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友
(重慶電信職業學院 重慶 400900)
數據庫管理與設計是高職院校軟件技術、電子商務、計算機網絡技術等計算機類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實用性強、應用面廣,與崗位聯系密切,為后繼專業課學習和工作提供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基礎。目前,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甚至影響到后續專業課程的教學。下面我就高職院校數據庫課程教學改革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1]。
教學時側重于零碎知識的傳授,缺乏系統觀念,未注意與相關課程的知識關聯。各門專業課程偏重于單科內容講解,獨自設立實踐教學,缺乏綜合的實踐教學,整合各門課程知識進行綜合應用訓練不足。
教學手段和方式單一,采用傳統的講授式高職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普遍感到課程教學枯燥乏味、知識抽象而難于理解,缺乏實際用處,降低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實踐中碰到問題時,所學知識不能靈活應用。
思政課與專業課分開教學。教師僅講授書本上的知識,不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專業課教學中很少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待人處事、溝通、協調、合作等綜合性的職業素質。
因此,如何進行高職數據庫課程改革,使其符合高職教育教學規律,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便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真實企業項目“教學管理系統”為教學載體,按照數據庫項目應用開發的工作流程,遵循“內容由易到難、能力逐層提升”的原則重構和整合教學內容,基于工作任務進行模塊劃分,構建模塊化課程結構,將枯燥的理論教學轉變為有趣的實踐操作,既提高了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又培養了本課程所要求的職業能力。
加強前后銜接性專業課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將數據庫課程與程序設計類課程交叉融合,用同一個項目貫穿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并由同一個老師在同一學期分階段實施兩門課程的教學過程,達到強化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
充分考慮高職學生認知能力,對每個知識點的講解采用“任務驅動+啟發式教學”的項目教學方法,通過“提出任務→分析任務→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教師點評→擴展任務”的教學組織過程,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學習知識。每一次課甚至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工作任務,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有的放矢。在提出任務時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施任務時采用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邊學邊做的交替循環方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同時,將教學環境從傳統的多媒體教室搬到一體化機房,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基本一致,做到教學做有機結合,充分體現高職“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先進教學理念[2]。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是目前高校課堂教學的使命和責任。為了加強學校人文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專業課教學中利用每一次課的課前15分鐘時間插入學生演講環節,隨機抽3-4名學生依次上臺做一次不超過5分鐘的思政演講或素質演講,具體演講主題任選、內容自定,但要求學生提前做好演講稿PPT。教師對學生的每次演講進行激勵性點評與指導,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信心,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能力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數據庫課程與思政類課程有機融合,找準結合點,抓住切入點,將思政教育貫穿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比如,在講解數據庫安全模塊時,引入《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數據庫的重要性;通過分析數據安全,討論職業道德和法規;聯系學生日常生活行為,引導學生要知法守法、遵守計算機職業道德。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挖掘數據庫課程蘊含的德育元素,將“德育”與“智育”有機融合,教會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做好立德樹人,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3]。
改革學生評價機制,改變“期末一張卷”的傳統考核方法,按照以技能考核為主的原則,采取動態過程化考核與期末上機考核相結合的綜合考核辦法。加強過程性考核力度,重視過程性學習評價和考核貫穿到整門課程學習中,靈活采用課堂提問、上機實訓、實訓報告等多種考核形式,評價與考核規范,在期末總成績中的成績構成比例充分體現課程特點,重視技能應用,達到“以考促學”的效果。
本文針對數據庫課程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思政、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探討。經過不斷的反思與積累,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促進學生靈活運用數據庫應用技術,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