力成本上升,加入世貿組織后市場環境的變化而面臨挑戰。深圳經濟特區及時轉移經濟產業重心,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續發展戰略升級優化產業環境。1998年深圳通過《關于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涉及投資擔保、稅收優惠、技術入股等方面的政策突破,加大了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1999年起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2002年11月,出臺《深圳工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確定深圳的三大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群,即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優勢戰略產業群,以醫藥、醫療器械、生物技術、新材料與新能源等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群和以紡織服裝、家具、鐘表、玩具、珠寶首飾、皮革、印刷等產業為代表的傳統支柱產業群。②《深圳市工業結構調整方案出臺 確定三大支柱產業群》,《深圳商報》2002年11月22日。以高科技產業為基礎全面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2006年,深圳頒布《關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及配套政策措施,提出將創新作為深圳未來發展的主導戰略。2008年至2009年先后出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系列意見,為構建深圳國家創新型城市體系,營造自主創業、自由創新的寬松環境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隨后,深圳先后制定促進創客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互聯網+”行動計劃等,提出了創新驅動、工業強基、兩化融合、轉型升級、“互聯網+”、開放合作的戰略基點以及11個戰略重點。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出臺,要求深圳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最終成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為此,深圳針對不同領域先后出臺了多項發展方針政策,包括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行動計劃、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若干措施等,全面扶持新興產業成長。
深圳高度重視本土創新企業的培育以及城市進程中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政府將產業自主權與獨立決策權交給企業,利用政策工具調動經濟運轉,以保持新鮮活力。在政府各項指導型、優惠型政策;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營商環境;大量的人力、財政支持以及對企服務下,深圳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產業優化升級效果顯著。2009年至2016年,深圳高新區企業數量由837個增至7737個,增長8.24倍。深圳高新技術企業的工業生產總值從3561.89億元增至16079.34億元,增長351.43%。①《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深圳答卷》,《中國經濟時報》 2018年4月5日。2017年6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發布《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位居第二,領先美國硅谷。2018年,深圳新興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達40.9%;先進制造業占工業比重超過70%。
政府的宗旨始終是為人民服務,以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滿足公共需求為基本職能;以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為價值追求。經濟迅猛增長、產業快速發展以及企業茁壯成長,倒逼推動著政府作出積極的相應改善,加快轉向服務型政府的速度,以便更好地為市場與企業服務,從而進一步激發其經濟活力與價值創造力。深圳經濟特區從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落實責任體系,不斷探索推行“放管服”改革,突出政府職能的公共性,突出政務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等方面不斷優化政府服務。
2004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設負責任、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2009年,《深圳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正式出臺,全面推進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建成公共服務型政府”為主線的系列改革,明確和強化政府及部門責任,推行行政問責制,構建科學系統的評價機制。2013年,深圳出臺《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方案(2013-2015)》,提出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壓減行政審批事項,優化行政審批權配置,建立審批事項動態清理機制。2017年,深圳發布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工作要點,提出實施繼續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深入推進投資審批改革、大力優化政府服務等八大項66點具體措施,進一步推動“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有限政府與責任政府。2019年,深圳提出將精簡行政審批、優化營商環境、激勵創業創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改善社會服務為改革專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的重大政策措施,更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調動人的積極性和社會創造力。②《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成立深圳市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的通知》, 深圳政府在線, http://search.sz.gov.cn/cn/xxgk/zfxxgj/tzgg/201908/t20190822_18171637.htm , 2019-08-19。
建設網上政府,搭建電子政務信息平臺。2002年,深圳“電子政府”的實施工作全面進入網絡化階段,全市40多個委辦局以及六個區機關皆已建立內部辦公網絡。2006年8月,深圳成為全國首個“國家電子政務試點城市”,同時也成為電子政務的“試驗田”。2008年,深圳出臺專門文件,對網上審批系統、網上執法反饋系統、網上公共服務系統、網上公共資源交易系統、網上監督系統等方面的建設作出了具體要求。2014年深圳提出強化電子政務頂層設計,搭建由電子政務公共平臺和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政務信息資源體系、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電子政務管理體系構成的“1+4”總體框架。深圳先后建立了深圳政府在線、深圳市電子政務資源中心、i深圳等多家網絡信息融合平臺,覆蓋微信、網站、微博等多個網絡媒體渠道。2019年,深圳市推行政務服務“好差評”的做法,用企業和市民的評價倒逼政府部門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把深圳政務服務的金字招牌擦得越來越亮。
2006年,在全國323個地市級(含副省級)城市政府網站的評比中,深圳市政府門戶網站(深圳政府在線,www.sz.gov.cn)名列第五。據《公共服務藍皮書:中國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力評價(2018)》顯示,深圳在公共交通滿意度中排名第九;公共安全滿意度中排名第八;社保就業滿意度中排名第八;醫療衛生滿意度中排名第四;城市環境滿意度中排名第六;文化體育滿意度中排名第八;公職服務滿意度中排名第七。2020年5月,《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發布,深圳繼2019年后蟬聯第一。
深圳市委始終將黨的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在改革初期便提出:“要建設好深圳經濟特區,我們需要做許許多多的工作。當前最主要的,是要把特區的黨組織建設好?!雹佟都訌婞h的建設 辦好經濟特區》,引自中國深圳市委辦公廳編:《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的道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4 年,第 19 頁。深圳經濟特區在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改革探索中,引進了大量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的“三資企業”,形成了外向型經濟發展特色。從將外資引入之初,深圳便著力于外資企業的黨建工作。1982年初,深圳市委專門出臺文件加強當時“三資企業”的黨組織建設,同時要求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隨后,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非公領域黨建中總結經驗,逐步對黨組織的功能、地位、作用、權利、任務、組織設置、領導體制等內容作了明確規定,從制度上切實推進“三資”企業黨建工作的落地與實行。在私營企業中,由于接轉黨員組織關系方面存在困難,深圳經濟特區通過采取單位管理、聯合管理、掛靠管理等多種管理方式結合以及分類施教的黨員教育模式,實現私營企業黨組織組建以及高效黨員管理工作的實施。
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吸引了大批人才涌入深圳經濟特區,同時也使其成為一座具有高度流動性的新興移民城市。大量流動人口為深圳帶來原始活力的同時,也加劇了黨建工作的困難度。面對城市中分散的流動黨員、“口袋黨員”和“隱形黨員”,深圳根據流動黨員所處區域的不同特點實行分類再集中的指導,即在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單位、行業或機構,如園區、行業協會、駐外地辦事機構等成立流動黨員黨組織,逐級推進黨的組織組建,疊加實現系統性的流動黨員管理結構,并建立線上線下并行的流動黨員之家。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從基本準則、黨組織功能定位、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基礎保障等方面對社會組織的黨組織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與明確指示,為確保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開展提供了制度依據與保障,為黨組織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創新路徑。
城市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②《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19年5月9日。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在推動特區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給城市基層治理帶來了相應的壓力。包括流動人員增加導致黨員分散;基層組織繁多冗雜,無法形成最大聚合力;黨組織功能、黨員作用被弱化等。深圳始終保持著黨的建設與城市發展路徑齊頭并進,不斷強化黨在城市基層社會中的整合作用。為了突出社區黨委在城市流動中的組織歸納作用,深圳于2010 年推廣以區域化為主的基層黨建工作結構,即發揮社區黨委的基層治理能力,構建區域性網絡化黨組織,搭建以社區黨組織為軸心的黨內協商平臺。在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中心、社群中心等各類組織機構和單位間分別組建對應的黨組織,充分凸顯社區綜合黨委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作用。2010年,深圳市委出臺《中共深圳市委關于實施扎根凝聚工程全面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區域化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黨的隊伍和工作力量“五進社區”,打造上下聯動的服務隊伍。構建以黨員干部為樞紐的黨內互動、黨群聯系機制。不斷強化黨組織對于城市基層社會的政治引領作用。通過向社區黨委賦權增能,明確社區黨委在社區工作中的全面責任。③《深圳市:加快形成區域化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深圳特區報》2010年9月1日。2015年12月,深圳向社區黨建標準化邁出了新步伐,進一步明確了社區黨委書記對社區工作的全面責任,發揮其在社區中事務商議與決策、資源整合與配置、服務群眾、人事調動、監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構建集約黨群服務平臺,在全市645個社區組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一站式、綜合性、多功能的社區公共服務中心;④《紅色家園凝聚黨心民心》,《深圳特區報》2018年7月31日。牽頭開展民生微實事項目,通過實實在在的服務項目團結凝聚社區黨員群眾,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率先改革,先行先試、勇于創新、做出示范是中央賦予深圳經濟特區的特殊使命,也是黨建創新的重要動力。在黨建的各個領域,深圳打造了富有特色的基層黨建“深圳品牌”。在非公經濟領域,逐步摸索并構建了多種形式并行的黨組織組建模式,探尋黨的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運行機制和有效方式;形成“跟黨一起創業”的特色經驗,在商務研發樓宇集聚區域成立聯合黨組織,整合創業服務、創新企業和創投機構內的黨建資源,將黨建孵化和產業孵化深度融合,構建屬地、職能、運營三個維度的共建機制。在城市基層黨建領域,推行“十百千萬行動”,讓社區黨員在社區和單位實行雙重管理;創新“一核多元”黨建模式,探索以社區黨委為核心的多元共治;推廣黨代表工作室,讓黨代表深入社區,深入群眾,收集民意,化解矛盾;全面推行黨建組織員制度,從管理辦法、考錄招聘、工作職責、職級晉升、職業保障等層面形成系統化的制度規范;全面推進社區黨建標準化,從職責權能、服務事項、工作流程、活動開展、硬件建設等方面對社區黨組織的管理服務進行統一規范。在信息化黨建領域,深圳“智慧黨建”通過互聯網、微信、手機客戶端,實現市、區、社區縱向連接,并輻射到每一個黨支部和黨員,實現組織生活、繳納黨費、開展黨員活動等綜合服務?!爸腔埸h建”與市、區、社區三級黨群服務中心陣地網絡有機整合,將活動開展、黨群服務與黨員管理、信息集成有機結合,構建線上線下的立體化管理服務體系。
縱觀40年,深圳經濟特區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單純依靠地緣、文化、資本、技術或者經驗,而是通過市場、社會、政府等領域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政策試驗積淀下來的制度優勢,以及籍此轉化出來的治理績效?;仡欉@一變化過程,我們大體可以看到以下兩個邏輯:一是先行一步的有效制度設計推動了深圳經濟特區獲得制度優勢。制度體系的形成既是動態的也是設計式的,制度績效的實現建立在有效設計的基礎之上。制度是達成目標的工具,①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頁。而不僅僅是達成共識的工具。深圳的制度設計以政策試驗為起點,以實現經濟增長為導向,以適應性變革為方式,呈現出快速、高效、靈活的特征。深圳經濟特區毗鄰港澳的先天性地緣優勢;國家特殊的政策優惠和支持,移民城市開放、包容、創新的城市精神;改革開放賦予的“窗口”“試驗田”“排頭兵”角色,共同推動其在政策試驗上的先行先試,構筑了深圳在經濟、社會、政府及黨建領域的制度優勢。二是,各項制度之間存在耦合、疊加與強化關系,進而有助于轉化為治理效能。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開放包容的社會制度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流動人口;“大市場、小政府”的發展導向強化了政府的驅動發展和服務功能;優越的營商環境營造了火熱的創新氛圍;政府職能的轉型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帶動了社會服務能力;黨的制度建設保障了政治基礎與發展基底。這些制度都是從單向政策或單一領域出發的政策試驗,將其可吸收的經驗總結重構,進一步延伸為制度試驗,由小入大,由窄變寬;制度的耦合與疊加相互強化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