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穎 徐龍偉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江西·九江 332000)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必然趨勢。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職業教育面向國際、引進優勢資源和國外先進理念、提高辦學質量以及培養出符合國際標準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但中國學生與外教文化沖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
中外合作辦學必然會涉及到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基于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群體所接受的經驗教育的群體性心理程序必然會形成文化差異。由于兩種不同文化相互接觸,同時中外合作辦學要求兩種文化授力于同一主體時,產生一定的文化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沖突包含廣義上和狹義上的兩種不同沖突;廣義上包含積極、消極沖突,狹義沖突是指消極沖突。避免文化沖突的消極沖突就要明確雙方的文化差異之處。
語言是溝通和交流的基本,不同的語言種類有其獨有的語言系統。一個團體能否共同達成成效,有效溝通是主要影響條件之一。溝通表達包含口頭表達、書面表達以及非語言表達方式。非語言溝通是指肢體語言、目光接觸、人際距離等。在同一群體中,溝通都難以達到高度的有效性。加之不同文化背景下,影響溝通的主要形式之一的語言表達,都不能得到統一,會造成溝通問題更加困難。此外,非語言溝通由于不同的文化環境影響下,在手語表達、眼神表達、肢體表達等日常習慣都有不同,在不能深入了解雙方文化情況下都會影響溝通效果。
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實現教育最優化以及培養雙文化環境下的綜合人才。不同的國家教育理念也有很大的差距。在中國文化大環境的基調下,中國教育提倡規范協調、教學方面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集體化概念;西方教育理念更加強調以人為教育中的主體、保護學生的個性、重視實踐在教育中的比重;日本教育中強調學生自身的努力,堅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1]不同的教育理念如果不能形成合理統一的理念核心,容易造成學生在不相融的文化環境中的心理負面影響。
在不同文化教育的影響下,思維邏輯、思維方式也不同,所造成的交往方式、表達方式等等也不盡相同。中國傳承的文化思想中教育人們要謙遜,西方人則更加直接熱情。邏輯思維的不同也會影響教學形式上的不同,只有進行更多的合作雙方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交流,才能將合作關系更好提高。
對于不同的文化體系以及國家教育發展的程度不同,也會同時影響價值評判的標準。教育組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對學生發展評斷要求。同時,不同的文化體下,對于學生的鼓勵機制也不同。學生不能自主的兼顧不同的文化方向,明確的樹立價值觀念。
結合對中外文化差異沖突的討論,確定明確合理的跨文化管理理念原則,才能使合作的文化雙方不同的文化得到最合理、最大化的應用體現。
平等的原則是基于文化的平等主義,不同的文化是其民族發展過程中所沿襲繼承而來,是其民族發展的結晶,都是平等的。所以在中外合作辦學中,要保證每一位校園工作者都能秉持著平等的原則,對不同的文化形式公平對待。
在教學機構中,更要強調對文化的客觀性認識。在校園工作者工作、生活中,能夠理智客觀的判斷事物,尊重不同的文化、盡可能理解不同文化所帶來的表現效應。只有在能夠保證客觀的看待不同的文化,才能將合作教學、交流、溝通順利的進行。
中外合作辦學的意在給學生提供不同的文化環境、教學體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開放性原則是保證中外合作辦學的重要原則之一。在保持本民族文化之外,能夠接受到不同文化所帶來的優秀反響。[2]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不同的文化,更早的接觸到不同文化所帶來的思想碰撞。
不同的文化形式有其特有的形成過程,如果不能理解其文化內涵,也就難以接受文化所帶來的不同表現。但是,在中外合作辦學中不論能否詳細的了解不同文化的內涵,都要首先表示對雙方文化的基本尊重,避免文化沖突的消極影響。只有先做到能夠尊重不同的文化,才能進一步的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內涵,進而加強團隊的凝聚力,使之更好的發展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核心原則,發揮這個團隊的更多力量。
跨文化的合作形式下,首先各自擁有其不同的文化形式,其次是不同的文化碰撞中形成的差異、共通以及沖突。想要更好的處理跨文化管理,需要秉持著嚴謹的態度處理問題。這是一個細致繁瑣的工作,需要溝通文化雙方主體,對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再進行合理細致的決策。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不同文化相互沖擊融合,對人才質量的需求不斷提高。在現階段教育行業中,中外合作辦學所提供的人才能夠滿足不同市場需求。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培養目標要求更加全面。
(1)培養目標的理念多元化。在接受不同的文化融合教育下,要做到教學活動主題能夠更好的接受多元文化理念。[3]貫徹以學生為本,將學生放在教學活動中的第一位,尊重學生的個體個性。
(2)科學化的培育方式。在中外合作辦學中,需要明確科學的教育培養方式。例如,明確教學目標、教學方案、學生管理制度等等。在綜合不同的文化教育理念前提下,進行合作管理討論。
(3)培養學生跨文化知識的學習。中外合作辦學與單文化辦學的差別就在于,對于不同的文化知識傳播能夠更好的進行。比如,在高職院校中,雖然開設外語課堂,但實際上很多學生并不能將所學的外語學科進行有效的鍛煉。學習語言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在于語言環境的影響。在跨文化辦學的校園環境中,學生能夠有更多的語言練習機會。
(4)提高培養目標的綜合能力。結合中外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一方面,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強調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缺乏實踐鍛煉,西方教育則強調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效果,在雙方共同作用下,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論與時間相結合;另外一方面,在跨文化合作辦學的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接納不同文化的能力,并將其自主融合,形成自身獨特的思考模式與理念。
(1)選聘了解外國文化的教師作為外籍教師的助理。在中外合作辦學的院校中,需要一支能夠在跨文化領域中相互融合接納的教師團隊,才能更好的將跨文化教育在學生教育中開展。首先,對于教師的聘用,可以首先選擇一些具有國外留學或相關從業背景的中方人才,他們對外國文化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接納,他們能夠更好的與國外教師進行溝通;同時,他們能夠幫助其他中方教師建立與外國教師之間的溝通與連接,能夠更有效的向雙方傳遞和表達各方的問題。同樣,對于外方教師也要能夠尊重不同的文化理念與教育理念,并且積極的調節不同教育理念在跨文化教育中的應用。
(2)兼顧雙方管理機制的差異。在對不同的人力資源管理中,也要兼顧雙方管理機制的不同性。這需要高職院校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行詳細的規劃與制定。例如,在考慮到外籍教師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其有不同的假日安排,因此在制定節假日安排時,雖然可以考慮不同的安排,但也要形成嚴格規范的制度,并對雙方教師進行通知,避免問題沖突。[4]
(3)組織教師培訓。建立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需要對教師進行更多的培訓安排。合作雙方要建立詳細的教師培訓制度。具體包括教師培訓階段、培訓目標、培訓類型、培訓課程。做好對教師的培訓能夠更好的實現跨文化教育的實施。教師培訓可針對不同專業、工作性質的教師進行不同的培訓課程;培訓教師也應該包含合作雙方的盡可能多的教師。通過中方教師到國外院校的學習;外方的教師可以參加到中國不同院校的相關專業的學習中,體驗中國的高職教育,參觀中國教師的教學課堂,能夠能加深刻的融匯雙方不同的教育理念。使高職院校的教職員工能夠更好的提高業務能力,更深刻的體驗跨文化辦學的教育理念,減少文化沖突,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優秀的教師隊伍能夠幫助高職院校建立良好的校園風氣和校園學習環境。在中外合作辦學的跨文化管理中,首要做到的就是對教師的培養和團隊的建立。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更好的進行學生的跨文化教學。
教育是文化的第一生產力。院校作為教育培養的主要機構,應當不斷完善其自身的綜合能力,承擔起輸出優質人才的責任。中外合作辦學能夠為人才提供更多的優秀學習機會,帶來未來發展的更多機遇。因此,解決跨文化管理尤為重要。了解合作雙方不同的文化常識、建立良性的中外合作辦學的培養機制與跨文化管理模式,是處在這個教育領域從業者必須用心鉆研的問題。尋找出合作辦學的文化載體雙方都能夠融洽相處,互相彌補的環境中,提高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質量,為社會輸出更多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