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平 陳 瑜
(1.麗水學院團委,浙江 麗水 323000;2.麗水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2018年,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著力打造服務鄉村振興的高校樣本,服務鄉村振興是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職責和歷史使命[1]。地方高校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文化等支撐,在助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三下鄉”社會實踐作為鏈接地方高校與鄉村之間的橋梁,曾一度承擔了地方高校服務農村發展的重要任務,在“三農”人才培養、科技支農、文化興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三下鄉”社會實踐備受關注,其社會功能愈發突出,在此背景下,進一步創新思路,激發活力,積極探索“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鄉村振興新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三下鄉”即文化、科技、衛生下鄉。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團中央就號召廣大青年學生利用假期下鄉參加社會實踐。1996年,中央宣傳部、國家科委等十部委聯合下發通知,在全國正式開展“三下鄉”活動。1997年,團中央正式提出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2]。“三下鄉”社會實踐作為我國大學生校外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在團中央以及各高校的精心組織下,全國各地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鄉村,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西部大開發等,在脫貧攻堅、服務鄉村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團中央大力實施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鄉村振興專項行動,號召全國大學生深入基層一線,到鄉村去建功立業,在全國各地迅速掀起了鄉村振興熱潮,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近40年的歷程中,各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先后形成了“主題式”、“項目化管理”、“三進三同”、“三區互動”等實踐模式,在服務鄉村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一定時期內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但也存在效果持續性不強、人才培養不夠、缺乏推廣意義等問題,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一些傳統的社會實踐模式難以適應時代要求,作用發揮不夠,局限了社會實踐的服務功能,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創新思路,積極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新模式[3]。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積極構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模式,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實踐活力,豐富社會實踐內涵,提升實踐效果,培養“三農”人才,更好地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和鄉村振興,同時可以為地方政府、其他高校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以社會實踐服務鄉村振興提供借鑒和參考,實現高校與鄉村的有效互動。
為深入了解各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運作機制、典型做法以及存在的問題,課題組設計制作了“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訪談提綱”,選取浙江省內社會實踐特色較為鮮明的11所高校,對學校社會實踐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訪談調研。
運行機制方面:各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多是在校黨委的領導下,成立學校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社會實踐活動實施方案。領導小組組長一般由分管校領導擔任,組員由教務、學生、團委、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形成全校聯動的管理機制,日常工作由校團委負責牽頭實施,各部門協同推進,二級學院具體組織落實,活動多以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品牌項目建設方面:各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和地方特點,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一批社會實踐精品項目,如“雙百雙進”、“春泥計劃”、“文化大篷車”、“醫療下鄉”等,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些品牌往往都凸顯出學校專業特點或地方人文特色,如J大學生化學院結合本專業特色,編印藍莓種植指導手冊、化肥使用手冊、病蟲害防治手冊等,惠及當地藍莓種植產業。
運作模式方面:調研發現,只有個別高校經過多年的實踐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實踐模式,如S大學以實踐的內容和參與對象為基點形成了“調研型團隊制+服務型團隊制+全員制”的社會實踐模式;W大學將社會實踐納入學分考核,實行學分制管理;T大學積極打造校地協同社會實踐模式。盡管這些高校形成了一定的實踐模式,但其推廣性有待斟酌。
服務鄉村方面:各高校根據自身和地方實際需要,通過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合作項目、實踐成果共享、簽訂校地戰略合作協議等方式與地方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在組建團隊、信息交流、資源互補等方面達成一致,通過服務宣傳、文化傳承、科技支農等服務鄉村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合作形式相對單一,服務效果有待進一步深化。
存在問題:各高校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一些共性的困難和問題,如實踐活動經費不足,指導教師力量配備不夠,參與社會實踐學生專業與實踐基地需求不匹配,社會實踐內容單一、創新不足,實踐內容與學生專業契合度不高,基地建設缺乏長期共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意愿不強,學校缺乏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舉措等問題。
第一,加強制度化建設,實行規范化管理是“三下鄉”社會實踐持續發展的基礎。各高校基本形成了分管領導主抓,多部門共同參與的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各高校按照團中央統一部署,根據“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原則制定實施方案,建立社會實踐管理考評機制,基本形成了宣傳發動——申報立項——具體實施——總結評比的循環機制和規范化程序,這些都為社會實踐活動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立足學生發展,加強專業化建設是“三下鄉”社會實踐持續發展的動力。社會實踐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結合學生實際,充分發揮學生專業優勢,加強專業知識的滲透和運用,激發、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積極探索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新方式,學生要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深入社會開展專業研究,提供專業服務的同時鍛煉和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反哺專業建設。專業化不僅指學科專業,也包括專業化的團隊提供的專業化服務。專業化是高校社會實踐特色品牌建設的基礎,更是社會實踐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第三,強化校地合作,積極構建校地協同實踐新模式,是“三下鄉”社會實踐持續發展的保障。校地協同推進社會實踐發展是未來“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趨勢,從已有文獻以及調研結果來看,各高校在該方面做了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校地協同社會實踐模式,不僅要根據鄉村需求,創新思路,拓寬渠道,與地方政府或企事業單位協同共進,形成校地良性互動,還要積極建立長期固定的融教學、科研、生產、育人于一體的綜合性社會實踐基地,聘請專業人員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此外,加強實踐成果的有效轉化,實現學生、學校、地方三方受益也是社會實踐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在理論研究和前期調研分析的基礎上,課題組根據多年來的社會實踐工作經驗,結合所在高校(麗水學院)和地方實際,以馬克思的實踐論為指導,以服務鄉村振興為目標,充分挖掘高校與地方的優勢資源,積極探索構建“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新模式,為高校社會實踐服務鄉村振興提供借鑒和參考。
麗水學院位于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的發源地浙江省麗水市,為使青年學子更好地深入麗水、了解麗水、服務麗水,學校自2014年開始精心打造“青春麗行”社會實踐特色品牌,充分發揮學校特色,組建實踐團隊深入麗水九縣市區,了解麗水的風土人情、文化歷史、變遷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助推鄉村發展,為麗水市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奉獻青春力量。“青春麗行”包括3個方面的要義:一是區域覆蓋,學校各二級學院根據學科專業特色與麗水九縣市區進行一對一匹配,實行區域全覆蓋,各二級學院團委與各縣市區團委建立協同機制,密切配合,聯合開展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服務;二是專業服務,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組建專業性實踐團隊為地方發展提供專業服務,并以此反哺專業建設,建立社會實踐校內外雙導師制,提升學生專業素質;三是資源互補,學校以社會實踐的形式為鄉村發展提供免費的人力資源和科研智力支持,地方政府單位為社會實踐提供一定的物資和經費支持,合作共建綜合實踐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崗位實踐鍛煉是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助力鄉村發展的重要渠道之一。為進一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鼓勵青年學生到基層一線,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成就事業,共青團中央專門出臺《關于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開展在外學子“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力爭到2022年組織不少于1萬名大學生黨團員返家鄉兼任基層團干部。各地爭先出臺政策舉措,吸引大學生到鄉村實踐鍛煉。浙江省麗水市連續2年組織開展“鄉村振興筑夢實踐”行動,先后提供村長助理、民宿管家等2000余個鄉村振興實踐崗位。麗水學院積極響應,將其納入學校“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聯合各縣市區團委和企事業單位,廣泛組織發動在校大學生積極參加鄉村振興崗位實習,定崗定人開展為期1個月的“實習生”體驗,促使大學生積累社會經驗,增長本領才干,同時帶動外地大學生、麗水籍大學生認識鄉村振興、投身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青年人才支撐。
鄉村振興課題調研是高校社會實踐科技支農的重要途徑,主要表現為高校或地方結合實際需求設立鄉村振興調研課題,大學生以實踐團隊的形式申報承擔課題研究,組織單位通過立項結題方式提供一定的科研經費,以此助力鄉村振興。2018年,為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保護好鄉土文化,推進社會科學普及,打造“耕讀麗水、慈孝處州”品牌,學校聯合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設立專項課題,先后組建40個調研團隊,對全市50個鄉鎮、村開展專題調查研究。學校還聯合當地團委共同開展鄉村大調研,多支實踐團隊入選鄉村振興田野大調查課題項目。2019年,為深入挖掘鄉村紅色文化資源,更好地服務全市鄉村振興行動,學校聯合市農辦、市農業農村局開展“走進紅色鄉村”課題調研活動,先后組織45支實踐團隊,對麗水市2019年計劃創建的13個“紅色鄉村振興示范鄉鎮”、37個“示范村”開展調查研究,分析提煉發展紅色鄉村經濟的特色和優勢,為麗水市紅色鄉村振興獻計獻策。
為助力鄉村發展,近年來,浙江共青團深入開展“家燕歸巢”社會實踐活動,積極鼓勵大學生回到生源地服務基層、經受鍛煉,僅2019年就組織了2萬余名大學生回鄉實踐。為積極響應“家燕歸巢”行動,充分發揮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功能,學校立足地方實際,自2018年開始聯合區政府以麗水籍大學生為主要對象,通過培訓和調研考察的“游學體驗”方式組織大學生深入家鄉,了解家鄉,感受家鄉發展變化,培育家鄉情懷,大力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鄉村振興人才,吸引大學生回到生源地支援家鄉建設。“游學體驗”社會實踐活動自推出以來,受到大學生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大學生對麗水的認可度明顯提升,調查顯示,近2年來,學校留麗就業人數明顯增加。
“鄉村振興+”社會實際新模式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創新舉措,自該模式實施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關活動先后受到人民網、新華網、中國青年網等諸多媒體的關注報道。但該模式還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在實踐平臺的搭建、課題研究的深化、游學體驗的持續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課題組將持續研究,不斷深化,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