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岳 王 磊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河北滄州 061001)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教集團辦學模式發展,要求大力推動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資源融合,走規模化、連鎖化、集團化辦學路徑[1]。在新時期,職教集團成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隨著相關政策陸續出臺,職教集團步入內涵式發展階段,質量成為評價集團化辦學水平的關鍵詞。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打造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推動多元辦學格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參與職業辦學”,到“2020年初步建成300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多元辦學格局”。2020年9月教育部聯合九部委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指出,支持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辦學,將企業辦學績效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降低或減免稅收政策,發揮職教集團推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紐帶作用,打造500個左右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職教集團(聯盟)、100個左右技工教育集團(聯盟)。
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產能轉換的特殊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高度關注職業教育發展。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將職業教育定義為類型教育,與普通教育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職業教育所培養的工程師、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現階段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職業教育發展關乎能否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人才供給。作為一種突出操作技能的類型教育,職業教育更加重視教育的實踐性。職教集團的校校、校企合作形式、產學研合作深度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影響中高職銜接質量,進而涉及對學生數量及生源專業性等多個方面;二是影響校企緊密關系程度,關乎能否產生校企雙方在人才共育、師資互培、資源共享、專業共建等多方面合作成效。因此,加快提升集團化辦學質量,對于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為國家經濟戰略提供必要的人才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縱觀職教集團20余年的發展,經歷了萌芽、起步探索、規模發展等多個階段,為職業教育產業化、市場化開辟了道路,為中高職銜接、校企合作辦學提供了解決方案,它是職業教育市場化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20年的發展,職教集團辦學理念、伴隨市場化改革及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及自身發展也在發生著改變,由從前的整合多方資源、實現規模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轉向為致力于打造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線的命運共同體,謀求一體化發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與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計劃中提出的,“打造校院(企)命運共同體,積極推進校企聯合體建設,創新合作形式,拓展合作途徑,連緊、系牢合作紐帶”,為職教集團在新時期發展指出了方向。受政策環境、治理結構等多方面因素束縛,職教集團辦學模式也曾遭遇瓶頸,“校熱企冷”“產學研合作淺表化”“形式主義”等問題層出不窮。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集團活動局限于牽頭院校、企業的綜合實力,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的作用不明顯,校企合作內容停留在頂崗實習、教師培訓、企業贊助活動等淺層合作方面,對師資互培互聘、專業課程共建、技術研發、職工培訓等深層合作涉及不多;二是項目建設局限于承辦學校或企業,缺乏整體銜接,與整個行業需求、產業結構、崗位要求不相適應,難以真正實現職教集團的輻射作用;三是沒有形成現代化的治理體系,一些集團淪為利益相關者臨時組成的職教聯盟。因此,構建職教集團質量保證體系符合內涵發展訴求,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內部成員銜接不緊密、合作形式化的問題,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職教集團的整合效應。
目標、標準是衡量職教集團辦學質量、效益的重要依據,具體包括集團化辦學發展總體規劃、子規劃、學校、企業規劃等規劃體系;集團內設部門與崗位職責標準、工作流程、工作績效考評指標,集團組織建設、專業及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技術技能成果積累、社會服務等質量標準。集團組織建設包括總體建筑面積、學生總人數、學校及企業數量、年度財務預算、集團總資產等具體指標;專業及課程建設包括國家、省級專業群數量、校企合作舉辦專業數量、企業參與編寫教材數量、年度專業建設委員會經費投入、校企共同打造在線精品課數量、企業專家參與建設課程數量等具體指標;師資隊伍建設包括校企共同創建國家、省級教師教學團隊數量及工作成效、校企共同打造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數量及工作成效、專兼結合專業帶頭人數量、“雙師型”教師數量、校企共建教師發展中心建設成效、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信息化教學大賽獲獎數量等;技術技能積累包括技術技能積累創新服務平臺數量、專兼結合科技創新服務團隊數量等;社會服務包括校企合作開展橫向課題數量、社會培訓數量等。
領導組織體系涵蓋了職教集團的組織架構、領導體制、制度體系以及協調管理的相關要素,職業院校、企業及相關用人單位、科研、政府和行業協會構成了職教集團基本的治理主體,董事會、理事會、聯席會以及下設的常務機構、分支機構形成了職教集團基本的治理結構。各個主體代表著不同的價值訴求,承擔著不同的職責與權力[2]。領導體制、制度體系構成了各個主體之間的交換價值、協作互補、交流合作的方式,是基于厘清職教集團內部多元主體相互利益、合作關系產生的,起著維護各方權益、限定權限的作用,良好的領導體制及制度體系可以協調各方資源,產生出1+1+1+1+1>5的效果。
職教集團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其中有形資源包括人力、專業資源以及集團內部的固定資產、基礎設施資源、專業、課程資源,無形資源包含知識文化資源、信息及品牌資源。人力資源包括學校、企業、科研機構、政府行政管理人員及行業管理者、專兼結合教師隊伍、技術技能創新團隊等;專業、課程資源包括專業教學儀器、設備、教學場地、實驗實訓設施、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庫等;知識文化資源包括校企聯合開發教材、專著及其他科研成果;信息資源包括圖書、信息化資源等;品牌資源包括學校及企業品牌影響力等。支持服務包括智慧校園建設、信息化教學管理平臺、職教集團門戶網站、生活及社會服務平臺。
職教集團質量保證體系的構建應以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主線,以促進就業和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以滿足集團各方主體實際利益為前提,利用校企雙方品牌影響力、專業教育資源、管理資源及校企合作搭建的雙師資源,協同驅動實現多維度發展目標。系統化建立質量目標標準、健全組織機構、打造質量文化與機制“雙引擎”、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質量管理平臺,有助于全方位保證職教集團發展質量。
目標是集團化辦學發展的邏輯起點,為科學發展提供指引,用以對比質量生成過程中現狀與目標的差距,進而及時發展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保障職教集團的發展方向不偏離。標準是衡量目標的標尺,是目標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要求,也是目標本質的展現[3]。在建立目標、標準時,一是要對接國家、省市教育政策,符合教育部關于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家“雙高”計劃、“提質培優”創新行動計劃提出的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文本精神;二是要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目標、標準不能過高,應當結合實際,根據職業教育集團定位、功能及成員單位的建設基礎等多方面因素設定目標、標準。三是要做好目標、標準的落實,發揮好質量管理組織的監督、落實責任,確保各項目標、標準落地,引領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四是要對目標、標準實施監測、改進,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目標管理等多種手段,保證目標、標準不打折扣,有效落實。
科學構建治理結構是實現集團現代治理能力提升的基礎和條件。頂層設計應遵循扁平化、信息化治理原則,克服單邊個體主義和碎片化治理思想,依據職教集團成員多、地域分布廣、管理跨度大的特點,以效率最大化和質量最優為指引,合理構建內部治理結構,保障人、財、物在職教集團內部的合理流動,形成資源整合效應,發揮職教集團的最大效能[4]。一般采用“一會、四系統”的治理結構,即理事會或董事會為核心,下設質量生成系統、資源控制系統、支持服務系統、監督控制系統。一般根據集團成員數量及集團化模式不同、集團發展側重點不同,治理結構有所調整。集團理事會或董事會下設質量保證委員會——由理事長單位、理事長全面指揮協調的集團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組織機構,由校企雙方專家、技術領軍人才、校企互聘專家構成,負責制定集團及校企合作質量保證政策、審定集團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審定校企合作質量目標、標準;監督質量診斷與改進制度、機制是否運行順暢,質量問題處理結果等工作;質量保證委員會下設質量控制與考核辦公室,負責完善教學管理平臺建設;監測與控制質量數據;監督質量考核辦法與實施情況;向質量保證委員會提交職教集團質量年報,年度、季度工作總結等。
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要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構建專業建設保障體系。為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職教集團辦學模式提供了參考范式。提升集團化辦學質量水平,重點在于促進質量的持續改進,核心在于增強“文化”軟實力,形成質量文化[5]。既要重視質量生成機制的平穩運行,更要追求塑造全員崇尚質量、重視質量、創造質量、享受質量的文化氛圍,即確定了文化與機制在生成質量中不可替代的功用。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是質量保證體系運行的重要前提,也是質量文化建設的有效推動力,職教集團質量標準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指標,即基礎建設、管理與運行、特色與創新、綜合服務能力。基礎建設包括集團化組織建設、戰略規劃、運營規章制度、成員評選標準、牽頭單位規格、集團規劃、機構數量、基礎設施設備、教學用地、生均儀器設備、生師比等具體指標;管理與運行包括常規工作及重點工作成效、信息交流與共享率、產學研成效、權利及義務分配、會商機制、決策機制、考評機制等指標;特色與創新包括中高職銜接、校企合作育人及科研成效、國際交流、治理模式與管理效能創新等;服務能力包括服務社會發展、服務就業創業、服務人才培養、服務繼續教育、服務課程資源建設等。激發全員質量意識是推進質量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要樹立牢固的質量觀念,完善全員崗位職責標準,構建科學的工作制度,促進學校、企業、科研組織、行業組織全方位全工程全員育人,形成具有集團特色的現代質量文化。
著眼于職業教育集團資源整合、共享,堅持整體推進、協調發展原則,構建統一的技術構架、標準與環境,打造符合集團需求的標準及平臺,并對集團內部的數據資源進行統合。一是搭建安全可靠、統一規范、可擴展的數據交換與共享平臺,實現多方業務系統和數據中心平臺的數據交換與共享;二是建立統一的信息門戶,為不同身份用戶提供一站式、便捷式、個性化網站信息服務;三是基于數據共享信息,建立職教集團數據中心,從認證層面、信息集中管理和信息個性化服務層面、數據層面實現集團范圍數據的集中和共享。集團數據中心基于公共網絡數據平臺數據、共享數據平臺數據及多方業務系統數據,形成集團數據資源中心。集團數據中心及規范統一的數據標準可以打通信息孤島,使多方業務系統數據有效流轉和應用。在此基礎上,建立教育教學信息管理平臺,對數據進行及時分析、使用,激活數據價值。信息管理平臺主要解決集團日常育人工作行程的業務數據,通過數據模型架構、數據采集分析、抽取加工、數據呈現等一系列步驟,以可視化、模型化的方式展現在學生、教師、學校企業領導及集團決策部門領導面前,供科學決策使用。同時,信息管理平臺形成的動態和靜態數據可以支撐集團質量生成過程中的實時性監測及階段性改進。
職教集團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政府主導、行業指導、校企共同參與的政策環境,更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隊伍、資金財力及專家指導等多方面資源支撐。集團管理層應切實秉承“合作共贏、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理念,找準自身定位,合理設計目標標準、組織機構,認真梳理部門、崗位職責,加強第三方合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持續完善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建設,營造質量文化,為全面打造職教集團質量保證體系做好充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