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燕
([1]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 上海 200241;[2]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428)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是大一新生接觸到的第一門思政課,課程內容緊扣大學生活,對于大學生確立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相對于中學生,大學生在自我意識和思維判斷上都更趨向于成熟化和個性化,因而,與中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不同,大學階段的思政課需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引導性和行為指向性。[1]課堂情景劇正是基于長期的對比教學的研究,針對大學生的學習和認知需求而進行的思政課教學新嘗試。
課堂情景劇的理論來源和實踐基礎是心理學中的心理劇。心理劇(Psychodrama)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團體治療方法。直到上世紀80 年代后期,我們對心理劇逐漸有所了解并將其運用于心理治療領域。情景劇是在心理劇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具體就是指“利用與生活相似的情景,通過行動表達的方法與技術,以舞臺表演的形式重現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活動與沖突,使當事人和參與者認識到其中的主要問題,當事人自己或在參與者的協助下解決,促進當事人、參與者認知領悟、情緒表達和行為改變。”[2]在我國20 多年的心理劇實踐與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心理情境劇這種形式。
課堂情景劇主要是指老師結合課程的授課內容,擬定某一主題,指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完成一段情景短劇以強化教學效果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理解能力、實踐能力的角度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組織,引導學生對教學主題進行思考和分析,通過選題、討論、編劇、分配角色、排練、課堂表演的過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參與教學過程,通過親身體驗實現深刻認知。課堂情景劇相較其他的課堂活動,具有鮮明的特征。
學習不應該只是被動地接受,因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3]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種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課堂情景劇中,學生作為主體,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從選題、編劇、角色分配、排練到最后表演的整個過程,全程實現自編自導自演。在課堂情景劇的整個操作過程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充分體現了主體性,并通過角色來表達自己,在創造的過程中調動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行為自覺性。
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親身經歷的,在知識的接受和理解過程中,主動認知和體驗領悟是最理想的狀態。體驗性是課堂情景劇最大魅力所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體驗是一種在認知基礎上生成的包含著情感和意義的物質和心理活動。因此,在課堂情景劇中,每一位學生都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營造出來的相對比較完整和真實的情景來體驗教學主題。這種方式可以極大地調動他們的心理潛能,形成鮮明的態度、形成強烈的情感、強化堅定的意志、形成有力的行動。
特定的情境引發特定的思考,認識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單復制,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過程。課堂情景劇通過營造特定而真實的情境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或身臨其境,在有“我”參與的情境中更有利于“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逐漸構建屬于“我”的認知體系。與此同時,真實的情境更加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這也是“思修”課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的重要方面。
本次試點選擇以“我眼中的愛情觀”為主題,采取提前分組、課堂展示、同學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進行。
(1)提前兩周左右時間將課程安排和主題告知同學、要求五人一組,自由組合、自主分工,并確定本小組課堂展示的主要話題。(2)制定評分標準和細則,提前在班級公示。(3)通過抽簽方式決定展示次序。(4)展示環節包括自我展示和同學問答兩個環節,均列入評分標準。(5)展示方式為小品或情景短劇,自編劇本、自主分配角色、自己表演。(6)每個小組展示時間5-8 分鐘。(7)班級其他同學根據評分標準為展示的小組同學打分。(8)教師進行點評。(9)本次活動課時:2 課時。
從活動現場的情況來看,無論是臺上的表演者還是臺下的觀眾,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課堂的氛圍非常活躍,在表演結束后的問答階段交鋒明顯,思維活躍,尤其到最后的點評階段,關于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正確的愛情觀這個問題,學生的認識實現了從知識了解到情感認同的重要跨越。
從活動結束后的學生反饋來看,大部分同學都表示課堂情景劇的教學形式新穎特別,感觸頗多:“今天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舞臺,一個美妙而神奇的舞臺”,“在課堂上將愛情演繹得淋漓盡致,精彩動人”,“我聽到了美妙的歌聲,看到了感人的故事,明白了愛情的真實意義”,“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講述出我們愛情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同時也能說出自己心中渴望哪一種愛情”。不僅如此,大家對于課堂情景劇式的教學方法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上課形式十分有趣,比起講書上的觀點更加明確、生動,不會那么枯燥和乏味”;“我覺得老師這個想法很新穎,讓我們都共同參與進來,這樣讓每個同學都有了各自的任務,有的人表演、有的人演講、有的人制作PPT”……
課堂情景劇的引入讓“思修”課的課堂充滿了活力,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學效果。
(1)課堂情景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修”課雖說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但傳統的宣教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課程的固化認識,而且現在的大學生崇尚獨立自由、個性鮮明、政治需求淡漠,反感生硬的灌輸、簡單的標簽和純粹的道德說教。課堂情景劇的引入,讓學生主導課堂,說自己想說的話,演自己想演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形式生動活潑,非常符合現在學生的認知模式和表達形式,因而可以調動他們的課堂參與性和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課堂情景劇培養了團隊精神。課堂情景劇采取分組形式,自由組合,從最初的選擇主題、編寫劇本、角色分配到最后的演出階段,每一步都需要小組成員密切溝通、合理分工。在情景劇的表演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對劇本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表達習慣,在不斷地溝通和磨合過程中,既保證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又使學生認識到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一個完整的表演的。因而,擅長表演的就當演員;擅長化妝的就當造型師;擅長寫作的就編寫劇本。一幕課堂情景劇的完成,不僅是學生對課程主題的自我表達,更是一個合作的過程,一個團隊的成長過程。
(3)課堂情景劇培養了學生自我覺知的能力。全面的認知來自于知與行的多個維度,深刻的理解更多來自于自我的覺知和反省。課堂情景劇改變了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認知模式,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通過自編自導自演的方式,用他們最熟悉和最擅長的表達方式對理論進行解構,然后通過“自己演和演自己”的呈現方式重新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理論認知和精神世界。課堂情景劇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一種態度的表明,一種立場的呈現、一種行為的鑒別,更是一個思維解讀和自我覺知的過程。
(4)課堂情景劇助力了價值引領。“思修”課的教學目標分成三個層次,即概念的解釋、情感的激勵和行動的引導,而情感是構成精神世界的元素,“離開情感層面,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4]如何發揮“思修”課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指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呢?“人文教育必須注重情感教育才能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5]而內化本身就從來不是一個完全被動的過程。課堂情景劇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立個性和自我表達的意愿,形成了一個相對開放的、安全的情緒表達氛圍。一方面,對于教師而言,通過學生的表演,我們可以從更多的層面和更深的層次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需求,這對于我們的教育和引導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對于學生自己而言,課堂情景劇的表演就是一個自我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展示和反省過程,這是實現從認知到行為跨越的關鍵一步。從知識認知,到情感認同,再到行動自覺這是“思修”課的教學目標,也是知識講授到價值引領的必然過程,課堂情景劇的引入很好地助力了價值引領。
課堂情景劇的運用是一門藝術。在高職院校的“思修”課中引入課堂情景劇,不僅能讓課程內容呈現更加立體化,而且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程教學的互動性,提高教學效果。課堂情景劇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教學探索和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