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云
(浙江省永康市第六中學 浙江金華 321300)
相關意見明確指出,以情境和問題導向為基礎的課堂教學,如啟發式、體驗式、互動式以及探究式等,對一些跨學科綜合性教學比較看重,具體包括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以及課題研究等,大力提倡探究性、驗證性實驗教學。即開展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活動型學科教學。該意見的出臺也標志著我們的思政課堂從傳統的“傳授中學習”向靈活的“活動中學習”轉變。
“議題”是思想政治教學中師生雙方可以共同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的“可議論的話題”(而非必須回答的問題),通過議題引入、引發、引導、引申,以營造適切學習情境(氛圍),促進師生對話的展開,推動教學方式轉變。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大力推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主要途徑是創造問題情境、活動及引入問題等,并基于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達到教學目的;在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幫助其樹立創新精神;然后進行感悟、反思,在深化理解的過程中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1]。從課程發展的全過程來看,議題式教學與學科核心素養緊密相聯,和三維目標相似,“公共參與”作為議題式教學的重要基礎,主要途徑為培養“科學精神”“法治意識”,最終實現“政治認同”這一目標。
在議題式教學指導下,如果把課堂理解為開放的“公共空間”,那么學生的參與主要應通過什么方式實現呢?我認為,在課堂的公共空間里,學生的公共參與最為重要,就是要學會參與討論,這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活動[2]。“人人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這是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規定。因為人的思想是不能被強制的,學習也一樣,是不能強加給學生的,所以,在議題式教學中,一定要保障學生的言論表達權,在尊重其思維定勢的基礎上,循循善誘,使其由衷認可,主動接受,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意愿的目的。
在課堂這個“公共空間”,每一個參與者都作為獨立議員,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人屬于理性動物,且思維形成的最初途徑就是說話,我們的學習活動更是思維的運動,因此學生要重視課堂表達,在表達中厘清思維脈絡,加深理論認知,體悟豐富的思想和價值旨趣。老師要彰顯和激活學習者的主體性,激發學生表達欲望,參與積極性[3]。
1.控制活動全局
在課程進程中,教師是總導演,要把握整個課堂的教學情況。關乎信息的咨詢、知識的引導、情緒的變化、進程的把控、情感的升華多個方面。
所謂學生信息的咨詢,就是在活動前幫助學生了解資料收集的范圍和途徑;在活動中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情境材料;幫助學生結合情境與知識,助力于教學活動的優化開展[4]。
所謂對學生知識的引導,包括重點的把握,難點的突破等,讓形式更好地服務于內容。
所謂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變化,是指在遇到困難時教師及時給予積極的支持,鼓勵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完成學習過程。
所謂進程的把控,關乎議題的統領性發揮如何,情景材料分析的聚焦怎樣,活動是否真的為內容服務(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小組的合作情況如何,時間的分配是否合理等,在把控教學節奏的同時兼顧教學內容[5]。
最后,關于情感的升華。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特別的學科,要注重挖掘知識中蘊含的思想方法和理論價值。要明白思想方法和理論價值與知識之間不是隔裂的,知識是基礎,教師要重視知識的提煉與總結,通過案例分析和對知識的理性思考,讓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6]。
2.提升教師素質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議題式教學的提出給教師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為了駕輕就熟,手到擒來,教師也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在新時代背景下,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僅要具備充分的政治理論,且政治站位要正確。以政治標準為引導,建立正確的政治信仰、頭腦、方向、眼光及能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想當好一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具備深的情懷。做到心懷祖國,心中有民族、人民,從黨的實踐中提升自身能力,豐富政治思想。
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想當好一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維要新。掌握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加大課堂創新力度,提高學生課堂體驗,培養學生良好思維方法,幫助其樹立正確理想理念[7]。
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想當好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視野要廣。教師要具有國際、歷史及知識視野,基于縱橫比較基礎,如深度、具體以及生動等,為學生講明白道理。
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想當好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人格要正。習主席特別提出,教師必須要有好的人格。這樣在吸引學生的同時,能夠感染學生,以真理打動學生,給學生做一個好榜樣,做一個好老師。
“議題”不僅有學科內容,而且體現了價值觀點;不僅有引領性和開放性,而且有難點和重點[8]。
情境具有關聯性。根據教學目標和想要達到的課堂理想狀態,我們可以創設緊扣教學內容的情境,體現知識價值,呈現學科關聯;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僅僅圍繞生活,呈現生活關聯。
情境具有適切性。可以創設學生角色參與的情境,引起情感共鳴,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建立生動、形象的情境,對促進學生積極性,達到教學目標起到積極影響;此外,建立學生主動探索情境,提高學生綜合能力,觸碰最近發展區。比如,在高中政治新教材必修一中,有這樣一個情境,讓同學們自己講述抗疫背后的生動故事,分析中國抗疫成功的原因,促進夢想成真,緊緊圍繞學生生活、教學內容創建情境,拿我們國家正在經歷的案例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講出中國夢的本質。將情境的關聯性和適切性相結合,達成知識目標[9]。
活動的議題是要經過精心設計的,要圍繞一個中心,立足兩點需求,堅持一個方向。具體而言,以學生課程為中心;學生議題突出學習難點及重點,同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必須重視話題的引領性、開放性方向。在滿足一個中心、兩點需求、堅持方向的基礎上還要把控議題的量,一堂課設置多少個議題合適?議題過多,任務量太重,學生不耐受,議題過少,活動不充分,課堂效果不好。所以,議題要切合學生學情,使學生學有余力。
重視合作學習。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前提下,以小組合作方式展開,在保證分工合理的同時,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競爭、參與活動意識,此外,建立系統的評價機制,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議題選取的高品質與否關乎高品質課堂的構建成敗,教師應重視對議題式教學的探索,不斷總結完善,不僅實現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受到學生的一致喜歡,一是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二是有利于學生升學。實踐將會證明,教育的時程越長,議題式教學對學生升學的貢獻也就越大[10]。