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霞 杜茂華 羅玉龍
(1.長江師范學院財經學院 重慶 408100;2.長江師范學院機器人工程學院 重慶 408100)
十九大報告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要明確“應用型高校”的類型定位和“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使命。地方高校要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學科專業,按區域需求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形成特色專業集群。這說明國家高度重視地方高校的特色專業建設問題。目前,我國地方高校嚴重依賴政府的政策調控、經費劃撥、資源分配等,在發展資源種類、發展程度等方面比較類似,即在地方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占據了幾乎相同的“生態位”,大部分都面臨生態位寬度過于狹小、重疊度過大的不利局面。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也是教育資源配置和競爭的過程。在政府教育資源相對有限的條件下,生態位高度重疊的高校之間將產生激烈競爭與相互排斥。那么,競爭力弱的高校就必須及時調整定位與特色,通過尋求差異化的市場和資源梯度來優化生態位,否則,就會在殘酷的同類競爭中被擠壓而逐漸消亡。因此,在動態競爭環境下,地方高校要實現學科專業生態位的平衡狀態,必須建立特色專業之間相互競爭、相互協作和協同進化的專業發展體系,這樣才能形成相對穩定、協調共生的專業發展的協同進化系統。本研究基于生態位理論,探討了地方高校學科專業建設的創新路徑問題[1]。本研究論題與十九大報告高度契合,具有科學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地方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其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個地方高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從而使特色專業發展成為地方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砝碼。但是,地方高校特色專業在發展的同時,還面臨著諸多問題。
教育主管部門對地方高校特色專業的發展都有明確規定,包括專業發展規劃、專業發展的考核、評估等各個環節。地方高校的特色專業發展受制于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制約,一般來說,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均有設立特色專業以及廢止特色專業的權利。教育主管部門為了便于對高校特色專業進行有效管理,一般對特色專業發展有完備的審批程序,但是,教育主管部門并沒有給予地方高校特色專業的具體發展規劃,這使得地方高校特色專業在實際操作上面臨著諸多障礙[2]。
與地處大城市的高校而言,地方高校因為地處地方,其知名度、交通地理位置、信息的通達性等方面均處于劣勢。如地方高校特色專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師資,而由于地方高校地理位置的劣勢,導致地方高校很難引進高水平的師資。此外,地方高校的特色專業發展離不開經費的支持,但是地方經濟財力有限,制約著地方高校特色專業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各地方高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全國很多地方高校紛紛開設特色專業,以提高學校的整體競爭力。但由于我國地方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因而地方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特色專業的課程建設、師資隊伍發展、課程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問題。
為了避免出現無序、低效率的過度競爭,地方高校必須采取生態位錯位、依托特色優勢學科謀求錯位發展。具體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一是通過生態位錯位,有助于地方高校內部形成特色鮮明、個性化、專業化的特色專業發展格局。地方高校要根據自身特色專業發展基礎、發展條件,發揮優勢資源、關鍵資源,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生態位,建立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地方高校應根據人才評估價值導向,重點從人才培養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著手,依托自身特色優勢學科謀求特色專業的錯位發展。
一是在特色專業課程開發方面,應充分挖掘地方高校特色專業的特色課程資源,拓展特色課程資源利用水平的生態位,使自身特色專業發展的空間不斷增大,增強競爭力。二是走特色專業內涵式發展路線,提升特色專業內涵發展的生態位。地方院校專業內涵式發展是解決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緊迫要求,是破解地方高校特色專業同質化、與產業需求脫節的重要抓手。因此,地方院校應該對特色專業進行精準定位、精細化管理。三是積極構建和諧共生的特色專業生態體系,擴充人才培養質量的生態位。
為避免地方高校特色專業生態位過度重疊導致發展空間狹窄,建議地方高校應實施合作共贏戰略,促進特色專業綜合生態位協同發展。在當前特色專業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不能僅靠自身的資源力量,需要加強各個地方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促進各個高校之間資金、人才、技術要素的跨校流動,這樣才能促進地方高校特色專業生態位協同共生發展,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