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江蘇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鎮江 212003)
優秀傳統家庭美德以及優秀家庭德育方法,將我國歷來的主流價值理念融入個體生活,形成了內容豐富的家文化。“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是國文化的基礎和重要內容,是家國同構得以實現的條件和培養家國情懷切實可行的路徑。高校加強“家文化”教育,緊緊圍繞辦學特色,深入挖掘“家文化”的育人資源,構建校園“家文化”德育體系,將“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成效。
家風、家訓、家規中蘊含的德育理念,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奧,蘊含著代代人哲思的樸素與厚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資源借鑒。
(1)“家文化”的凝心聚力功能。家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重視親情,有著深厚的家庭情結,崇尚家的歸屬感。所謂落葉歸根、老有所依,中秋團圓、春節相守都是對家的一種依戀和中國傳統家的凝聚力的表現。高校結合校園文化,在大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活中營造和諧的“家文化”情境,倡導“家文化”傳承,是促進大學生增強歸屬感和責任意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2)家風的精神導向功能。家風是家庭成員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其形成與延續在于教育者身體力行的榜樣和引領,被教育者潛移默化的繼承和發揚。顏氏家族歷經79 代,家族秉承“儒學傳家、忠孝治家、勤儉持家、才藝興家”的良好家風,人才輩出。司馬光家族的“儉以立名”、包拯家族的“廉潔家風”、陸游家族的“忠義家風”等,是家風最普遍的內容。崇儉、崇廉、崇勤、崇學、崇實、崇國中體現了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導向作用,對大學生堅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3)家規的規范管理功能。家規又叫家法,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事的重要載體,用來規范家庭成員所遵循的行為準則,使成員們有共同的責任和擔當、追求和風向。紀曉嵐教育子女“四戒”,即戒晚起、懶惰、奢華、驕傲。山西聞喜裴氏正反并舉立家規,以《家戒》10 條637 字要求裴氏弟子“不能怎么做”,12條432 字要求裴氏弟子“必須怎么做”。浙江浦江鄭氏家族,其《鄭氏規范》168 條是集教育、管理、懲戒為一體的完整家規體系,教育和引導子孫行正路、修道德、建功立業。借鑒家規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為依托,引導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勢必有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家訓的價值引領功能。家訓是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盡管諸多家訓文本側重點不同,但始終體現著孝親敬長、勤勞節儉、與人為善、重視家教等優秀德育傳統。《三槐世第王氏祖訓》集至中體現了整個王氏家族道德觀點、政治立場、價值核心,培育了成員品德,規訓了家庭倫理,引導家庭成員的為人處世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發揮家訓這一重要載體,推進教育內容具體化,增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
當前,高校對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困境與難題,有待進一步探索與解決。
(1)部門缺乏協同性,“家文化”建設的合力不足。高校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院系專任教師、后勤工作人員等都是“家文化”建設的主力軍。而高校二級學院之間各自為政現象突出,“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功能難以被廣泛認同,其運行機制無法在各部門之間有效形成。一些理工科或有明顯專業特色的院校,對“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抱著旁觀態度,一線教師在忽視思想政治教育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更忽略“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建設價值,致使高校在“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過程中難以形成合力,削弱了“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發揮。
(2)“家文化”教育載體缺乏多樣性和層次性。文化建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載體之一,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滲透力。然而一些高校在選擇載體運用時,針對大學生這一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沒有系統考慮為構建全方位“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因素選擇相應載體,缺乏頂層規劃,更沒有“家文化”載體的自上而下層級設計。此外,部分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家文化”活動載體,多種載體的有機組合欠缺,在開發載體的推進度上也較為欠缺,難以發揮“家文化”影響力持久、滲透式育人功能。
(3)“家文化”教育內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契合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才能增強理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高校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家文化”教育內容沒有科學規劃,也沒有形成系統化。教育存在隨意性、內容簡單重復,導致學生在實踐中缺乏主動參與的興趣。此外,當前高校對深刻挖掘“家文化”豐富內涵精神的力度還不夠,無法讓大學生感受到“家文化”的魅力,引導大學生深入思考。
(4)“家文化”教育方法缺乏多樣化和輻射力。方法是理論與實踐的交匯處,是教育者到教育對象的紐帶,是理念、內容、載體的活化劑。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文化含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方法發展的一個趨勢。高校“家文化”教育大都僅僅停留在顯性的層面,通過融入文化、引領文化滲透性地開展隱性工作還不足;部分高校在一階段集中開展諸如活動月的家文化教育項目,且線下方式居多;單一、靜態、平面化的教育方法效果難以保證,也無法滿足社會的綜合化發展趨勢和大學生精神需求的綜合性要求。
筆者試圖從培育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構建制度文化、養成行為文化等方面入手,發揮優秀家風的現代價值,充分發揮其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不斷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1)培育精神文化,深化“家文化”的內涵。精神文化是“家文化”的核心,它內化于心,外化到對理想的追求,是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具體體現。高校可以通過弘揚“家文化”精神,深化優秀家風文化的內涵,注重用新時期的流行元素加以凝聚提煉,詮釋“家文化”的時代內涵,使青年學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理念的引導,從而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優秀家風文化的時代內涵,將其作為“家文化”內涵的支撐,培養青年學子愛黨愛國、團結友愛、勤勞勇敢的品格特質。
(2)建設物質文化,筑牢“家文化”的基礎。大學物質環境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高校的人文景觀中要注重特定的“家文化”寓意,使人文景觀蘊含豐富的“家文化”元素,凸顯一個部門的發展歷史,激發成員家的歸屬感;完善“家文化”活動設施,優化學習環境,滿足大學生成長的需求,營造家的溫馨感;以人性化的理念優化校園生活環境,增強“家”的舒適感。高校還可以通過頂層設計、統一規劃結合各種節日開展主題“家文化”活動,定期組織優秀校友講述“家”之感受,用多形式的家文化教育活動提升“家”的吸引力。
(3)構建制度文化,培育“家文化”的規范。高校在“家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構建具有約束、指導、規范和協調作用的內部規定,能催生制度運行內在推動力。首先要豐富家規的內容,增強青年對“家”的擔當意識。完善規章制度,規范工作流程,強化制度建設和執行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一切按“規”辦事的機制。其次,增強家規的文化活力。通過多元層級學習活動,構建中心組學習、黨支部政治學習、團支部青馬工程學習的三級學習體系。第三,夯實家規文化的基點。以尊重青年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客觀規律為出發點作為制度建設的基石,強化家規的育人功能,不斷提升管理制度的民主化、科學化和人性化。
(4)養成行為文化,營造“家文化”的氛圍。蔡元培先生指出“道德不是記熟幾句格言就可了事,要重在實行”。通過“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家文化”融入專業學習、班集體、校園文化、師生生活、輿論宣傳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一要強化行為規范,增強青年對家的使命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則,引導青年以文明行為為榜樣,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第二,樹立先進典型,加強青年對“家”的認同感。開展示范引領活動,形成榜樣教育機制,讓優秀學子成為“家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和輻射源。第三,突出主題活動,增強青年對“家”的使命感。牢固樹立“文化凝聚人心,思政催生動力”的思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容、方法與“家文化”建設有機融入,達到引領人、教育人、感染人、激勵人和塑造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